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水泥去產能是個「偽命題」

借著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熱潮,水泥業內掀起了關於去產能的廣泛討論。2015年水泥產量首次出現負增長,並且遭遇了行業總體利潤大幅度下降,企業虧損嚴重。有人大代表為如何去產能提交了相關提案。更有人還明確提出「淘汰2500T/D及以下熟料生產線」、「取消32.5等級水泥」等,藉此營造輿論。如果是行業外人士說說,聽聽不同的聲音倒也無妨,而一些業內人士為此不厭其煩地叨叨嗦嗦「取消、淘汰」一類的話題,其動機令人質疑。

一、今天的水泥產能是如何形成的

業內普遍呼籲去產能,歸納起來無外乎兩點理由:一是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二是相當一部分企業虧損,行業總體利潤大幅度下降。

2000年,全國水泥產量僅為5.97億噸,全球排名第一。從2000年到2015年15年的時間裡水泥產能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其中經歷過兩波高峰。第一波高峰是在2004-2005年,新增熟料產能均在1億噸以上,造成了2005-2006華東地區產能嚴重過剩。第二次高峰出現在2009年,2009年至2010年水泥產能出現井噴式增長,年新增熟料產能達到2億噸以上。到2015年底,全國水泥熟料設計產能達18.1億噸,實際達到20億噸。相應水泥實際產能已達33億噸,佔到全球水泥總量的60%以上,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印度的9倍,是美國的30倍,俄羅斯的36倍。有人說兩年的水泥產能就夠美國人用100年,其實並不誇張。客觀地講,水泥產能的迅猛提高與近十五年來經濟飛速發展是有相關的。但是,我以為主要原因還是的國情造成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早在2009年,國務院就下發了38號文,即《國務院批轉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於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文中已經明確指出,「不少領域產能過剩、重複建設問題仍很突出,有的甚至還在加劇。特別需要關注的是不僅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設備、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了重複建設傾向,一些地區違法、違規審批、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現象又有所抬頭。」並且嚴厲要求中央各部門和各級政府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複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工作抓緊抓好。而事實上呢,恰恰在2009年到2011年,全國水泥產能觸發了井噴式增長模式,出現前文所說的產能增長的第二波高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句俗語竟然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本文不討論政治,所以只能用「國情」兩字加以概括。讀者自行分析。

其次,再來說水泥行業利潤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才是核心要點。凡事都存在因果關係,這是辯證法。如果說產能過剩是「果」的話,利潤、利益就是「因」。這種因果關係是普遍存在的,就像如鋼鐵、煤炭、多晶硅、電解鋁等行業產能過剩一樣,多半都是利益驅動使然。

2012年以前,水泥企業幾乎沒有出現過價格大幅度波動而影響其利潤收益的,並且幾乎沒有經歷過長期虧損。即使產能嚴重過剩最早出現的2005年的華東地區,也沒有達到虧損的程度。而此時其他地區的大小水泥在千方百計地開足馬力進行生產的同時,巨大的利潤空間也催生出無數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繼續上馬。2012年新型干法生產線幾乎已經一統江山,也初嘗了產能過剩導致的激烈的市場競爭。 2012年水泥行業全行業利潤大幅度下降,比2011年減少了三分之一。而在前兩波產能猛增的高峰時期,也正是水泥行業的暴利時代,大小水泥開足馬力地生產,個個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大型企業憑藉自身優勢,通過資本運作,迅速擴張產能也達到了極致。無論是小小型水泥企業還是大型水泥企業,這種近乎瘋狂的逐利行為,豈是一紙文件能夠遏製得了的?

那麼水泥行業的利潤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還是以2012年為例,因為2012年水泥行業首次出現利潤大幅下滑,全行業利潤總額657億元,同比下降32.81%。從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中可以看出各企業凈利潤、毛利率均較大幅度下滑。不考慮公司投資性行為,經營成本並無異常變動,銷售價格明顯下降是導致上市公司凈利潤和毛利率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但並未出現虧損的情況。華東在經過2011年全國價格非正常性走高之後,2012年逐步開始理性回落。西部地區價格一直持續高位,2011年下半年過剩產能開始集中釋放,2012年西部地區價格開始逐步回落;只有東北地區價格未降反漲。2012年福建省出現水泥產能過剩,水泥價格下滑到近兩年的最低點。

