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美國陸軍戰備研究

1 中美兩軍對戰備的定義與異同

我軍與美軍由於在建軍歷史、作戰經驗、理論發展、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致使兩軍對戰備的解釋並不一致,兩者之間存在相同點,也有相當的差異。

1.1美軍對戰備的定義

按照美國《國防部軍事及相關術語詞典》的解釋,美軍主要從廣義與狹義兩個角度來界定與劃分戰備,分別被美軍稱之為「戰備」(readiness)與「作戰戰備」(operationalreadiness)。其中,「戰備」(readiness

)是指「軍事力量的作戰與滿足賦予任務需求的能力。」

1

從《國防部軍事及相關術語詞典》引述該術語的來源來看,該術語來自於美軍頂層聯合條令《美國武裝力量條令》(

JP1)中對國家軍事戰略的表述,可見這主要是從戰略層次來定義戰備,主要強調軍事力量作為國家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提供完成戰略目標所需的各種能力。「作戰戰備」(operationalreadiness)是指「部隊/編隊、艦船、武器系統或裝備執行編製或計劃內的使命或職能的能力。」2從該定義可以看出,作戰戰備的主要組成部分比較具體。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作戰戰備」,一是人的要素,即部隊或編隊;二是武器要素,即艦船、武器系統或裝備等;三是人與武器的結合,即部隊或編隊運用艦船、武器系統或裝備來執行編製或計劃內的使命或職能。現實中,美軍戰備管理主要是通過戰略與作戰層級的戰備報告系統來管理人員戰備、戰備訓練、戰備執行及戰備評估等戰備管理流程的各個步驟。

此外,美軍曾經還有與「作戰戰備」類同的概念,即「戰鬥戰備」(combatreadiness)主要「與戰鬥中執行的使命或職能有關。」隨著戰略需求與戰備水平的提高,美軍取消了戰鬥戰備這一概念,以密切戰備與作戰的關聯,旨在減少戰備等級轉換的中間環節,並提高戰場反應速度。

1.2我軍對戰備的定義

我軍對戰備的理解與美軍對戰備的理解有較大區別。我軍2011版《軍語》使用的英文片語是「war preparation」,該片語同時包含兩種翻譯結果,一種是「戰備」,另一種是「戰爭準備」。其中,「戰備」(warpreparation)是指「武裝力量為及時應對可能發生的戰爭或突發事件而在平時進行準備和戒備的活動。是軍隊平常經常性的基本工作。戰備水平是軍隊戰鬥力的重要標誌。」3戰備的要素包括戰備計劃、戰備教育、戰備檢查、戰備值班、戰備值勤、戰備演練、戰備調動、戰備等級轉換、戰備制度、戰備建設、戰備設施、戰備物資等。(191頁)我軍將其放在「指揮」這一通用目錄之下,並視其為戰鬥力的構成要素之一。「戰爭準備」主要是從戰爭層級的角度來區分的,而且從高至低,我軍的戰備分為軍事鬥爭準備(preparationfor military struggle)、戰爭準備(warpreparation)、作戰準備(operationalpreparation)、戰役準備(campaign preparation)以及戰鬥準備(combat preparation)。其中,軍事鬥爭準備是指「為滿足軍事鬥爭需要而進行的準備。核心是戰爭準備。」4

戰爭準備是指「國家或軍事集團為實施或應對戰爭而進行的準備。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準備。分為平時準備、臨戰準備和戰爭過程中的準備。」

5作戰準備是指「為遂行作戰任務而進行的準備。包括分析判斷情況,定下作戰決心,制定作戰計劃,組織作戰協同,組織作戰保障,組織臨戰訓練,檢查部隊準備情況等。」6戰役準備與戰鬥準備的含義和作戰準備類同。

