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空藝術帶你看博物館 | 我們的祖先是誰?他們都做了些什麼?

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祖先是誰?馮夢龍在《東周列國志》中第一句便是:「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以此來為歷史開篇。

涿鹿之戰,炎帝、黃帝聯盟大敗蚩尤

人自稱為炎黃子孫,中華民族又稱華夏民族。炎黃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在上古時代,他們聯手打敗了蚩尤,統一了整個中原,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這即是「華夏」的由來。當然,這些故事都是傳說,也是「華夏」由來的說法之一。不過,後來有史書記載的最早三個朝代夏商周都把自己的祖先推到更前的時代,把黃帝共尊為祖先,在祭祀時把黃帝放在很重要的位置。

長得像河童的三皇和五帝

不過,就像「華夏」由來的說法不盡相同一樣,「三皇五帝」也是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而且究竟是哪三皇、哪五帝,史書上的說法也不一樣。就「三皇」而言,除《史記·秦始皇本紀》提出天皇、地皇、泰皇三皇外(《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春秋緯》提出天皇、地皇、人皇),各類史書中伏羲、神農(即炎帝)均佔有兩席,至於第三位是誰,有說燧人或女媧,也有說祝融、共工或黃帝……而「五帝」的情況也與之類似。

約在公元前21世紀,禹治水成功,被推舉為聯盟首領。禹死後,其子啟繼位。自此,傳統推舉首領的「禪讓」製為王位世襲制所代替,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王朝——夏。

與神話不同,的信史開端始於商(甲骨文、殷墟遺址),抑或說是起於司馬遷的《史記》記載的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這一時期是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不斷完善青銅鑄造達到鼎盛,輝煌燦爛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西周統治者推行的禮制,重在彰顯、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後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想要直觀了解這段歷史,國家博物館的常設展覽「古代陳設」中的「夏商西周時期」單元便以文物的形式,展示了我們祖先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夏、商、西周是古代早期國家形態的形成與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伴隨著朝代更迭,王權政治得以強化,並不斷完善。盤庚遷殷之後,商朝開始強盛。西周統治者通過分封諸侯鞏固了政權,同時將影響區域空前擴大。

利簋

西周 武王時期

盛食器

1976年陝西臨潼零口出土

此種方座青銅 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凡4 32 字,即是史載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的歷史事件。

宜侯夨簋

西周

食器

1954年江蘇丹徒煙墩山出土

器內底鑄銘文凡12126字,記述了西周康王遷封虞侯夨為宜侯,並賞賜鬯、瓚、弓、箭、土地、王人、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西周的分封即《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別授予自己的子弟、親族及功臣一定範圍的土地,建立封國,以屏衛王室,受封者即是諸侯。據史書記載,西周初年分封了71國,其中較大的有魯、齊、燕、晉、衛等。通過分封諸侯,周人不但牢固地統治商朝的原有地區,而且其勢力、影響隨之不斷擴大,遠遠超過了商朝。

匽侯盂

西周

盛食器

1955年遼寧喀左出土

這件器物是匽侯製作的用來盛飯食的青銅盂。匽侯盂內壁有5字銘文,器內鑄銘文5字:「匽侯作饋盂」。匽就是「燕」字,燕國是周初分封的諸侯國,北京市房山縣琉璃河有燕國古城址和古墓葬,並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銘文的青銅器,證明燕國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帶。這件匽侯盂在遼寧出土,說明西周初年遼寧一帶是在燕國的封地之內。

丁紋青銅方鼎

商 商前期 前1600-前1300

炊器

1974年河南鄭州杜嶺出土

此鼎是目前已發現的商代前期青銅器中體積最大。1950年,在河南鄭州發現面積達2500萬平方米的商代遺址,遺址中部有一處築有內、外城的商代前期城址,面積約1300萬平方米。內城東北部有大型宮殿遺址,內、外城之間分佈各種手工業作坊遺址,此乳丁紋青銅方鼎即發現於這一地區。

經濟

農業是這一時期主要的經濟部門,管理體制較為完善。手工業在二里頭文化時期內部已出現專業分工,到了商代,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同時,商業活動也取得顯著發展。西周時期,手工業內部分工更細,號稱「百工」,與商業同為官府壟斷,即所謂「工商食官」。其主要生產門類包括青銅鑄造、玉石器加工、陶瓷器製作、紡織與髹漆等。