拋開2012年以前的利潤不說,即使2012年水泥行業利潤大幅度下降,從以上上市公司的利潤率情況看,水泥行業的利潤情況總體依然是非常可觀的,前期豐厚利潤的誘惑和對後期市場潛在利潤率的預盼,足以推動市場資本向水泥行業流動,並將水泥產能繼續推高,逐步達到頂峰。2013年全國新型干法熟料產能新增量1.02億噸,2014年全國新增投產水泥熟料生產線共有54條,合計新增熟料產能7030萬噸,2015年全國新增投產水泥熟料生產線共有31條,合計新增熟料產能4712萬噸。

二、水泥行業的虧損及虧損企業面增大是如何造成的

2015年全國水泥產量同比下降4.9%,24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但是全國水泥行業利潤卻大幅度下降了58%,35%的企業出現虧損。從地域看,六大地區利潤呈現全面大幅下滑,其中華北全行業虧損,東北、西北和西南下滑幅度超過90%,兩大利潤區華東和中南地區也分別下滑接近50%。從利潤率來看,華北地區創歷史新低為-5.7%,連續3年低於行業平均水平,是效益最差區域。東北、西北和西南表現接近,利潤率不到1%。華東和中南地區利潤率好於全國平均,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從行業整體情況看,水泥售價是影響總體利潤的關鍵因素。即使2012年水泥行業出現總體利潤巨量減少,各地區企業之間依靠自律協同,水泥售價依然能維持在可使企業獲利的水平。正因為如此,大企業之間的產能布局之爭也在繼續上演,明知爭相建產能肯定會導致皆輸格局,但是都認為自己新建產能肯定是最優的策略,因為在某種程度上產能大小也決定了在市場上的話語權。2015年,由於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尤其是房地產下滑直接導致水泥市場需求量下滑,使供需矛盾更加激化和尖銳,產能擴張和行業內惡性競爭的惡果終於顯現出。2015年1月,全國PC32.5水泥均價300元/噸,2015年12月降至258.54元/噸,降幅為13.8%;1月份全國PO42.5水泥均價357元/噸,12月降至305.4元/噸,降幅為14.45%。事實上,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四川的達州、廣安地區,市場競爭已達到毫無理性更無規則的程度,市場水泥價格早已經降到了180-190元/噸。

2015年對於水泥行業來說簡直就是血雨腥風的亂戰。大企業主導引發了全面的惡性的價格競爭,打破了行業內的自律和協同局面,全國各地區的水泥價格均跌至谷底。有市場必然有競爭,理性的市場競爭才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而不惜打破市場規律,甚至打爛市場,就是惡意的破壞市場經濟行為。沒有規則的市場,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公平的。2015年新增的31條熟料生產線主要分佈在廣東、貴州、廣西等省區。其中22條生產線的每日產能超過5000 噸,百分之六十是來自行業中前10大水泥生產企業,而海螺水泥的貢獻最大。在擴張產能上,大企業無人能敵,在市場競爭上也是依大欺小,憑藉雄厚的資本,不惜虧本趕殺競爭者。在這些大企業里,除了華東和中南地區,在其他地區的工廠有多少是盈利的?有一些企業處於劣勢,不得不被逼退出市場,但是所謂劣勢並不完全是指這些企業的產能落後,他們的劣勢是在完全被扭曲的低價市場面前,融資的能力處於劣勢,這恰恰是大企業的優勢所在。因此,2015年國內市場對水泥的需求下降只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外因,為了佔有市場份額在業內所引發的惡性價格競爭才是利潤大幅度減少直至虧損的主要原因。

三、如何化解產能過剩的困局?

有人說了,的水泥標準比國外水泥標準低,我們大量使用32.5等級的水泥,造成了工程質量問題,還有小企業在32.5等級水泥中摻加亂七八糟的混合材,32.5水泥質量不能保證,應該儘早取消32.5等級水泥,不僅可以提高水泥產品的品質,還可以緩解產能過剩的矛盾等等。發表這種言論的人其實是不懂水泥的。首先,水泥的品質好壞並不是依據其強度等級來劃分的;工程質量不好,並不僅僅是因為使用32.5強度等級水泥的原因。其次,水泥的質量基本上主要是取決於熟料的質量,不合格的熟料才是引起水泥質量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再次,水泥產能過剩重的終點是熟料產能過剩,而且熟料燒成才是高能耗、高排放的主要環節,為什麼要拿32.5等級水泥說事呢?去年已經取消了複合32.5強度等級水泥,對此,我認為是非常不恰當的。