當然,無論是「戰備」還是「戰爭準備」都是我軍對戰備工作從不同角度進行的闡釋。前者旨在強調形成和保持戰鬥力是一項經常性工作,後者則是為了突出戰備工作流程的重要性。

1.3中美兩軍戰備的異同

中美兩軍對戰備的理解在外延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在內涵上又有相同點。

表1:中美戰備概念對比

首先,在外延上,美軍的戰備強調的是作戰能力形成的速度與結果,而我軍強調的是戰鬥力生成的過程與步驟。從英文詞源上來看,readinessPreparation除都有準備的意思之外,美軍使用的readiness還有容易、迅速、敏捷的含義。如果要用一句話從戰備的角度來翻譯readiness,就是「 快速做好作戰準備,隨時提供完成任務所需的作戰能力。」 而我軍使用的Preparation的含義比較單一,就是指「預先做好戰爭的準備。」

其次,從內涵來看,中美兩軍都是從「作戰能力」這一核心來理解戰備的。從上文中美兩軍對戰備的解釋來看,美軍的「戰備」與「作戰準備」最終落腳點都是作戰能力。我軍則是將戰備作為戰鬥力的一部分。如果再看一下我軍對戰鬥力的解釋,兩軍的相同點就更明顯了。我軍認為「戰鬥力」(warfightingcapability)是指「武裝力量遂行作戰任務的能力。由人、武器裝備和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等基本要素構成。其強弱取決於人員與武器裝備的數質量,體制編製的科學化程度,組織指揮和管理水平,各種保障能力,軍事理論與訓練狀況等。」7可見,我軍所謂的「戰鬥力」就是我們通常在研究美軍時所謂的「作戰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美軍沒有「作戰能力」的概念表述,只是我們出於研究需要對其進行的約定俗成稱謂。從美軍基於能力建軍的理論發展與實踐過程來看,他們所指的能力通常是指「條令、人員、訓練、裝備、基礎設施、教育、領導及政策」這八個能力包。美軍的「戰鬥力」(combatpower)概念與我軍對戰鬥力」的定義也有相當大差別。美軍認為,「戰鬥力」(combatpower)是指「一隻軍事部隊/編隊在一定時間內能夠向敵方施加的全部毀壞與破壞性的力量手段。」8它強調的是軍事手段的毀壞性。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軍的戰備與作戰戰備事實上與我軍所提出的「戰鬥力生成模式」有很大相似之處。我軍認為,戰鬥力生成模式是指「形成和提高戰鬥力的一整套相對穩定的方法、途徑和標準形式。包括戰鬥力構成比例、戰鬥力表現形態、戰鬥力形成機制、戰鬥力發展方向、戰鬥力評估標準等要素。」9從美軍戰備管理機制與實踐來看,美軍戰備也是圍繞人、武器裝備以及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來形成與運用戰鬥力,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內容。

2 美軍戰備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美軍戰備的發展歷程與其軍事力量運用歷史及軍隊建設的進程密切相關,其中既有慘痛的經驗教訓,也有傑出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通過對美軍戰備的發展歷史及現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更加明晰的了解美軍的戰備體系。

2.1美軍戰備的發展歷史

美軍戰備在歷史上經歷過二戰時期最初的快速發展之後,緊接著又遭受了長期的迷茫與困擾。直到冷戰後期,美軍對自身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之後,在軍隊戰備領域才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也為當前美軍戰備體系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1.1美軍戰備的發軔期

美軍正式進行戰備的歷史比較短暫,始於20世紀30年代末期。當時,雖然美國與歐亞大陸隔海相望,遠離世界政治舞台中心,但是美軍高層領導仍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戰爭準備,以隨時準備軍事介入世界領導權的爭奪。直到1942年晚期,美軍才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戰備,並且從容不迫的組建了一支戰備軍隊。美軍認為,二戰是美軍最後一次在最高緊急警報情況下進行的最為昂貴的戰備。