石斧外范

1974年山西夏縣東下馮出土

器呈長方形,石質為片麻岩,經磨製,由4塊石材合為上下兩部分。這一時期的青銅鑄造普遍使用陶范,石范發現很少,大多用以鑄造如刀、鏃之類小件器物。

王令眾人協田刻辭牛骨

傳河南省安陽市出土

這塊卜骨上面有刻文:「(王)大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十一月。」即商王命令「眾人」進行協田活動的記載。協田,一般認為是指在土地上進行集體耕作。

「召」青銅卣

西周

盛酒器

器內壁鑄銘文744字,記述周王將畢地「方五十里」賞賜作器者召。銘文通篇用字豎有行,橫無列,參差錯落;筆畫波磔分明,反映了用筆過程中明顯的提、按意識。

「婦好」青銅鴞尊

商 商後期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此器造型生動傳神,鴞鳥兩足與下垂尾部構成三個穩定支撐點,構思奇巧。整器裝飾綺麗,花紋複雜多樣,是古代青銅文化中的精品。銅尊最早見於商代,主要形制有圓尊、方尊和異型鳥獸尊等。鴞尊在婦好墓中同出2件,整體作站立鴞形,雙足與尾構成了3個支撐點,頭後為器口。蓋面鑄站立狀的鳥,造型雄奇,花紋絢麗,是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

「後母辛」青銅觥

盛酒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銅觥最早見於商代,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為四足獸形觥、圈足觥、方觥等。此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身內底中部與器蓋內均鑄銘文「後母辛」,「後母辛」是婦好的廟號。

「婦好」青銅偶方彝

彝為盛酒器,流行於商代後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為縱短橫長,有屋頂形蓋,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為圈足。這件大型商代容酒器,是殷墟青銅禮器中的精品之作,莊嚴典重,蓋合之後,上部近似一座殿堂的屋頂,排列規整的7個方槽,宛如屋椽,應是模仿當時的大型宮殿建築。

「婦好」青銅三聯甗

蒸食器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此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用以盛物,下部為鬲,用以盛水,中間有箅以通蒸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陶甗,商代早期出現了銅甗,但數量很少,到商代晚期有所增加。此器出土時案面有絲織物殘痕,腹、足有煙炱痕迹,可見為實用器。這樣的甗可以同時蒸煮幾種食物,為後代的一灶數眼炊具的製造打下了基礎。

玉鳳佩

裝飾品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在新石器時代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及二里頭文化玉石器雕刻中,也使用陽線表現主題,其中一種做法是將紋樣周圍的地面剔除,通過減地使其成為淺浮雕,此玉鳳翅上雕琢的羽翎紋即是採用這一技法。而對於冠、翅、尾翎部位的虛實處理則反映出商代工匠已經熟練掌握了鏤空、鑽孔技術。整器雕琢精細,光澤閃爍,顯示了出色的拋光技術。

玉人

裝飾品

1976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玉人呈黃褐色,圓雕。跪坐,腰左側插一寬柄器。同出玉、石人物雕像和人頭像共10余件,從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自成體系,使用時間最長。商代後期,漢字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豐富的漢字材料,記錄了當時政治、經濟與文化面貌。西周統治者以宗法製為基礎,推行一整套完備的禮制,重在彰顯並嚴格維護等級秩序,對此後的古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卜骨

夏 二里頭文化

占卜用具

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出土

這片卜骨為一塊羊肩胛骨,其用途是為卜問吉凶。在羊骨被鑽鑿和燒灼后,反面會出現一些裂紋,巫師便根據這些紋路來判斷禍福。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們就開始運用卜骨來判斷吉凶。除羊骨外,還有豬骨、鹿骨、牛骨、龜甲也都曾被當作占卜用具。夏代的卜骨大多沒有經過整治和鑽鑿。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在占卜前後,為記述占卜內容和結果而在卜骨上刻下的文字。

「作冊般」青銅黿

商 商後期 前1300-1046

黿背中部鑄銘文凡433字,記述丙申日商王行至洹水,射黿,商王射1箭,作冊般佐射3箭,全部命中。商王命寢馗將射獲的黿賜給作冊般,並說:「將此事銘記於庸器,作為你的寶物。」銘文所記與器取像相合。

刻干支表牛骨

商 商王帝乙或帝辛時期

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這是一塊商代末年的牛肩胛骨,上契刻由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辛卯、壬辰、癸巳組成的「干支表」。干支紀日法在商代紀日材料中占絕大多數,而這塊刻「干支表」牛骨則是當時使用干支紀日法的物證。干支紀日法是古代的一項發明,使用此種紀日法不會發生錯誤,也不會造成重疊,在當今的某些場合依然沿用,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紀日法。

