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人的「清明」文化情結 詩歌與民俗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這是我們頗為熟悉而能吟誦的描寫「清明」的古典詩歌名句,而且,這些詩歌所寫的「清明」情景,懷人、祭奠、感悟生命、觀攬風物、融入自然,早已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這些感情細膩的詩人都是把「清明」作為了詩歌表現的題材。在這些詩人的筆下,「清明」的自然氣息、情感世界、生命意象、精神氛圍,他們對「清明」的感悟和抒寫,都真實地呈現在我們的心靈中。這些是詩人們個體對生命的觀悟,也是我們的集體經驗。我們知道,一個民族的詩歌文學,往往是這個民族的心靈世界的寫照,反映著這個民族的精神的、靈魂的生活,和其對天地、自然、生命、物事的藝術的和哲學的觀照。的確,這些關於「清明」的詩句,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民族關於「清明」的文化心理、文化態度和文化民俗。

文化體現在我們如何對待自然事物上。每至清明時節,對於我們人來說,這是一個我們感受自然、感受天人合一的重要時刻。在這個萬物復甦的日子裡,我們遠足踏青,親近自然,沉靜思索,追尋自然法則的真諦。我們與自然對話,我們體悟自然對我們的心靈的影響。我們懂得了尊重自然,自然節律變化,讓人敬畏。在神聖的文化儀式里,我們寄託著追尋春天的新的希望,懷揣著與天地和諧共生的夢想,完成了我們催護新生、迎接新生的精神和靈魂洗禮。

有人說,文化是一種感恩。人的「清明文化」,正是以感恩紀念、慎終追遠為精神特質的。清明節是人集體表達對生命敬重之情的共同時刻。我們認祖歸宗,祭奠祖先,緬懷先人,飲水思源,追古懷遠,知死樂生。每逢清明,大部分人無論身在何處,都會盡量回到故土,到親人的墓碑前掃墓、祭奠。或是拿出故去親人的遺像擺在家中,擺上祭品,燃以香火,以告慰逝者。此時,我們的靈魂莊嚴地意識到,這種傳統節日的文化情結,在人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化作我們民族的共同記憶。這種感恩,讓我們知道了我們的文化的根,我們生命的根,我們精神的根;讓我們懂得了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將向哪裡去。

文化是情感的載體,蘊含著感情的因素。節日是人們情懷的需要,有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有的是思念故人。這就是節日的文化情感價值。清明時節,因為我們對親人、故人的思念,我們內心充滿了愛、感激。這是一個溫情脈脈的節日,它與我們交互作用,它喚醒了我們沉醉的心靈。這種溫暖,傳遞了對祖先的愛,並又將這種愛世世代代地傳下去,我們無論住在什麼地方,都壓抑不住我們的這種民族的深厚、博大的情感。

文化是一套歷史性發展的社會標準和儀式的系統,這些標準和儀式被一代代地傳下來,成為我們的文化歷史。清明,作為文化節俗的形成,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作為一種文化,其內涵彙集了儒、道、墨、釋諸家的一些思想精髓,儲存著我們祖先的經驗教訓,已經化為我們民族寶貴的智慧,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文化的、倫理的價值觀。清明文化,是由整個民族世世代代經歷的經驗和發明所積累起來的精神財富。我們是這些文化和精神財富的受益者。這些文化的因子,就像血液一樣充盈在我們每個生命的個體之中,構成我們的「血管」系統,我們通過它才使我們每一個生命個體直立起來。而且,這種文化因子,已經成為我們民族代代累積沉澱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實踐中,成為我們每個人的情感行為、道德行為的基本標準。

清明節,為什麼能夠綿延幾千年而不絕?是因為它把我們的孤立的經驗變成了共同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還有,是因為它適應了不同的時代,而且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實現了時代的穿越。它穿行過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族、每一段歷史和我們民族的心靈生活。我們的清明文化、清明傳統、清明情結,還將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杜浩)

清明習俗

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習俗一:掃墓祭祖

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後持續不斷的風俗傳統。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剷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習俗二:盪鞦韆

這是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習俗五: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鬥雞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上也參加鬥雞。如唐玄宗最喜鬥雞。

習俗六:蠶花會

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各地風俗習慣也不同!