2.1.2美軍戰備的挫折期

美軍在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格瑞那達行動中經歷了慘痛的教訓,為其戰備發展提供了總結經驗的機會。朝鮮戰爭中,面臨北朝鮮軍隊的突然襲擊,美軍毫無時間做好準備。這是因為,美軍二戰後減少了國防支出,致使軍隊脆弱不堪、士氣低落,而沒有能力對1950年6月25日的戰爭做出有效的反應。陸軍士兵人數從二戰巔峰時期的10,100,000縮減到了592,200。美軍在戰爭初期沒能夠阻止北朝鮮入侵,證明在維持戰備水平上出現了重大失誤。當時美軍用於抵抗入侵的部隊被稱「史密斯特遣隊」。該特遣隊是一支540人規模的營,有兩個非滿員步兵連與一個炮兵連組成。很少有軍官或軍士長能夠預見到二戰後的行動,並且沒有接受充分的訓練。史密斯特遣隊極其缺乏反裝甲能力。1950年7月15日,特遣隊在韓國漢城以南的烏山地區阻擋北朝鮮的進攻。北朝鮮軍隊擁有1000多名士兵以及33輛坦克。在北朝鮮軍隊的進攻下,僅僅7個小時的戰鬥,特遣隊就損失了150人以及幾乎全部裝備。由於人員、訓練與裝備這些主要戰備要素,在釜山防線穩固之前,美軍遭受了19,000人的傷亡。

朝鮮戰爭的教訓並沒有促使美軍在戰備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與資源,也沒有引起軍方的高度重視。這種情況在整個越戰中也一直存在,從越南戰場撤出后,美軍又一次突然進行裁軍,致使戰備水平沒有得到提高。20世紀80年代,美陸軍參謀長戈德華特C.邁耶在國會證詞中使用術語「空心陸軍」來描述陸軍師的數量與可用於補充這些師的作戰人員數量之間的失衡。之後不久,術語「空心部隊」不僅用來形容缺乏有經驗的人員,還用於說明缺乏訓練、武器與裝備。這些情況在20世紀70年代一直削弱著軍隊的戰備水平。

此外,1983年10月25日,美軍發起格瑞那達「緊急暴怒」行動。雖然該行動很快取得了成功,但聯合作戰暴露出了許多相互協同問題,如陸軍直升機不能與海軍支援艦船有效通信,各軍種只能實施單獨的、不協調的戰術行動而非聯合行動,當時的聯絡程序未經實踐檢驗,或者說根本就不存在。該行動的成功掩蓋了美軍聯合作戰能力的欠缺。

1993年,時任國防部長萊斯·阿斯平成立國防科學委員會戰備特遣隊,並由退役上將陸軍參謀長邁耶主持。在1994年6月的報告中,對「空心部隊」的特徵進行了具體表述,「平均教育水平低、毒品泛濫、缺乏訓練、裝備短缺、維護不足、戰略機動水平低以及不受公眾擁護。」美軍在此時期「空心化」是由於缺乏周密的預警而對大多數緊急事件疏於防範與準備所造成的。美軍過分依賴精良的核力量進行遏制,而常規部隊由於人員匱乏、裝備老化以及訓練與維護經費縮減而衰弱。

2.1.3美軍戰備的轉折期

經歷了二戰後戰備失敗的教訓之後,美軍痛定思痛,終於在1986年出台了《戈德華特·尼古拉斯國防部改組法案》。這是美國防部自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頒布成立以來,對軍種間的相互作用途徑進行的巨大變革。按照該法案的規定,軍事建議集中由參聯會主席提出而非軍種參謀長,主席被任命為總統、國家安全委員會以及國防部長的軍事顧問。軍種不再對他們的軍隊行使控制權。軍種組成部分部隊要支援職能或地區作戰司令部。這就是所謂的「統一指揮」,每個軍種從一個相對自主的作戰主體轉變成了組織性的、訓練的部隊並作為集成部隊的組成部分負責採辦、現代化、力量發展以及戰備。在效果上,這讓作戰指揮官可以統一運用分配給其的海、陸、空部隊來完成作戰目標。

