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論文GDP」:揭秘學術論文利益鏈

2017年1月15日,南京大學公布了《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在新一期的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簡稱C刊)目錄公布之後,一時間社會輿論激起千層浪。一些國內學者公開抨擊,稱C刊目錄背後長期存在利益勾兌亂象,並指學術評價「異化」。學術期刊是否存在利益勾兌,學術界是否迷信「影響因子」的爭論更是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採訪中,湖南某高校副教授坦言,學術論文發表成為包括高校老師在內的大多數研究人員心中的痛,「其中往往伴隨著排資論輩以及利益交換的醜惡現象」。湖北省某高校歷史系研究所直言,一些學術期刊,特別是核心期刊對於刊發的論文「重身份,輕質量」,「發表論文儼然不是學歷問題,而不少核心期刊卻私下對作者的身份做出了硬性規定,他們十分看中作者身份、出身。」

▊▊論文質量高低由發表平台決定

目前,學術論文內容質量評價標準尚不健全,時下盛行的是「以刊評文」,一篇論文質量的高低,某種程度上取決於該論文發表的刊物影響力,再好的文章一旦發表在普通的學術刊物上,其往往在學術界默默無聞;而如果同樣的文章發在核心刊物,甚至更高級別的刊物上時,就會被視為優質論文。

一直在高校從事科研工作的王航國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科研單位評職稱、申請論文答辯資格等都認這個,如此一來,論文內容質量的高低定級標準某種程度上掌握在高校出版社編輯手中,而有些編輯對於所審稿件的內容並不具有專業理論,有時候甚至造成外行指導內行的現象。」

對於學術論文評審權的掌控,某種程度上是學術期刊出版單位手中的「尚方寶劍」,特別是核心期刊等在國內某些研究領域知名的期刊。加之不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都對不同的核心期刊進一步劃分了等級,他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方向,將與自己單位科研領先的專業相近的刊物「通常劃歸為A類,次之B類,再次之C類,一般來說,單位能夠劃分A類、B類、C類的,基本上要求都是比較高的地方,A類、B類、C類這些刊物,多數都是從CSSCI 和中文核心期刊裡面選擇出來的,一篇發表在A類學術期刊上的論文,相當於三篇在CSSCI收錄的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湖南某高校研究所鄭立新告訴本刊記者,如此一來,不同期刊的等級更加分明,入選之爭也就更加激烈。

本刊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共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建設的「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幾乎所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申請高級職稱、取得博士論文答辯資格、申報科研項目、科研機構或高等院校學術水平評估等,都需要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一篇或若干篇論文,並以此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不少時候,論文的數量越多,就意味著學術研究能力越出眾,相伴的物質回報以及學術威望也就越高,特別是論文能發表在被認為是期刊中學術水平較高的「核心期刊」甚至核心期刊中的A類、B類時,其含金量會更高,如此一來,能夠入選核心學術期刊成為了不少國內學術刊物的目標之一。

▊▊核心期刊入選遭質疑

入選核心期刊對於有的學術期刊而言十分重要,如果不是核心期刊,那麼很少有人願意出高價發文章,如此則期刊很可能因經營困難而面臨停刊的危機,畢竟學術界很看重論文級別。日前,得知《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被南京大學期刊評估中心踢出新版CSSCI來源期刊目錄之後,《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孫周興回憶道,自己2005年出任主編,對該刊進行了學術改造,通過努力,使《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被第三方排名(轉載排名)從600多名升至25名,此後均在此位徘徊。兩年後該學術刊物成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中心索引》(CSSCI)收錄的核心期刊。「此後本主編不思進取,更沒有服從期刊市場遊戲規則,不知道所謂『影響因子』也是可交換和可買賣的,沒有採取相關措施提升本刊的『影響因子』,才有今天的下場。」