習俗七: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

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習俗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習俗十: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詩詞

1| 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杜牧的那首《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本該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詩人卻獨自奔波在漫長的旅途上,孤單凄涼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綿綿不絕,更增添了詩人的焦慮和惆悵,遂向牧童打聽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點著遠處的杏花村。前兩句令人愁腸寸斷心神惻然,后兩句則開拓出廣闊的想象空間。全詩意境悠遠、清新明快,留韻邈然、耐人尋味。

2 | 第二就是記述寒食節的由來的詩,關於介子推與晉文公的故事。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寒食清明尤為崇尚的風俗是掃墓。寒食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描寫了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儘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從這首詩中,不僅可以看出掃墓的凄涼悲慘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掃墓習俗中寒食與清明是一回事。的確,每當此時,一些漂泊異鄉的詩人墨客,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3 | 白居易還有一首《清明夜》: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明日外出踏青遊玩的習俗。在古代,踏青又稱「尋春」、「春禊」,晉代已盛。清明時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大好時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後,盡情地親近自然,到郊外踏青遊玩,這是清明節俗的另一項重要活動。目前普遍認為,這一項清明節俗是繼承了形成於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節傳統。上巳節的一項重要內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擇偶。但這首詩妙在未寫清明的清冷。有它的自成一格,雖有清明,卻意在紙外,寫出懷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過了」,不禁讓人要笑問:「可是愁嫁?」

4 | 唐代詩人張繼的《閭門即事》: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此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間不用火,清明之後本應「處處有新煙」,現在卻因戰亂農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蕪了,只有寥寥幾處的人家燃起新煙,一片凄涼。

5 | 《清明即事》,唐代孟浩然: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傾大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其詩今存二百餘首,大部分是他在漫遊途中寫下的山水行旅詩,也有他在登臨遊覽家鄉一帶的萬山、峴山和鹿門山時所寫的遣興之作。還有少數詩篇是寫田園村居生活的。詩中取材的地域範圍相當廣大。

6 | 唐代詩人韋莊,《長安清明》:

《長安清明》

唐·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忽然之間,已經是細雨飄飛的春天了。怎堪芳草青青。宮中把新火賜給大臣。大臣們無事,以蹴鞠為戲。路上駿馬亂叫。綠楊叢里,鞦韆上下飛舞。遊人還記得以前太平時候的盛事。這和昔年相似的風光,引起心頭的隱隱快樂。這首詩寫得清明時的人事和景物,語言清新。尾聯卻點出「風光似去年」,「記得承平事」,透露出對盛世的懷念。

7 | 宋代程顥,《郊行即事》: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古人有「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句子,而且根據生活的經驗,清明這一天常下雨,程所寫的清明節是一個晴朗的清明,應該是個難得的好日子,所以詩里感嘆「只恐風花一片飛」吧。全詩將春天原野上清新的景緻刻畫了出來,落花流水雖說不是春天裡獨有的現象,可是畢竟是會在春日裡最先出現的事物,因此詩人將追逐落花這樣的遊戲也寫進了詩里,平添了幾許稚趣,或許詩里人是想隨漂浮的落花找到流水的源頭,累了,於是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臨水沉思,就想起朋友相聚的美好時光,遂起了勸說世人珍惜友情珍惜時光的念頭,「莫辭盞酒十分勸」的句子許是如此而來。

8 | 《途中寒食》,來自唐代宋之問: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這是一首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五言律詩,是詩人被貶到瀧洲后,次年春秘密逃還洛陽探知友人所作的詩。前兩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后兩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9 | 唐代韓翃,《寒食》: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為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成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10 | 明代王磐的《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探鶯花總教春醉倒。

自古清明是親近自然遊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節已至,看著窗外的春色滿園,不禁頓生感慨。然而憑欄而望卻不知哪處風景最佳。有朋友告訴我晴空萬里下碧綠的原野盡頭,便是一處絕妙的遊玩勝地。穿過蓊蓊鬱郁的楊柳叢,緊收馬韁,馬兒一聲嘶鳴,抬頭望去,佳人斜倚鞦韆,回眸一笑,連帶啼叫的黃鶯、漂亮的花朵,燦爛明媚的春光似要將人迷醉。

清明節來了,不要忘了去祭奠一下逝去的親人。除此之外,如果春光正好,可以邀上幾位好友外出踏青,效仿古人喝上兩杯薄酒,寫生畫畫或吟幾首詩,都不失為一種專屬於人的特別體驗。

(關注「審判」微信號,獲取更多精彩資訊)

相關閱讀:

聽說,法律人的情人節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