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嚴曉捷: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巴菲特?

作者:嚴曉捷,某私募股權集團董事總經理

我們堅信:唯有多閱讀、勤思考,才能不斷發掘機會,靜心投資。此心可安住,紅綠任逍遙。今天將嚴曉捷這篇《巴菲特一生的三個節點》分享給大家,歡迎留言。

1、巴菲特家族起源

奧馬哈這個地方,最初籍籍無名,只是密西西比河上游印第安人的定居點之一。自19世紀50年代的淘金熱以來,舊金山北部的俄勒岡州發現了金礦,很多拓荒者和掘金者要穿過內布拉斯加向密西西比河以西進發,前往俄勒岡州和摩門小徑,奧馬哈是必經之路。奧馬哈便成了這些冒險者歇腳的樂園,從此逐漸繁榮,那裡生意最好的顯然是賭場、妓院和酒,奧馬哈在當時是如此出名,以至於被人稱為「索多瑪」,任何一個讀過《舊約》的人對這個詞所代表的含義再明白不過了——沒讀過的朋友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比芭提亞罪惡一萬倍」。之後奧馬哈雖然引入了鐵路,成為聯合太平洋鐵路的起點,但火車站點附近靠什麼繁榮我們是不難想象的,仍然脫不開黃賭酒的路子。

在類似這樣的城市要想發財就簡單了,兩條路:一條路就是皮肉生意,開妓院、開酒店、做賭場。川普的爺爺走的就是這條路,從德國巴伐利亞跑到西雅圖開青樓酒店業,賺到盆滿缽滿,結賬都是用天平稱金子。走這條路就得別讓信仰擋住慾望,「道義放兩旁,把利字擺中間」。然而,巴菲特爺爺就吃虧了,他們家是法國胡格諾教徒的後裔,這個教派是出了名的虔誠,生活節約,個性節制、還是禁酒主義。於是他們只能走第二條路,在奧馬哈開雜貨店,賣些蔬菜、水果、山貨,苦逼地勤勤懇懇天天晚上開店到11點。如今的川普和巴菲特現在的這些經營特點其實從他們爺爺這一輩就能看到影子,而且很明顯,這兩種經營路數是互相瞧不上的。所以現在的巴菲特和川普作為美國最著名的名人互相基本不來往,甚至公開互懟,從根上說是祖輩的信仰理念的不和,該衝突往下一兩代都不太可能調和——儘管他們兩家發家起源相當類似,均起家於淘金熱歇腳城市。

在這樣的胡格諾家庭,他們認為的「光宗耀祖」絕不是成為首富,而是為了上帝的榮耀服務於社會,通俗地說,他們最希望的是成為傳教士或者高級別公職人員。而巴菲特的父親居然做到了。在經歷報社工作、銷售保險、股票經紀等眾多工作之後,經過不懈努力終於在大蕭條期間失業。在巴菲特爺爺的資金幫助下,他和兩個合伙人在大蕭條最低點開立了股票經紀公司,「做左側」,站穩了腳跟並逐漸壯大。在1942年美國參加二戰後,巴菲特父親代表內布拉斯加州競選國會眾議員成功並任了4次,甚至一度非常有機會接任參議員。這是巴菲特家族從精神上來說真正的巔峰,巴菲特一生都從心底里深深敬重仰望父親,說明他的精神底色仍是一個合格的胡格諾派教徒(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如此被人喜愛的原因,儒家和胡格諾派在對信徒行為的約束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人很容易對這個老外有精神上的代入感。人對巴菲特的這種喜愛程度在其他國家很難找到,起碼美國就不是)。實際上,巴菲特正是因為覺得自己無法企及父親在政治上的高度才轉而發展父親的第二職業——股票。從1942年開始,巴菲特的父親便是全奧馬哈備受尊敬的第一名人,之後是傑拉爾德福特(後來成為總統),至於巴菲特,那是上世紀90年代他成為公眾人物之後的事兒了。而巴菲特的母親由於精神病家史在人前人後是完全兩個人,人前好客、健談、愛社交;而人後卻時不時由於偏頭痛(很有可能是家族精神病史)對子女相當虐待。他母親給他童年留下的心理陰影之深,以至於巴菲特從不願意談論其母親。這實際上深深影響到了巴菲特對於女性的態度,從心理學來講,巴菲特一生都在尋找一個女性,她需要具備其母親最好的愛社交的那一面,也極度渴望這個女性具備其母親欠缺的對他的無微不至的關愛。他對女性既渴望又疏離,既愛慕又心硬,這種態度伴隨其一生(事實上,巴菲特晚年的婚姻同居模式並不比《花花公子》的休赫夫納更合法,後者在跟三個兔女郎同居時,其身份仍然是單身)。

