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相同的騎行 不同的福利

【環宇雜談】

有體制和遺老遺少的成本,還有浪費成本,不得不以更高的增長、更勤勞的工作覆蓋成本,然後才有福利。

李宇嘉

短短半年時間,深圳的大街小巷、捷運車站就排滿了腳踏車,「捷運或公交+腳踏車」,似乎成為「交通閉環」的一個部分。這讓筆者想起此前參觀過的兩個國際城市,丹麥的哥本哈根和加拿大的溫哥華,這兩個城市給筆者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腳踏車上的城市」。丹麥有500多萬人口,400多萬輛腳踏車。首都哥本哈根有52萬人,56萬輛腳踏車;溫哥華有60萬人口、13萬輛腳踏車。

同樣,這兩個城市也有共享腳踏車,哥本哈根叫「Open Hagen」、溫哥華叫做「CycleHop Canada」,主要為上班族、遊客提供服務。哥本哈根的「Open Hagen」,前面或後面還設置了一個框,發揮嬰兒車的功能,甚至有一些成年人也坐在裡面。

讓筆者震撼的是,在哥本哈根和溫哥華,騎車上班也是政府人員主要的通勤方式。在哥本哈根,每天都有60%以上的國會人員騎車上班,前首相赫勒·托寧·施密特(Helle Thorning Schmidt)2011年首次就職時,帶領23位新內閣成員騎腳踏車前往首相府;溫哥華現任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2008年上任后,將腳踏車推廣為溫哥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本人也騎車上下班。

儘管深圳等國內大城市,到處都有腳踏車,但若選擇騎腳踏車,你會發現大部分的道路根本沒有腳踏車專用道,大家只好在路肩上或機動車輔道行駛。問題是,在這樣的路上騎車,不僅舒適感很差,人身安全也無保障。但是,不管在哥本哈根還是溫哥華,騎腳踏車能體會到溫馨和愜意的感覺,大部分街道都有腳踏車專用道,自然環境好、空氣清新透明,騎行就是城市節奏。

筆者不由得感慨,曾經也是「腳踏車王國」。英國知名女歌手——凱蒂·瑪露(Katie Melua)的經典歌曲「九百萬輛腳踏車」(Nine Million Bicycles),唱出了西方人對80年代北京城裡腳踏車洪流的印象。但如今,20年的時間,北京等大城市的機動車、小汽車增長了6-7倍,不僅腳踏車迅速退出交通系統,曾經輝煌的腳踏車企業瀕臨倒閉,腳踏車道也慢慢讓位於越來越寬的機動車道了。

現在,大城市各個角落堆滿共享腳踏車,既有公共交通接駁效率差、最後一公里「痛點」催生市場機會,又有「資金過剩」背景下風險投資「燒錢」的影響,每個人還是嚮往自己能擁有小轎車,甚至是高檔小轎車,而並非像哥本哈根和溫哥華,交通工具、環保理念和生活方式出現根本性變化。

汽車多了,意味著城市更現代化了,老百姓收入高了,生活更幸福了。因為,20年前沒有哪個人會料到,居民家庭會擁有小轎車。汽車出行不僅舒適、節約,而且方便旅遊度假。但是,從哥本哈根和溫哥華這兩個在腳踏車上運轉的城市,筆者進一步感悟到,政府和百姓都一致選擇腳踏車出行,不單單是基於環保考慮,更反映整個國家和城市沁入到每個人內心的發展理念。

那就是,政府清廉和低成本、國民對平靜和內心安寧的簡單追求。這裡有兩個案例:一個是某瑞典抑鬱者去看醫生,醫生開出的藥方竟是度假兩周、曬太陽;另一個案例發生在瑞典,有一年首相要去秘魯出訪,但臨行前腿不舒服,檢查后說要做手術。但是,排隊時間很長,因為瑞典法律規定,一個醫生每天只看6個病人,手術只好推遲,最後連訪問時間都錯過了。

可想而知,這樣的政府是何等清廉和低成本,當然國民的幸福感也就非常高了、內心也就異常平靜和安寧了。這就難怪,為何北歐那些國家,如此老齡化、如此高福利養懶人、每天工作時間那麼短,黑夜漫長,近年來經濟負增長,但老百姓生活似乎未受到多大影響。因為,他們的成本太低了,只要有1%左右的增長,就能維持高質量的生活了。我們不然,成本太高,有體制和遺老遺少的成本,還有無謂的浪費成本,不得不以更高的增長、更加勤勞的工作覆蓋成本,然後才有福利。

(作者供職於深圳房地產研究中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