在1986年改組法案的推動下,美軍的戰備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1991年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期間,美軍聯合作戰取得了巨大成功。美軍陸軍上將諾曼.施瓦茨科普夫作為聯合部隊指揮官,能夠對分配給他的海軍陸戰隊、陸軍、空軍以及海軍部隊實施完全控制,而不受制於通過與各軍種協商來解決指揮許可權問題。

在2001年的阿富汗持久自由行動與2003年的伊拉克自由行動中,美軍承受了在同一戰區支援兩場戰爭的挑戰。但美軍聯合部隊還是經受住了考驗,並竭盡資源、戰備以及能力來支撐國家軍事戰略。在這兩場戰爭中,美軍作戰的「聯合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發展。而且,從持久自由行動到伊拉克自由行動,美軍重點強調從聯合的角度來有效衡量、評估並報告戰備。主席戰備系統用於合併各軍種的戰備報告,以及確保聯合部隊迅速準備做好反應的評估。

10

2.2美軍戰備的現狀

從美軍戰備發展的歷史來看,美軍戰備形成了從國防部、參聯會、各軍種及其下屬部隊的戰備報告體系。按照美國法典第十卷對戰備的規定,國防部長應該建立一個綜合戰備報告系統。戰備報告系統應該以一種客觀、精確且適時的方式來調整武裝力量的能力,以執行總統在最新的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所闡述的國家安全戰略;國防部長提供的國防規劃指南;參聯會主席描述的國家軍事戰略。

表2:美軍國防部、參聯會及陸軍戰備工作進度表

在建立戰備報告系統過程中,國防部長應該確保:戰備報告系統在全國防部範圍內得到統一運用;戰備報告系統內的信息得到持續更新,在事件迫使戰備狀態發生改變的24小時內,一支部隊的綜合戰備狀態的變化,需要作為戰備報告的一部分進行上報;並且在事件迫使戰備狀態發生改變的72小時內,訓練機構或國防基礎設施的組成部分的綜合戰備狀態的變化,需要作為戰備報告的一部分進行上報;為建立與維持系統提供充足的資源以按照要求上報戰備狀態的變化。

戰備報告系統可以權衡國防部長描述的與戰備相關的多個因素,除此之外,系統應該包含以下能力:以每月為基礎,評判部隊(同時作為所代表的武裝力量與聯合部隊的組成部分)執行被賦予的戰時任務的能力;以年度為基礎,評判為戰時任務提供訓練有素且隨時待命的部隊的訓練機構的能力;以年度為基礎,評判國內外防務裝置、器材以及其他國防部基礎設施為部隊在執行其戰時任務提供恰當支援的能力;以每月為基礎,評判部隊能力中關鍵的作戰缺陷;以年度為基礎,評判訓練機構與防務基礎設施中關鍵的作戰缺陷;以每月為基礎,評判基於和執行戰時任務能力相關的戰備報告系統的當前風險層級;以季度為基礎,評判軍種部隊去除車輛、船舶或飛機上的常用零件、補給或裝備並裝備給一個不同的車輛、船舶或飛機上而保證其運轉的範圍;以年度為基礎,評判保障當前與預期部隊戰時任務的作戰合同支援能力。同時,國防部長應該每季度向國會防務委員會提交一份報告,內容涵蓋最近的聯合戰備審查結果,其中包括戰備系統中的最新信息。每份報告應該以非保密版本提交,並可以根據國防部長確定的需要,以保密的版本提交。