2、價值投資

巴菲特的原始天才在於其對數字的敏感度和記憶力,直至80多歲的今天他都能準確地說出上世紀40年代奧馬哈縣誌記載的人數,精確到個位數。這樣的數字天才一旦認識到複利的價值,其發財幾乎是必然。所以在巴菲特11歲開始其投資生涯時,他便用自己當時的資產準確地算出他將在35歲時成為百萬富翁。在經歷了賣報紙、賣可口可樂、家族雜貨店兼職、高爾夫球童等工作之後,到15歲時,巴菲特已成為一名合格的商人,資產已經超過2000美金,並自己買了40英畝的農場租給別人,比他的老師賺的多多了,更不用說周圍的同學,因此,其對學業毫無興趣導致成績急劇下降便可以理解。顯然巴菲特不是狂熱的愛國者,因為他高中畢業后沒有參軍,16歲進入賓大沃頓商學院后,由於對於二戰老兵的照顧,巴菲特的同學全是這些退伍老兵,可以想見不擅體育運動的巴菲特在其中的鬱悶。他父親第4次競選失敗和他申請哈佛失敗幾乎在同一時期。巴菲特轉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由此進入了人生的第一個節點。

在此之前,巴菲特是把技術分析奉為聖經的,《道氏理論》、《趨勢交易》、《波段分析》滾熟於心。天天畫波段、看圖表、算指標、數波浪。但之後,《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者》便被巴菲特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著作」,從他那裡,巴菲特學到了「市場先生」「內在價值」和「安全邊際」等至關重要的概念,正是這些概念重構了巴菲特的投資世界。他後來的成功表明,先進的技術派完全可以轉型成為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巴菲特邁過這一節點相當重要,在此之前巴菲特的起點與利弗莫爾相當類似,如果繼續發展下去,他在投資史上可能會被作為下一個利弗莫爾或者某個技術派理論的實踐者如江恩等被銘記。而一旦邁過這個檻之後,巴菲特已經把他們遠遠甩在了身後和投資書架的角落。

3、定性分析

從哥倫比亞畢業,巴菲特在奧馬哈經歷了短暫的股票經紀生涯之後,赴紐約加入格雷厄姆的合夥公司。很顯然巴菲特仍然尊敬格雷厄姆,但巴菲特自己的投資理念正在與其慢慢區隔。格雷厄姆受大蕭條的損傷很深,因此從不敢把資金過於集中少數股票,其投資相當分散,但巴菲特曾把75%的資金投資於GEICO;格雷厄姆思想的本質是選擇精準的套利,套利可以事先計算,且套利完之後就要收手,「撿起煙蒂,免費吸最後一口,然後丟掉」,例如洛克伍德可可豆的套利。但巴菲特在同一筆交易中卻選擇了買入並持有策略,掙了13000美元。巴菲特在此階段的幸運在於,他因為未經歷過大蕭條而大膽,因為大膽而充分享受了牛市的收益。對於這一點,我們並無法對於在大蕭條期間經歷過艱難歲月的格雷厄姆做更多苛責。屬於巴菲特自己的投資思想很快將要破繭而出。

無論如何,在格雷厄姆滿心期待巴菲特成為自己的合伙人時,巴菲特卻組建了自己的合夥公司。25%的收益分成和對其充分信任的早期合伙人令巴菲特幾乎立於不敗之地,使其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投資思想。從巴菲特管錢的第一天開始,他就很重視對投資思路的秘而不宣,他在募集資金時從不講他投資什麼,以至於奧馬哈風傳「那個巴菲特眾議員的兒子在搞旁氏騙局」,甚至奧馬哈當地的高爾夫鄉村俱樂部都把他除名。而巴菲特在募集資金時為了迅速擴大資本,也與不同的投資人談判組建了不同條款的11個合夥企業,引起了當時的詬病並為其之後埋下了隱患,最終間接導致了伯克希爾的誕生。

