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小孩愛打人怎麼辦?家長要知道孩子的9個小心思!

為什麼小小年紀就喜歡打人呢?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兩三歲寶寶的父母。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成習慣,他將來怎麼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丹丹是個3歲多的小女孩,相貌文靜乖巧,卻是小區里出名的「小霸王」。就連奶奶都說:「這個孫女惹不得,動不動就打人,家裡的人都被她打遍了。」一次,奶奶去幼稚園接丹丹,和老師談完后,奶奶問她為什麼不好好吃菜,丹丹一聽就急了,在幼稚園的院子里、當著眾多父母與小朋友的面,噼噼啪啪地打奶奶,弄得場面十分尷尬。平時,丹丹的口頭禪就是「打你!」「我打你!」。這不,已經有好幾位父母向奶奶告過狀了。哎,真讓奶奶煩惱。

寶寶為什麼打人?

寶寶打人其實只是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感情。這種行為叫作攻擊性行為(或稱侵犯性行為),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嬰兒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 推開水瓶……隨著 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成長過程中的力量,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什麼是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可以分為兩類:敵意攻擊和工具性攻擊。敵意攻擊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行為;工具性攻擊是指為達到一定的非攻擊性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例如,丹丹有意打另外一個寶寶,惹他哭,這屬於「敵意攻擊」;如果丹丹在爭奪玩具的過程中打了他,則屬於「工具性攻擊」。當出現爭端或為達到某種目的向父母示威時,兩三歲的寶寶通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這種身體攻擊越來越少,會逐漸改為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3歲左右的寶寶還不能判斷對方的意圖,只是簡單地將使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人和事當成對手。

總結一下,兩三歲的孩子打人的原因有以下這些:

  • 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凡是不合我意的,我都不要,不幹,於是動手「排除」我不要,我不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打。

  • 與小朋友交往的技能很差。想要個東西人家不給,他又不會「要」,於是就打人。

  • 語言表達能力差。自己的想法、要求說不清楚、別人沒有照做,情緒不好,就打人。

  • 喜歡看別的小朋友被人打以後哭的樣子,缺少同情心。

  • 看電影、電視上有大人的鏡頭,很好玩,於是就模仿。

  • 父母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制止,形成了習慣。

  • 尋求注意。在孩子做好事的時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關注,而他有很希望被注意。得不到注意的時候,只好做一些比較強烈的「動作」:打,來引起注意。

  • 一些生理因素導致煩躁,比如在餓了,累了,生病,出牙不舒服等情況下,大人就比較多。

  • 生活變化大,不適應。比如,搬遷、換保姆、上幼稚園等。不知怎麼回事,又不會表達,於是揮動手臂,無目的地亂打。

該怎麼辦呢?

事實上,當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時,父母需要及時的干預和引導,讓他們明白怎樣的動作和行為才是正確的,因為父母的干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告知孩子: 「打人」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1、當寶寶出現「打人」的行為時,把他拉向一邊,用平靜但堅定的語氣告訴他「不可以」,在說完之後把頭扭到一邊,停頓5-10秒后再繼續和寶寶進行正常互動。此時家中的其他人也需要配合,不做出任何錶情回應。

2、鼓勵寶寶通過拍打玩具來探索每次動作和結果(發聲、掉落等)之間的即時因果關係。這樣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體,鍛煉肌肉力量和身體的協調能力,同時孩子會因為對肢體愈加熟練的掌控而逐漸建立起自信。

3、不斷向孩子示範正確的情緒和表達情緒的方式。例如在開心的時候一邊說「太好了」一邊鼓掌。同時找一些表情識別卡和孩子一起學習,教會孩子不同的表情代表怎樣的情緒。此外,也可以找一些關於「生氣」和小朋友打架的繪本或者視頻,和孩子一起看,告訴他這樣的方式大家都不喜歡,並向孩子示範如何正確並友好地邀請同伴和自己一起玩。

4、篩選動畫片並和孩子一起觀看,在觀看過程中發現不良行為要及時告知孩子。注意不要硬性剝奪孩子看動畫片的權利,但可以選擇積極向上、適合孩子心理發展特點的動畫片進行觀看。

5、平日里給予孩子高質量的親子陪伴,當孩子焦慮惶恐時,及時擁抱孩子,給他安全感。在孩子出現「打人」行為時,則無需給予特別的反饋,尤其是避免講道理之後再擁抱的方法,只需輕描淡寫說一句「打人是不對的」。這樣堅持下來,平日里父母已經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了,孩子則不需要通過問題行為來獲得。孩子也會發現,即使他出現了問題行為,也不會獲得父母更多的關注。於是,「打人」行為就會失去它所具備的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功能,自然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6、父母要起表率作用。永遠不能低估言傳身教的影響力,在教育孩子如何控制情緒之前,大人首先應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做好情緒管理。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發現孩子對人物表情和情緒的理解存在問題,又排除教養環境和方式的影響,則要注意帶孩子去做一個認知能力的評估,排除其他問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