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麵包門診做出第三期匯總篇,方便大家查閱。
麵包門診-26問麵包門診-1問為什麼我做的德國鹼麵包表面沒有光澤,變成小胖子還有皺紋?
這個朋友當時還告訴我,她的麵包從鹼水裡撈出來很快就癟下去了。
這個麵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揉面不到位和發酵過度(此處指比需要的程度過度)。
這種麵包吃的是紮實有韌性的口感和鹼香。
大家應該都看過麵包店的產品,深棕色的表皮,泛著光澤。
怎麼能做到表皮光滑呢?比如這個朋友的麵包,麵糰沒有揉到完全階段,延展性不夠好,沒法保證整形時一次性搓到需要的長度。鬆弛一會兒再搓,搓到搓不開了再鬆弛一會兒……反反覆復地折騰下,麵皮就不光滑了。所以,要想表皮好看就要保證揉面到完全階段。
怎麼能做到有粗有細而不是整體胖胖噠呢?要控制最後發酵的時間。這種麵包完全不發酵也是可以的,想要發酵的話控制在半小時內不超過2倍大就可以了。放到鹼水裡蘸一下后可以很容易拿出來且保持造型不變化。如果象普通麵包那樣發得比較充分的話,就會失去它紮實的口感了。
麵包門診-27問麵包門診-2問
我做丹麥麵包時不小心把麵糰擀的太大了,有辦法補救嗎?
在我看來,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就這個狀態看,四角的麵糰折上來后可能有的地方面團厚,有的地方面團薄,讓追求完美的人非常不舒服。
咱們的麵糰最後一般會擀到三四毫米薄,當擀到那麼薄的時候,開始時的不完美已經看不到了,所以,不必糾結。
但是,追求完美還是有辦法的。
麵糰已經擀得過大了怎麼辦?
把黃油再擀大一點不就配得上了嗎。
經常會有朋友問我,在做起酥麵包時為什麼不寫明尺寸呢?
如果寫好了尺寸大家參考著做就會比較方便。
我不寫是有原因的:
① 我寫明了尺寸,你未必能擀到,有可能麵糰彈性太強,擀開到80cm,擀完后就縮到了70cm。
② 我寫明了某個麵糰量擀到的尺寸,你如果改了量,以什麼標準重新確定新的尺寸呢?
③ 麵糰的尺寸主要是根據造型來確定的。
麵包門診-28問麵包門診-2問
片狀黃油買回來是分整片保存還是分切保存?如果分切要切多大合適呢?
起酥點心用的片狀黃油一片通常是1公斤或2公斤,好多不常做這類點心的朋友擔心買多了用不上,會在網上買分裝的,或者,有的人會買了整片的回來分裝后便於保存。
首先,我是個有潔癖的人,總會擔心分裝過程的衛生問題,不太建議買分裝的。
其次,賣家分裝的一般是250克/塊,這個量在使用時未必正好合適,這次剩一小塊,下次剩一小塊,以後幾個小塊湊夠了需要的量再拼起來用,總不如完整一塊用起來方便。
不管一整片黃油有多大,平放在冰箱冷藏室的某一層還是可以放開的,在其上放碗、放盆的也都沒問題。使用時目測需要的量約佔整片黃油量的比例現切現用即可,有幾克的誤差沒必要糾結哈。
麵包門診-29問麵包門診-2問我做的麵包總是不夠鬆軟,是不是只有中種法做的麵包才會更好吃?
「理論上講中種法的優點是保濕和耐老化,可以使麵包柔軟。
但是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在之前的麵包門診里多次提到過,麵包要好吃配方只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靠過程的控制,比如揉面到位、發酵程度合適、烘烤火候得當等。如果方方面面都控制得好,直接法做得也會很好吃,如果控制不好,用什麼法也做不出好吃的麵包。」
所以,多多練習是王道哦。
麵包門診-30問麵包門診-2問是不是做好軟歐就等於掌握歐包了?
據我所知,最先提出「軟歐包」這個概念的是台灣的庄鴻銘師傅。不知庄師傅如何定義軟歐包,我理解的軟歐包是甜麵包和歐包之間的過渡產品,比咱們常吃的甜麵包更少的糖和油,相對健康一點;比傳統的硬歐包更柔軟的口感,更適合國人的飲食習慣。簡單說來是歐包的外形,軟包的內在。
軟歐包使用的原料與味道清淡些的軟麵包差別不算太大,有些製作環節類似硬歐包,又不象硬歐包那樣對技術和設備要求很高,加上可以做太多搭配和造型上的變化,所以這兩年軟歐包在國內大行其道。
儘管如此,我始終不認為可以把軟歐包划入歐包的範圍之內。整體比較起來,它加了一定比例可以使麵包柔軟的副材料,如糖或黃油等,更接近甜麵包。而且,有的麵包店做的軟歐包已經甜到了不象話,根本就是偽裝的甜麵包而已。在製作方面,它與正統歐包也有比較大的差別,可能很多朋友有體會,越是配方簡單的麵包越不好做,比如怎樣用「鐵掌柔情」來做到均勻多洞的組織,怎樣使得割口打開到理想狀態,怎樣烤出又薄又脆的表皮等。
所以,我不認為做好軟歐就等於掌握了歐包,離達到更高一級的製作水平還需要很多練習。
麵包門診-31問麵包門診-2問是不是用水果養的天然酵母做的麵包就會有帶有水果香?
