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於永正、靳家彥、支玉恆、賈志敏談備課,絕對是最全的備課攻略了

小新說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文章可厲害了,是於永正、靳家彥、支玉恆、賈志敏這「四大天王」集多年經驗智慧所談的觀點,對我們廣大後輩們來說,絕對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真知灼見。

靳家彥《備課五字訣》

執教四十餘載,備課小有心得。概括成五字訣,即:鑽、參、聯、選、寫。這五個字,既是備課流程,也是常態方法。

鑽:即鑽研,備課如同打井,只有深鑽,才能得水。我在備一課時,總要先放聲誦讀,一絲不苟,反覆吟詠,口誦心惟,如朱熹所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如《林海》一課,老舍先生描寫大興安嶺的「嶺」時,寫道:「這裡的嶺的確很多,……可是沒有一條使想起『雲橫秦嶺』那種險句。」「雲橫秦嶺」明明是一個詞,作者為什麼說是險「句」?這「句」究竟是哪句?查閱大量資料始知韓愈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詩中有「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句,這句還不險嗎?故云「險句」。這種由此及彼,一追到底的方式,既是備課,也是進修。

參:即參考,除了教材之外,備課要參考大量的資料。大致原著、出版,小至一詞一句,都要胸中有數,明明白白。決不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如備《珍珠鳥》,除了查閱有關珍珠鳥的大量參考資料外,還登門訪問了馮冀才先生,請他介紹創作意圖和經過,進一步深入領會了「依賴,往往創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含義。

聯:即聯繫,聯繫學生實際,聯繫前後內容,聯繫學生髮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備課時就要充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狀況,對他們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上處於何種狀態做到心中有數。語文教材前後的聯繫很密切,要從縱、橫兩個方面研究它們的內在邏輯,重視知識、能力、智力的提升線路與範疇,促進學生得到切實的發展。

選:即選擇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選擇恰當的媒體手段。該學生鑽研、思索的,一定留給他們充實的時間;該合作探究的,一定保證質量,不走形式;該老師講授的,不要有顧慮,接受性學習與自主合作要各展其長,相輔相成。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恰當運用,都要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不能以點擊代替對學生的點撥。

寫:即寫出教案。寫教案是為了指導上課,而不是束縛手腳,生成與創造是課堂教學永恆的主題。

賈志敏《用一生的時間備課》

備課,是老師走進文本的第一步。老師要讀通課文。拿到課文之後,我總是先要讀上幾遍。讀准每個字音,讀通每個句子。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必須做得更好。率先垂範,學高為師。

讀課文,不但要讀通,還要讀熟,做到爛熟於心。這樣做的好處是走進文本,把握課文的脈絡,掌握課文的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時候,一個巧妙的教學主意,往往就產生於對文本的熟悉。教師還要讀懂課文。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文本是教學的材料與載體。對文本中的各個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屬主流的、本質的、重要的東西必須準確,毫不含糊。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語文教師要備好課,就應博聞強記,通古曉今,需有「知學」。語文教師應該是個雜家,即:「半個編輯」、「半個作家」「半個演員」「半個書法家」「半個演說家」「半個劇作家」「半個播音員」「半個幽默大師」……如果我們真能如此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專家了。

支玉恆《我的備課心得》

備課是老師在授課之前對教材內容、結構、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針對所教學生,結合自己的教學特點,聯繫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教學方法的思考與選擇、確定。而寫教案,只是對上述理解、思考、選擇這一備課過程的書面記錄。

一,細讀一遍,抓住根本。備課肯定要先讀教材,但我實效接觸課文時,並不多讀,而是只讀一遍。讀多了,對課文所有內容結構的「枝枝葉葉」都瞭然於胸,反而不知道該講什麼,怎樣講了。我讀這一遍,是非常認真、非常仔細的。讀完了就合上書回憶,在回憶中抓取這篇教材給我留下的最深的印象和最突出的特點。因為只讀一遍就能在腦子裡留下深刻印象的東西,應該就是作者濃墨重彩進行鋪敘的,是文章的根本所在。抓住這些,就抓住了主幹。