參聯會主席應該按照季度與月份進行聯合戰備審查:以季度為基礎,執行聯合戰備審查;並且以月份為基礎,審查上一次聯合戰備審查以來已經報告過的戰備中的任何變化。參聯會主席還應該將戰備系統報告中的季度聯合戰備審查與月份審查信息進行合併,並評估武裝力量基於其審查時狀態而執行戰時任務的能力。主席應該向國防部長提交季度與月份戰備審查結果,包括審查中確定的戰備缺陷。11美國陸軍實施戰備管理的機構與職責包括:一、每周戰略戰備評估組(SRAG),討論並解決不同的戰備報告問題。二、每月戰略戰備修訂(SRU),陸軍副參謀長與所有陸軍司令部、陸軍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以及陸軍參謀部共同參加,對每周戰略戰備評估組提出的問題或者陸軍領導層指示的其他論題進行重點修訂。三、年度陸軍戰備上校委員會。來自所有陸軍司令部、陸軍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直接報告部隊以及陸軍參謀部的代表,在五角大樓召開為期3天的會議,進行審查並就戰備報告政策或程序的變化向陸軍高級領導提出建議。四、戰備工作組,根據需要在年、月、周的任何時間內組建,以解決戰備報告的具體問題。12

2.1.1美國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

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提供一個用於管理並報告國防部及其下屬機構戰備的手段,以貫徹與國防部優先事項相一致的國家軍事戰略。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執行委員會監督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的管理。國防部將基於使命評估的實時戰備數據報告以及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內的補充性資源信息運用於決策制定目的。

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運用一個協作的、以網路為中心的技術系統業務框架,發揮國防部批准的數據共享戰略,以促進全國防部的戰備報告;拓展戰備數據的獲取與使用範圍並超出傳統的計量領域,以確保具體分析與力量管理能夠得到更加真實的數據;通過運用主要使命任務清單(METL)構想擴展戰備報告,以指導全部使命與能力評估(例如,戰備、國防關鍵基礎設施及聯合體);通過合併來自於不同軍種的具體資源數據與聯合官方數據資源(ADSs),來擴充傳統戰備。具體的資源數據將涵蓋傳統的資源表格,以指導全部的使命評估;運用聯合主要使命任務清單(JMETL)以及支持性的主要使命任務清單,給各軍種、職能作戰司令部以及戰鬥支援機構(CSAs)一個作戰司令部需求的明確意圖。

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運用與戰備相配套的業務情報工具,提供客觀且重複的分析,並通報給預先與危機計劃制定共同體。同時,戰備流程與政策還要集成國防部的其他轉型倡議(例如,聯合指揮與控制(JC2)、聯合訓練、適應性規劃(AP)以及全球力量管理數據倡議(GFM-DI)),以確保對戰備數據進行全面考察,用以協調、集成、分析與評估能力、缺陷、資源狀態及軍事風險。該流程的最終結果,將是對國防部執行國家軍事戰略的能力進行的評估。(如圖1所示)

圖1:跨領域共享數據以促進決策制定13

當前,國防部正逐步以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DDRS-S)來取代現有的全球資源與訓練狀態系統, 以滿足全球聯合指揮與控制系統的力量戰備需求。該系統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從全國防部的官方數據資源中獲取戰備指標以及支持數據。二是強調訓練、人員、裝備、武器以及補給領域的不足。並在執行中的主要使命任務與已降低的資源領域上,識別並評估與標準之間的差距。(如圖2所示)

註:SIPRENT機密互聯網協議路由網路;JUN聯合用戶通信網; DODEnterprise messoaging國防部業務通信網;JDNETS聯合作戰計劃制定與執行系統數據服務網

圖2:國防部戰略戰備報告系統數據交換圖例14

國防部主管戰備的領導及機構包括國防部人員與戰備副部長(USDP&R)、國防部長辦公室首席戰備助理(PSAs)以及其他部門領導。其中,人員與戰備副部長(USDP&R))的職責主要包括:通過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執行委員會,監督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以確保該系統的信息與數據、系統響應性及其運用現代業務與技術的效率及效能的精確、完整與適時;發布國防部戰備報告執行指示;確保國防部滿足法典確定的向國會的報告戰備需求;維持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DDRS-S),並確保信息適時與國防部其他轉型倡議相協調與集成;與參聯會主席及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協同,確定國防部戰備報告政策;通過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將重要的政策文件傳達給政府各部門領導與適當的國防部管理機構;通過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DDRS-S)向國防部提供使命評估與資源信息;確定所有國防部組成部分的戰備報告流程。