本刊記者注意到,因為對現有核心期刊入選標準的不滿,《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主編孫周興在其博客中坦陳,將順應這種評價體系,以憤怒略帶諷刺的口吻表示:自己將「以市場為中心,以影響因子的提升為本刊辦刊目標」「以前所謂學術性、開放性和特色性之類的辦刊目標,實屬書生亂彈,危害極大」「積極地與兄弟學報和期刊合作,共同把提升學報影響因子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為籌措資金,預留三分之一版面用於發表收費論文」等等。

此外,對於自己被南京大學C刊目錄擠出核心期刊一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編輯部也在2017年1月17日致讀者信中回應道:「目前的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體制對於人文科學是嚴重不公平的,但我們又無法擺脫這種體制,這既是我們辦刊人的悲哀,也是學術的悲哀。」

本刊記者發現,《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已經在其微信公號中將刊物介紹改為「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此外,被南京大學踢出最新公布的核心期刊目錄的學術期刊,除了《同濟大學學報(哲社版)》《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還有《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等六所高校學報被從核心期刊目錄開除到了「擴展版」。

而面對爭議之聲,南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副主任沈固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雖然不能否認相互引用、有償引用等數據造假行為的存在,但一旦查實,會予以嚴厲懲罰。「C刊評價只是反映了期刊的被引次數,絕沒有說誰好誰壞。說到底,高引用不等於高質量,C刊評價也不能代替質量評價……糾結C刊目錄毫無必要,最重要的是完善國內的學術評價體系,切莫再奉C刊目錄為『金科玉律』。」

▊▊論文發表存在利益鏈條

本刊記者了解到,學界通常所說的中文核心期刊,是被北大圖書館每四年出版一次的《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列出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學術界對某類中文期刊質量的認可。其主要依據中文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引用率、轉載率等諸多因素劃分。此外,南京大學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和收錄集刊(2017-2018)目錄》、科學引文資料庫也是影響力比較權威的核心期刊名錄。

2017年年初的兩家大學學報關於被踢出核心期刊目錄的回應,引發社會各界輿論的強烈關注。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吳冠軍公開撰文中分析道,兩所知名大學學報對C刊目錄更新的回應「成為事件」,是因為衝擊了「固化在CSSCI名下那個利益權力鏈條」和「當代學界那個『變態內核』」。

秦凱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某高校歷史系研究所,他告訴本刊記者,按照學校規定,研究所畢業需要發表一篇論文,而博士研究所畢業取得申請論文開題資格則需要三篇C刊,否則就不能畢業。此外,要取得國家研究所獎學金,也需要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而且數量越多競爭力就越強,「院里有些研究所的導師有人脈和社會關係,學生的論文只要掛個自己的名字就可以順順利利地發表,而沒有關係的,往往杳無音信。」

對於研究所而言,能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核心期刊中發表一篇論文,相當困難,主要是不少高校學報或者科研學院所創辦的學術刊物為了鞏固核心刊物地位,畢竟在反映刊物影響上身份比論文內容更具有直觀性,於是其都內部規定,要求所發論文的作者必須是副教授、教授、副研究員、研究員等,且職務、身份越高,論文越是容易刊發。然而,即便是博士,如果是出身一般高校,再好的論文想要發表也要費一番周折,「無奈之下,只能拿著論文找有學術頭銜的人署名,而真正的作者則只能將署名尾隨其後。」秦凱說。

此外,秦凱告訴本刊記者,網上有專門負責刊發論文的機構,只要作者願意出錢,並且作者身份為副教授以上人員,就可以發表,「一般核心期刊發表至少需要一萬多,掏錢的論文發表時間很快,一般一兩天後就可以告訴你能否刊發。而如果走正規程序的話,則至少需要兩個多月,且刊發不易,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在校學生,哪能支付得起這筆費用?」