如《曼谷的小象》,讀完后合上書一想,腦子裡逐步出現了這些形象:曼谷郊外綠油油的禾苗,點綴著野花的草地,天空中不斷變換著色彩的晨霧,一個漂亮的泰國婦女,一頭乖巧聽話的小象,一陣悅耳的鈴聲,一件友善助人的事情……所有這些,在我腦海中形成一幅和諧唯美的圖景。真美啊!我不由得讚歎。於是,我意識到:作者把這麼多美好的東西都集中到一個並不複雜的故事中,他就是要表達一種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一個「美」字是我教材最重要的認識。有了這個「美」字,引導學生在充分讀的過程中,尋找美、發現美、表現美、欣賞美、體味美、享受美,從而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有了這樣對教材的基本認識和教學的基本策略之後,打開書來再讀。一是對已有認識進一步印證,二是從教材的章節語句中了解作者對這些「美」是怎樣具體表達的,體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情感。使語文工具與人文因素在教師的教學認知和教學操作中達到統一。

二,注重實質,簡化課堂。「內容決定形式」。我們把握了教材內容(這一「內容,不只是文章內容,也包括其語言運用、表現手法、結構特點、情感等),教學方法往往也就不難解決了。但構想設計具體教學過程及方法時,一定要簡潔平實,不能貪多求全,不能複雜繁瑣,也不能華而不實。

其一,簡化課堂,要舉一反三。學習每一篇課文時由此及彼,舉一反三,不要犯了葉老所指出的錯誤:「不適當地強調所讀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地位。」明確了這一點,我們的備課就有了正確的著眼點。

其二,簡化課堂,要擇要而教。一篇教材往往有許多可教的東西,但我們的教學卻要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這就決定了我們備課必須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這樣看起來,每一篇教材,我們學生的東西是「少」了一些,但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可以把曾經捨棄過的東西作為重點來教。這就是辯證法:沒有暫時的捨棄,就沒有長遠的取得,沒有局部的少,就沒有整體的多。

其三,簡化課堂,要擴大效果。老師備課,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局限於眼前的一篇文章中,應該力求擴展本篇教材的教學效果,產生擴散效應。這也是一種「反三」。只有既能鑽進去,又能跳出來,才能對教材有深透的理解。

其四,簡化課堂,要精心設問。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但我們發現,有些教師的課堂提問卻阻滯了學生自主的、個性化的學習。原因出在問題設計上:問題太多、問題太濫,問題太淺,提問時機不好,沒有啟發學生質疑。在備課時,我要求自己儘力減少課堂提問,並儘力設計出能引起學生興趣,有可能激發獨特體驗的,覆蓋面寬、空間大的好問題。有許多課文只設計一個提攜全文的問題。這樣就有助於激發學生既全面又具體地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

三,理清大序,隨機調控。教學設計只是上課前老師一廂情願地對課堂教學進程的預設,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實際,更不一定符合課堂教學進展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變化。因此,對具體的教學過程,老師可以只設計簡單的幾個大的步驟,而一些細節過程應該以教學的實際進展隨機調控。「一個好的老師,好就好在他能覺察課的發展情況,能正好從本節課發展的邏輯出發,按照此時此刻唯一正確的道路走下去。」「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藝術就在於,一旦有這種必要,教師就能隨時改變課時計劃。」

最後支老師強調一點說,「駕馭課堂」其實就是駕馭學生的學情,駕馭學生的思維動態,而不是「駕馭教案」。

於永正《我這樣備課》

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從本期開始,有著四十多年從教經驗的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江蘇省徐州市教研室於永正老師將向讀者介紹自己的備課經驗——

關於備課的重要性不必說了。反正不備課,或者備得不充分,我是不敢進課堂的。下面,我就說說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觀點一:備課不等於寫教案

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寫教案只是備課的最後一個環節——把鑽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是「備忘錄」——供課前翻閱,以便把課上好。

觀點二:隱性備課最重要

我把備課分為隱性和顯性兩部分。如果說寫教案是顯性的,那麼,鑽研教材、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備學生、思考教法則是隱性的了。

第一步:鑽研教材。一篇課文擺在案頭,先做什麼?先理解字詞句在課文中的意思,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及含義深刻的句子。隨著悟性的提高,有些關鍵詞語,寫得精彩之處,以及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會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記號。

第二步:朗讀課文。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四五遍。這是鑽研教材、語文備課重要的環節。朗讀是活的,是躍出紙外的,賦予了作品生命力。備課時,我力求把課文讀「活」。如我朗讀《小稻秧脫險記》,小朋友聽了無不手舞足蹈。朗讀好了,鑽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師朗讀水平有多高,學生就會有多高,並超過老師。師生朗讀得精彩的課堂,必然是充滿生機的、充滿靈性的、富有情趣的課堂。