結識芒格是巴菲特的第二個節點,在此之前,巴菲特無論是套利或者買入持有,基於的都是格雷厄姆的煙蒂理論,既然是煙蒂,那就既小且爛。換言之都不是好公司,有點兒像國內的賭重組股票甚至是ST。巴菲特畢竟是雜貨商家的兒子。而芒格是律師出身,這在美國屬於上流社會的進階起步階層,他更喜歡大一點兒的體面的生意,這些煙蒂股票芒格是壓根兒從心底里看不上的。受格雷厄姆和其父親影響,巴菲特總是想著失敗的可能,一定要避免失敗,要精確計算,這是其投資思想的起點。而只有接觸了芒格之後,巴菲特才可能持續投資美國運通,美國運通的真正價值並不是來自可以計算的資產,而是來自不可計算的對客戶們的聲譽。這才是芒格所稱的「偉大的生意」,他無法計算,只能定性分析,它包括「正確的公司、管理、護城河」等等。這個理論甫一提出,便超越了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任何一章都找不到關於定性分析的方法。在學會定性分析之前,巴菲特需要抽一個煙蒂,扔掉,馬上再找下一個;抽一個煙蒂,扔掉,馬上再找下一個。按照這種方法,巴菲特即使是超人,也不會成為現在的巴菲特。而一旦邁過了定性分析這個節點,巴菲特便有機會真正長期持有那些真正偉大的公司,不是巴菲特成就了自己,而是這些偉大公司成就了巴菲特。對於一個個體戶而言,後者要容易多了。巴菲特一旦邁過了這個節點,就會把和他同時代的格雷厄姆、多德拋在身後,費舍爾、彼得里奇等人再也無法望其項背,邁過這個節點為他自己成為首富提供了真正的可能,因為他實際上把自己做成了偉大公司的合伙人。他幾乎再也不會犯抽煙蒂的大錯誤了。買下伯克希爾是他投資生涯中最後一個格雷厄姆式的錯誤。

4、擠入上流階層

投資《華盛頓郵報》是巴菲特的第三個節點,他對於巴菲特的意義在於使其成功地擠入了美國真正的上流階層。媒體在美國的作用基本是三權分立之外的第四大權力,其能量無孔不入。對於像《華盛頓郵報》這樣把《紐約時報》視為競爭對手的嚴肅新聞類媒體來說,更是連總統,國會都得禮讓三分。1971年的《華盛頓郵報》因為「五角大樓文件」的事件名聲大噪,巴菲特正是從此時開始購進股票,到1973年,《華盛頓郵報》開始調查水門事件,尼克松政府威脅要吊銷其下兩家電視台執照,公司股票從36元暴跌至16美元,巴菲特很快加購超過了5%,並致信凱瑟琳格雷厄姆,在信中,激動不已的巴菲特近乎諂媚地表態「《華盛頓郵報》必然是由凱瑟琳格雷厄姆控制並管理」,儘管當時即使董事會都不一定會同意這一點。此時的凱瑟琳格雷厄姆處於人生的最低谷,公司股票暴跌,董事會成員對其相當不滿,尼克松政府視其為眼中釘,她也根本不知道巴菲特是朋友還是敵人。在她諮詢董事會成員后,傲慢的董事會成員問「誰是巴菲特?」更加劇了其擔心。但巴菲特最終讓凱瑟琳格雷厄姆吃了定心丸,與其簽署協議保證沒有經過她的同意不再購買《華盛頓郵報》的股票。凱瑟琳格雷厄姆找到了一個堅定的盟友。一個突然購買股票的投資者能與管理層站在一邊對投資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在這點上巴菲特做得有多好,姚振華會現身說法地告訴你。

