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京大興區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原標題:北京大興區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北京大興區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

秦增輝 「只是恰巧做了件力所能及的事」

8月31日,北京市大興區龐各庄鎮,感動社區人物秦增輝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秦增輝,男,1987年8月2日出生,北京興金德塑料管材有限公司員工。北京市無償獻血先進個人、骨髓捐獻志願者。新京報記者 朱駿 攝

高中畢業的秦增輝,和當時農村很多的男青年一樣,去處多是在縣城裡的工廠做汽配,那時他第一次知道無償獻血。

2011年來到北京后,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留下血樣,兩年後,被通知配型成功。

接下來的面試和簽字等多次確認過程,他從沒想過反悔。「如果不能百分百地治癒對方,至少我可以幫忙延續生命。」

面對家人,秦增輝只告訴了妻子一人。她問我「對身體有害嗎?我說沒有,就是跟之前獻血一樣,這次是去救一個人。」

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捐獻造血幹細胞,只是恰巧做了一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果有下一次,他說自己還是會捐獻。

外出打工偶遇獻血車獻了第一次血

8月31日,星期四。秦增輝請好假,準備下午回山東老家為大兒子辦入學手續。2011年,他來到北京打工,現在在大興區一塑料管材公司上班。倉儲、電銷、報價、備料、提貨、配送……每天的工作,繁重而瑣碎。

「喂,你好。你再清點一下,我這邊也幫你核對,一會給你回電話。」發到外地的管材在查收時出了問題,打來電話。臨行前的上午,秦增輝依舊在忙碌。

提及半年前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一事,秦增輝覺得恰巧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件事。「應該用不上報道吧。」

1987年,秦增輝出生在山東棗莊一個農村。父母是普通農民,一年收入不到一萬塊。家裡還有一個比自己小兩歲的妹妹,平時兄妹倆在家也會幫忙做家務。

考慮到家裡的條件,秦增輝高中畢業滿18周歲,便外出打工供妹妹讀書,幫家裡減輕負擔。

他回憶,那時國中或高中畢業,和自己一樣的男性勞動力,大多沒有上過專業技校。從農村出來之後的去處,多是在縣城裡的工廠里做汽配。當時秦增輝還不知道何為造血幹細胞,甚至對無償獻血也不是很了解。

2009年,秦增輝從浙江回到山東臨沂打零工。每天固定的上班路線上,他總能看到無償獻血車。那時的秦增輝1米8的大高個兒,體重卻只有120多斤。按照他的話來講,「自己是吃什麼都不胖」。

想著獻血不僅有助於加快身體新陳代謝,改善體質,還能幫到別人。看到注意事項上說,男性公民體重需達到50公斤。唯一一個擔心的條件,自己也能達到。沒有商量和猶豫,秦增輝上車獻了第一次全血,400cc,還領回了一個「紅本」。

一次回老家,母親無意間看到秦增輝兜里的無償獻血證,讓他不要再去獻血。「老人家的觀點是,400cc相當於8兩血,屬於傷筋動骨,對身體不好。」

拗不過,也說服不了母親,再加上考慮到老家也沒有機會和條件再去獻血,秦增輝敷衍地承諾不會再去。恰逢家裡農活忙,母親也沒有再追問。

直到2011年,秦增輝來到了北京。

「捐獻救人,跟我獻血的初衷一致」

在北京,秦增輝再一次看到獻血車,他還是沒猶豫地上去了。此後他把獻血的時間固定在每年的3月和9月。「就是根據說明來的,獻全血的時間間隔要達到6個月。時間不到,也獻不了,差一分鐘也不行。」

與遠在老家的母親想得一樣,秦增輝的妻子也擔心會傷身體,不支持丈夫去獻血。不過一段時間下來,發現並沒有什麼異常,也就不再排斥。

可能是喝酒的緣故,2014年3月,秦增輝像往常一樣去獻血,但卻被告知不符合捐獻全血的標準。了解到可以獻成分血,秦增輝留下2-3ml的血樣。

工作、回家、獻血,秦增輝的生活就這樣重複並向前推進著,直到2016年10月,一通告知配型成功的電話打了進來。

「電話那頭是骨髓庫的,問我現在配型成功同不同意捐獻,我說那就捐唄。」秦增輝說,自己當時沒有想太多。這個結果跟自己最初選擇無償獻血的初衷一致,幫上了需要幫助的人。

在接到第二通確認電話之前,秦增輝把自己決定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情,告訴了在老家待產的妻子。「她問我『對身體有害嗎?』我說沒有,就是跟之前獻血一樣,這次是去救一個人。」妻子便沒有再問。

「不知道是心理感應,還是啥,那段時間我媽很敏感總打電話,問我有沒有再去獻血,不要去捐骨髓。」秦增輝沒有告訴母親自己的決定。

正式採集前,事情進行得很順利。秦增輝記得,面試那天自己簽了一份捐獻意願承諾。上面有寫著一句話:「請不要悔捐,這樣會給受捐者造成很大傷害。」他理解,到了這一步,一切都已準備好。包括受捐者那方,也都做好相關治療,只等自己的造血幹細胞。

「如果此時反悔,是對受捐者生命的不負責任。」秦增輝說。

「對於家人,就讓它永遠成為一個秘密吧」

跟單位請假后,秦增輝住了院,每天做皮下注射動員劑,為採集造血幹細胞做準備,回憶那一周在醫院的生活,秦增輝說與平時生活無異,「可能就是會比上班閑一點吧。」

2017年3月3日,秦增輝被推進採集室。「兩根管子,分別插在我兩條胳膊上,一個負責採集,一個負責回輸。」整個過程持續了近4個小時。

他坦言,採集過程沒有什麼感覺,甚至「有點無聊」。後來有人來病房,說自己是大興區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並頒發了證書。採集結束的第二天,秦增輝便回家正常上班。

講起這些,秦增輝語氣平淡,不時忙活著工作的事情。他說,到目前為止,自己也不知道受捐者是誰。他們之間有且僅有的,就是那封在採集第二天,受捐者托醫生送來的感謝信。

信一共兩頁。信中,雙方以「志願者」和「患者家屬」相稱。從內容來看,寫信的人應該是患者的子女。其父親2016年8月被確診患有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配型,就只能依靠藥物治療。然而化療對身體傷害較大,且複發率高,最後家屬聽從醫生的建議,尋找配型做移植手術。

沒想到僅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便找到合適的配型,且對方也表示願意捐獻。只可惜因為規定,不能當面說一聲感謝,便選擇用寫信的方式來表達對捐獻者的祝福。

秦增輝說,3月份的採集結束之後,對於受捐者移植手術成功與否,如果成功,後續的康復如何,因為相關的要求,自己一概不清楚。他只知道,像這類移植手術,患者術后仍存在複發的風險。自己能做的且希望做到的,就是幫助對方延續生命。

現在的秦增輝每天仍舊忙碌,為生活打拚著。他依舊沒有告訴母親,包括父親和妹妹,自己曾捐獻造血幹細胞的事。「他們在農村,也不看什麼報道,就讓這件事永遠成為秘密吧。」

如果碰到下一個病例,秦增輝說自己還是會捐獻。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潘佳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