備「朗讀」,一是多讀,用心揣摩課文的意境、思想感情(包括課文人物的思想感情)。二是多聽別人朗讀,聽錄音。平時,我特別喜歡聽廣播電台的小說朗讀、詩歌朗誦,這對提高我的朗讀能力大有裨益。三是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第三步:正確領會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意圖。教材中所選文章都是精品,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就更不要說了。對於作者推敲、錘鍊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細心琢磨、體會。

每篇課文都有不同的謀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導學生去感悟、去學習、去運用。老師領悟得深,學生才能領悟得深,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超常發揮。否則,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包括鑒賞能力)就會成為一句空話。

第四步:認真思考課後練習題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學生背誦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來;要求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的課文,我先努力去做。

如《水上飛機》一課,要求學生用「究竟」造句。課文中是這樣寫的:「小海鷗決心去問個究竟。」這裡「究竟」當「結果」講,即看個明白,看個結果。但詞典里講,「究竟」還當「追問」講,「因有疑問,而追問」。如:「這種冰箱究竟省不省電?」我弄明白了之後,心裡一亮,便有了底兒了,於是每個不同解釋我都造了幾個句子,這就取得了指導造句的發言權。但我造句的目的,絕不是讓學生抄襲以應付考試,那樣做,就把孩子教「死」了。

此外,隱性備課還包括查閱資料。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備《圓明園的毀滅》時,我專門翻看了《通史》中有關鴉片戰爭的章節;教《海洋——2l世紀的希望》,我在網上搜集到了不少有關海洋方面的資料(如潮汐發電站等),受益不淺。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聽了一位歷史老師講課,很感動,問他是什麼時候備課的,這位老師回答說:「備了一輩子。」一個好的教師,隨時隨地都要為備課做準備。

觀點三:要思考教法

在思考教法的時候,必然「備學生」、「備學法」。上邊說了,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

即使教師在教學前沒有找到什麼好的教學方法,只要朗讀好了,讀出文章的妙處和味道來了,也能把課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

有人請教一位台灣的教授怎樣教語文,該教授說:「跟我讀。」這話真是說到根本上了。

觀點四:教案一定要寫

隱形實際上並不隱形,它指的是在寫教案之前的準備工作。當然其中包括無形的思考。但我認為,備課中最為重要的環節是顯性備課。所謂顯性備課指的是寫教案。教案一定要寫,但不要拘泥於形式。我所記下的東西都是重要的東西,以防忘記。這相當於「作戰計劃」。教學目標要記,過程要記,關鍵詞語的處理及體會要記,老師要講的重要的話要記;要求學生回答的問題、要求學生寫的片斷、造的句子,我先寫一寫,造一造;重要的參考資料也寫下來。我以前書寫較工整,為的是校長檢查能得到好評。現在寫得較隨意,底線是自己必須能看懂。有些課文考慮得比較周密,我只寫個大體教學過程。對已經教過數次的課文,我只寫新的體會、新的處理方法。

我還喜歡在課本上寫「教案」,美其名曰「備課於書」。我把隱形備課稱為「備課於心」。我是每課都想「出新」的人,想每課都讓學生喜歡,所以更多的是「備課於心」和「備課於書」。教案往往只寫個過程,更細微的東西在書上。

總之,備課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從方便教學出發。

觀點五:討論與自讀尤為重要

鑽研教材時,我喜歡和同事討論。同事間的討論,特別是上公開課,很有作用,有時會使我豁然開朗。自己久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往往會被別人一句話點破。聽別人上課,也有助於對教材的把握,即使上得不成功,但至少幫助你熟悉了教材。我的好多教學方法,是在聽別人的課的時候想出來的。

人教版小語課本第八冊有一篇課文叫《全神貫注》,我讀了一遍,就被羅丹的全神貫注的精神所感動。當我又讀了兩遍后,教法一下子就產生了:我打算一開始把文章最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說的兩句話「那天下午,我在羅丹工作室里學到的,比多年在學校里學到的還要多」提出來講。

這一課,我備課的時間不過一個小時,教案寫得很簡單。只是個過程,重點記下了要抓的關鍵詞語,記下了怎樣指導朗讀的辦法以及自己讀了之後寫下的「名言」。教案雖然寫好了,而且自己也較為滿意,但出於習慣,我又查找了有關羅丹和茨威格的資料,這些東西雖然上課不一定用得上,但作為老師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我之所以舉這個課例,為的是想具體說明我到底是怎樣「隱性備課」和「顯性備課」的。

寫到這裡,關於備課的話題似乎可以畫個句號了。但意猶未盡,我就寫「教後記」(即寫所謂的「反思」)說幾句話。我把我為徐州市民主路國小的《教學反思集》上的題詞抄錄下來,作為文章的結束: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專家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