本刊記者隨機在網上打開一家論文發表機構的官網,對方客服人員詢問道:「需要發表哪方面的論文?核心期刊還是普通期刊?作者身份是?」記者隨即回復,需要發表歷史學類的核心期刊,作者是研究所學歷。隨後,客服人員向本刊記者提供了五種可供選擇的歷史學類的核心期刊,「我們與這些期刊有合作,內部投稿,這樣審稿速度很快,兩三天就可以告訴你是否刊發,作者學歷太低,必須要副教授以上才可以。」隨即,客服人員向記者介紹道,「核心期刊根據影響因子不同,所以刊發的價格也不一樣,××期刊需要2萬,××期刊需要1.5萬,當然字數多則需要加價。」

▊▊論文發表「僧多粥少」

「能否入選核心期刊,某種程度上關乎學術期刊的收入問題,客觀來看,目前學術期刊的印刷量以及發行量本來就很低,之前就有南方某省130多種學術期刊,發行量最高的也不超過2000冊,學術期刊靠發行收入的比例很小,於是有的學術期刊包括核心期刊都會預留一些版面,通過收取高額的版面費來刊發文章,期刊級別越高版面費越大。」陝西省某高校學術期刊編輯張帥告訴本刊記者,大量排隊等待發表的論文,使學術核心期刊成為一種稀有資源。

張帥告訴本刊記者,一些刊物的論文評審存在著比較嚴重的人情關係、金錢交易,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情,「普通作者與學術期刊出版機構相比,顯然處於弱勢地位,他們只能要麼拉關係發論文,要麼花高額的版面費,一些學術期刊包括核心期刊出版機構甚至傲慢到了明文規定不向作者支付稿費,即便如此,為了能在核心期刊中發表論文,評職稱,迎合這樣或者那樣的硬性規定,科研人員也是在所不惜了。」

採訪中本刊記者發現,國內一些學術期刊對於論文的評審存在著比較突出的漏洞,而且往往是不公開的,隱性的灰色交易時有發生。一般合理的論文評審專家組至少應由學術界專家、期刊編輯界專家和少數期刊出版管理人員構成,且評審專家應來源於不同的地區和單位,以免對評審結果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目前不少學術刊物的評審專家僅為具有正高職稱的學科專家,而且不分地區和單位,也沒有建立迴避制度。「一些高校學報的評審專家幾乎都是自己本校的老師,人情關係十分複雜,有的高校學報成為本校老師的『自留地』,論文刊發評審標準幾乎為人情、權力所困擾。」張帥坦言。

如今,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以數字定量為核心的考核體系,而這也成為相關教育行政部門管理的重要基礎。老師能不能拿下課題、項目,往往與以往的論文發表數量相關,於是對於科研人員、高校學生個人來說,是否發表論文直接關係到畢業成績、職稱、科研經費,而對單位和各級領導來說,能發表論文則更是意味著政績和升遷。

本刊記者注意到,中部某高校規定,有資格申請教授職稱者須具備以下條件:獨立撰寫並出版一部15萬字以上高水平學術專著或參編21世紀課程教材和研究所教學用書,並具備下列條件中的一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8篇以上學術論文,其中在CSSCI核心庫來源期刊上發表5篇以上學術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學校認定的人文社會科學一類期刊上發表1篇以上學術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學校認定的人文社會科學二類期刊上發表2篇以上學術論文……

如今,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對於發表論文疲於應付,這種「以量取勝」的評價機制導致科研很難作深、作透,研究人員成為論文的製造機器,以至於被外界戲稱為「論文GDP」,同時也滋生論文發表中的灰色交易。採訪期間,一位高校資深教授表示,他對核心期刊花錢發論文現象嗤之以鼻,同時也勸告學生不要隨波逐流,應維護學術道德。但他也感嘆,「沒有論文又如何參加答辯?進而影響畢業;學生不畢業,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前途;但有的時候,論文不付費,刊發則難上加難。」

(應採訪對象要求,上述採訪對象均為化名)

87期《清風》雜誌 記者:楊宇勃發自湖南、陝西、湖北)

責任編輯:清風雜誌社新媒體中心主任 吳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