在混凝土業界,依靠高強度等級水泥配製高強度混凝土的歷史已經結束了,憑藉現代外加劑技術,32.5強度等級的水泥,也可以配製出高強度的C50混凝土。國外的混凝土建築可以使用100年依然堅固如初,並不僅是因為使用高強度等級水泥的結果,反觀國內的建築工程質量,大量使用42.5等級甚至更高強度等級的水泥建成的工程,卻屢屢暴露出嚴重的工程質量問題,甚至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不知道是誰考證過發達國家水泥標準中沒有32.5強度等級的水泥?按照西方發達國家裡的人們的觀念,砌築一個家庭游泳池也要使用高強度等級的水泥的話,不僅是嚴重的資源浪費,也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倡導的低碳環保理念相悖吧!混凝土專家告訴我們,對於現代混凝土,水泥的標稱強度已經不再重要了。發達國家都在為水泥行業降低能耗,減少碳排放、消化工業廢棄物而努力創造條件,而我們偏偏要取消32.5強度等級的水泥,這不是與我們倡導的節能減排背道而馳嗎?

所以,個人認為:1.化解水泥產能過剩應該是減少熟料產能;2.在標準制定方面,判定優質熟料質量的標準不能像現在的標準僅限於一些理化指標,還應當包含其能耗指標和排放指標,即所謂的綠色指標;3.32.5強度等級的水泥不但不能取消,反而還應該豐富其內容和指標,突出其性能和相應的環保指標,更有利於企業消化和處置更多的工業廢棄物,同時方便民眾在選擇水泥產品時,有更為理性的判斷。

在當下,地域性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西部差距很大。各地區對水泥的需求也不相同,相對來說水泥市場情況也不一樣。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水泥的需求相對也比較少。尤其是在廣大西部的偏遠山區,建設超過當地需求的大型生產線可能是不恰當的。因為水泥產品不同於鋼鐵、玻璃、陶瓷等日常建材產品,一般只有三個月的保質期,不能長期儲存,還受運輸價格的限制,決定了產品銷售輻射面有限。因此在不發達地區建設日產2500熟料生產線有其合理性和經濟性。不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也不會給當地不發達的道路交通帶來壓力。那些呼籲取消2500及以下的生產線的人,不過是某些大企業的代言人,沒有社會責任感。

水泥行業是個高能耗、高排放的行業,水泥產業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碳排放的5%,而水泥產能又佔到全球的60%以上,節能減排不僅是全球倡導的環保理念,也是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進一步提高對水泥行業的能耗、排放標準正逢其時,同時加大力度,鼓勵企業協同地方處置工業廢物和生活泥垃圾也是恰逢其時。化解水泥產能過剩,決不能背離節能減排的原則,相反應該藉此機遇大力推行和倡導發展低碳環保水泥事業的綠色健康理念。作為國有大型水泥企業,應當成為發展綠色水泥事業的倡導者和先行者,擔負起發展綠色水泥事業的歷史使命。

同時還要特別要強調的是,當下在行業管理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長期以來依賴於各級部門行政手段進行管理,無論是在哪個行業,事實證明了即管不好,也管不了。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是缺乏法律制度和法治精神,行業管理是應該由「管」轉向「治」的時候了,而治的手段和強大力量就是法治。應該在規範行業管理,加強企業自律、合法依法經營等行為方面繼續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外,還應該在反傾銷、反壟斷方面立法,用法治手段堅決禁止和打擊惡意擾亂市場秩序、破壞市場準則的行為。依法治理各行業從環評、審批、建設、到生產、經營等各個環節的違法行為,對違法行為的追究不能只追究單位或者部門的責任,關鍵是要追究個人的法律責任。

水泥行業確實陷入了很大的困局,但也未必是很壞的事,至少引起了我們的反思,希望更多的同行從國情出發,從水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進行理性的思考。在發展過程中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是有必要的,但是我們借鑒的目的不僅要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更應該學習發達國家的行業管理和行業發展的先進理念。事實上,水泥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有人喜歡拿數據作比較,在行業管理、行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理念和行動上,我們能跟人家比較嗎?如果能,就不會有今天的亂局。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