我們在家常用新鮮水果或果乾培養天然酵母發酵液,經過幾天時間養成的發酵液或多或少都會帶有原料本身的味道。
但是做出來的麵包能不能帶有原料特有的果香就兩說了。
如果直接使用發酵液來做麵包,這個發酵液可算是「第一手」的原料,用它做出來的麵包會帶有一些果香,當然是深郁還是清淡主要看個人感覺咯。
因為發酵液數量有限,保存時間也有限,通常我們會添上一定比例的麵粉餵養,培養成老面來使用。養老面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越養越多,一般做法是倒掉一部分,然後添上新的麵粉和水繼續餵養。經過若干次的倒掉再餵養的過程,起初的發酵液里的風味還能保存多少呢?
所以,如果使用天然酵母老面來做麵包,是不可能還保有發酵液所用原料的果香的。
麵包門診-32問麵包門診-7問我用的歌文的片狀黃油,黃油太硬擀不開,這個黃油不適合做可頌嗎?
歌文的中文名字改叫「蔻曼」了。
不管什麼品牌的片狀黃油,剛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時候都是又厚又硬的一塊,沒什麼延展性可言,是不能直接拿來用的。為了配合麵糰的大小,也為了能與麵糰有差不多的延展性,我們要把它弄得薄一點、軟一點。
怎麼做呢?
最快速的方法就是用保鮮膜把這塊黃油包起來,用擀麵杖「duangduangduang」幾下,它就迅速變薄變軟了。
但是如果住樓房的話,這樣的做法可能會引發「擾民」的問題,不如我們換個方法吧。
案板上撒適量麵包粉,黃油表面沾麵包粉后,用擀麵杖一點點將黃油壓薄壓軟,壓的時候需要用力哦。
當壓到自己需要的尺寸后將多餘的麵粉掃掉即可。
麵包門診-33問
麵包門診-2問一直沒搞懂順折邊的方向擀開是指的折過後調整方向90°還是折后就直接擀不用調方向呢?
我覺得吧,人和人對一件事情的理解不同,即使配了圖,我表達的意思也不可能每個人都理解。那麼,就不必理解了,只要把握一個原則,每一次擀開的方向都與上一次不一樣。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麵糰的延展性畢竟是有限的,總往一個方向擀,它延展到一次程度后你就會發現擀不動了。我們把它往不同的方向擀,是為了讓麵糰從不同的方向上都得到延伸。
麵包門診-34問麵包門診-2問面都和好了發現忘記放酵母了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把酵母再加進去就好了嘛。但是,怎麼加就有講究了。
咱們常用的是即發乾酵母,是很細小的乾燥的顆粒。在麵糰已經揉好的情況下,直接把酵母加入麵糰里,是沒法讓酵母化開的,酵母化不開,也就沒法起到發酵的作用咯。
我的處理方法是用一點點水將酵母給化開,化成看不到酵母顆粒的狀態后,加入麵糰里揉勻,然後耐心等待麵糰發好即可。
但是,如果你做的是起酥麵包,已經裹好油並開好了麵糰,那就實在沒有辦法了。
麵包門診-35問麵包門診-2問開酥可不可以使用普通黃油?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把黃油放在保鮮膜上,敲開或擀開,整理成適合裹入麵糰大小的片狀即可。
問題在於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我在做起酥點心時,裹入油選擇片狀黃油。它不只是把黃油做成片狀以方便使用那麼簡單,因為要適用於起酥點心,要反覆擀開、摺疊,所以片狀黃油相對普通黃油有更好的延展性。
有的朋友嫌片狀黃油太貴,因而使用普通黃油來代替,那麼咱們來算筆賬。
就拿我常用的蔻曼來說,一塊2kg,價格在160元左右,平均每200g是16元,而大家常用的200g包裝的總統牌無鹽黃油怎麼也便宜不到用16元就能買得到。哪個更便宜是不是顯而意見?
無論在實用性和經濟性方面都有更好的選擇,我們為什麼不用呢?
大家都很喜歡「麵包門診」這個欄目,提了很多建議。
有朋友說希望看到失敗的案例。
如果你剛好有這樣的圖片,並且不介意被公開(話說,你若不打水印別人也不會知道是誰的),可將圖片發過來,自由姐會選擇比較能說明問題的拿出來給大家分析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