虎紋石磬

打擊樂器

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石磬。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多件商代石磬,婦好墓中出土5件長條形石磬,製作比較精細,磬身上分別刻有文字和鴞紋,其中有3件,均為白色,泥質灰岩,形亦相近,可能是一套編磬。這件虎紋石磬可稱為商代磬中之王,正面刻有雄健虎紋,據測定此磬已有5個音階,可演奏不同樂曲。

「虢季子白」青銅盤

西周 宣王時期

水器

清道光年間陝西寶雞虢川司出土(今屬寶雞市陳倉區)

器內底鑄銘文凡8111字,記述了作器者虢季子白率軍在洛水之北與玁狁作戰,斬敵首500,俘虜50人,戰後獻馘,周宣王宴饗虢季子白,並賞賜車馬、弓矢、斧鉞以資勉勵。《虢季子白盤》中語句以4字為主,且修飾用韻,文辭優美,行文與《詩》全似,是一篇藏在金文中的詩。同時,《虢季子白盤》字體修長,筆畫勻稱,書風如水中之月,恬靜、淡然,在西周晚期獨樹一幟,從中亦可窺見其後秦《石鼓文》及秦小篆之源。

「盠」青銅駒尊

西周

盛酒器

1955年陝西郿縣李村出土

盠駒尊頸、胸部鑄銘文凡994字,器蓋內鑄銘文凡311字,內容記述十二月甲申日,周王行「執駒」之禮,賞賜作器者盠「勇雷騅子」與「勇雷駱子」兩匹駒。此駒尊正是盠為紀其事而作。

「頌」青銅壺

西周 西周晚期

盛酒器

器頸、腹部內壁鑄銘文凡21151字,記述了作器者頌受到周王「冊命」。在目前所見出土材料中,對於 「冊命」典禮之記錄,見於多篇西周時期的金文,其中,尤以頌器銘文所記最為詳盡、完整。

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

牛骨

這片卜骨卜問旬日(十日)之內的凶吉,內容涉及祭祀、田獵、天象等諸多方面。刻辭書風雄健,氣韻宏大,字大體端,筆畫遒勁,是賓組二類甲骨的典範,也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辭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夏、商、西周時期,也是中原文化區周邊各族形成的重要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周邊各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並與中原文化進行頻繁的交流。

龍虎紋青銅尊

商 淮夷

盛酒器

1957年安徽阜南月兒河出土

龍虎紋青銅尊腹部的虎食人紋以浮雕虎首為中心,左右雙身,口含一人。人無衣冠,身飾花紋。東漢王充《論衡·訂鬼篇》引《山海經》佚文,記有虎噬鬼魅之說。此種虎食人像或許是取於此意,藉以震懾邪祟。今安徽阜南地區在商代是淮夷部族的聚居地,此地出土青銅器的形制、紋飾明顯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影響,龍虎紋青銅尊即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例。

四羊銅尊

商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盛酒器

1938 年湖南寧鄉黃材出土

四羊青銅方尊,在現存商代青銅方尊之中體型最大。造型雄奇,肩部、腹部與足部作為一體被巧妙地設計成四隻卷角羊,各據一隅,在庄靜中突出動感,匠心獨運。出土器物的湖南洞庭湖周圍地區在商代是三苗活動區,在此地發現造型與中原近似的銅尊,表明商文化的影響已遠及長江以南的地區。

銅人頭

商 蜀

祭器

1986年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出土

銅人頭的面部方正,頂部平展,鑄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雙眼圓睜,闊鼻,鼻樑突起,雙唇緊閉。雙耳垂穿孔,並以雲雷紋為飾,腦後鑄有長辮,髮絲根根可見,頸部可接插木柄,其形象當與蜀人中的巫師有關。

凸目銅面具

商 蜀

祭器

1987年四川省廣漢縣三星堆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被認為是蜀人祭祀坑遺存。出土的大量玉器、銅器等物,有許多明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晌,如銅尊、銅罍等。這個遺址的發現,表明商、蜀之間文化交流十分密切。這種銅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此凸目面具應是蜀王蠶叢的神像。

古代陳設

展覽時間:常設

展覽地點:國家博物館

20-25展廳、南15-18展廳、南20展廳

門票價格:免費

長按關注空藝術

下載空藝術app 全世界的美術館都在這兒等著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