在此之後的故事對於巴菲特如同童話,《華盛頓郵報》在與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對決中獲勝,尼克松下台。《華盛頓郵報》得已成為當時最有權力的媒體,凱瑟琳格雷厄姆能隨時約見任何一位政府官員乃至總統——畢竟,誰敢得罪能扳倒總統的人呢?那時的凱瑟琳格雷厄姆實際上是華盛頓的女主人,美國的女王,哪怕是各國首腦都趨之若鶩。她在馬來西亞旅遊時,總理去她客廳赴宴;在英國旅遊,受到首相接見。而凱瑟琳格雷厄姆在華盛頓家中的晚宴入場券更是檢驗名流的試金石,每個能受邀參加其晚宴的客人都會如同見到女王般跟別人得瑟。巴菲特交的就是這樣的朋友。正式在受邀參加凱瑟琳格雷厄姆的晚宴並被介紹給客人之後,巴菲特才認識後來許多的總統,商界名流等等,媒體也開始給巴菲特加上各種光環,大眾對於其認識從「內布拉斯加的有錢人」迅速轉變為「全美國的商業大亨」。而巴菲特也迅速學會了上流社會的玩法,從開始的格格不入到後來的樂此不疲,他並沒有浪費多長時間。他的話語逐漸八面玲瓏,滴水不漏;他故意講的鄉下人般的笑話為他贏得了不少冬粉;他頻繁出現在各個場合併總是能幾句話便引起別人的佩服。他在美國的商界和名流圈內建立了獨一無二的Reputation——他把這種聲譽不斷打造成自己真正的「護城河」。而芒格則不會或者不願這種社交技巧,他和小夥伴芒格的檔次拉開正是從此開始。

隨著凱瑟琳格雷厄姆擠進真正的名流階層是巴菲特的第三個節點,在投資《華盛頓郵報》之前,巴菲特在拚命追求成功;而在投資《華盛頓郵報》之後,巴菲特已經不大可能失敗了。在結識凱瑟琳格雷厄姆之前,結束11個早期合夥公司是他的「阿喀琉斯之踵」,他給證監會的文件始終無法令人信服地解釋他11個合夥企業對倒股票、相互抬庄的合法合理性,總是被監管層質疑,令其苦不堪言;而在結識凱瑟琳格雷厄姆之後,這些攻擊再也無法擊倒他,反而轉變為成功的註腳。他與名流階層的關係不僅為他帶來了生意,例如2008年在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的撮合下投資高盛;也為他避免了滅頂之災,例如1991年憑藉私人關係成功說服財政部長尼克布雷迪放其一馬,他得以從所羅門兄弟全身而退——這家8000名員工,欠債1500億美金的公司原本足以把巴菲特擊垮。巴菲特自稱的「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和投資朋友」這句話只有結合這些背景才能夠更深刻地理解。

只有邁過了第三個節點,巴菲特才在金字塔尖甩開了同一輩的商人同儕,向全球商業史的總統山邁進——那個總統山也就四五個位置,其中幾個已經被JP摩根、洛克菲勒等人佔據。

為什麼出不了巴菲特?

回到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為什麼出不了巴菲特」,這個答案便很簡單了。從巴菲特11歲開始投資起,巴菲特自己成為現在的巴菲特都用了76年。而我們改革開放到現在也只不過區區40年,股票市場也就25年,一切尚早。要成為巴菲特需要邁過三個節點,我們很多的技術派沒能邁過第一個節點,如呂梁;少數人沒邁過第二個節點,如徐翔;極少數有機會的人沒邁過第三個節點,如姚振華。但一定會有:的巴菲特,他或她正在路上。

巴菲特出生於1930年,彼時列寧、孫文去世也才幾年而已,美國的總統尚是胡佛。在年紀相近的人當中,把所有行業算上,現在還能生龍活虎出來炫技的可能也就長者和伊麗莎白二世了。對於這種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都是歷史級別的人物,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人哪個不對他肅然起敬呢?更無需提他的巨額捐款。巴菲特已然坐上了商業歷史的總統山,他雖未蓋棺,業已論定。

然而巴菲特仍未滿足,現在的他滿滿是「既然做了首富,那就做最長壽的人吧」這種勁頭。所以,有志於做巴菲特的朋友們,先努力活到80再說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