國防部長辦公室首席戰備助理(PSAs)主要負責:監管國防部長辦公室組成部分的使命戰備報告;審查並評估國防部各機構及各地方機構的國防戰備報告系統—戰略中的戰備標準與主要使命任務;確定國防戰備報告系統—戰略中各組成部分報告中的戰備不足,並在計劃、預算規劃及其他國防部管理系統中處理其職責範圍內的不足;與國防部人員與戰備副部長(USDP&R))協調,根據需求發布補充指示。

其它部門領導的職責包括:發展支持作戰司令部職責的主要使命任務清單;在國防部戰備報告中,報告執行這些任務的戰備,以支持作戰指揮官的戰備評估,並通報主席戰備系統(CRS);確保國防部滿足法典確定的向國會的報告戰備需求;維持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DDRS-S),並確保信息適時與國防部其他轉型倡議相協調與集成;與參聯會主席及國防部政策副部長協同,確定國防部戰備報告政策。通過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將重要的政策文件傳達給政府各部門領導與適當的國防部管理機構。15

2.1.2參聯會主席戰備系統

參聯會主席戰備系統始建於1994年,目的是向參聯會主席提供完成國會、總統、國防部長賦予戰略任務所需的部隊能力信息以及不足之處。該系統為評估戰略戰備以及部隊戰備狀態提供了一個通用框架。其中戰略戰備狀態主要通過聯合作戰能力評估進行,部隊戰備狀態主要通過部隊戰備報告來實施。(如圖3所示)

當前的部隊戰備報告主要包括全球資源與訓練狀態系統(GSORTS)與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DRRS-S)兩個組成部分,而且全球資源與訓練狀態系統的職能將集成進入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用於提供標準化的資源信息,並通報給核心任務清單(MET)評估,同時還發揮集中註冊全部武裝部隊、組織以及外國軍隊的職能。其中全球資源與訓練狀態系統報告主要提供人員、裝備及訓練領域的基於資源的評估,以及部隊能力評估。國防戰略戰備報告系統作為一個國防部級別的戰備系統,主要進行基於能力評估,以利於為核心任務清單(METL)體系提供使命評估。該系統同時還為聯合及軍種部隊的計劃制定、戰備以及風險評估提供及時精確的信息。

圖3:主席戰備系統16

而當前的戰略戰備報告主要通過聯合作戰能力評估(JCCA)來產生。聯合作戰能力評估是一個為參聯會主席提供的戰略戰備評估程序,用於對國防能力是否能夠滿足國家軍事戰略需求進行評估。該程序不僅使參聯會主席對戰備狀態有了一個快速直觀的了解,還同步通知其他聯合參謀部流程進行戰備輸入。這是一種短期的戰備與能力分析,用以執行必要的優先計劃,為指揮官戰備評估的實施提供了通用的框架,並使聯合參謀部、各支援機構以及各軍種的戰備問題透明可見。

此外,聯合作戰能力評估還提供了一個協調參謀業務的通用論壇,以快速達成一致意見,以利於快速為戰鬥員提供解決方案。聯合作戰能力評估將部隊與使命戰備數據合併,並對部隊執行國家軍事戰略以及全球力量運用指南/聯合戰略能力計劃指南所提出的使命的能力進行全面評估。同時,聯合作戰能力評估還向全球力量管理通報資源分配決策以及參聯會主席風險評估。17

總之,主席戰備系統為參聯會主席向最高當局報告武裝力量是否具有滿足國家軍事戰略需求、打贏國家戰爭的能力,提供了通用的政策與程序。而且,參聯會主席還可以藉助該系統提供的部隊能力信息,與戰區作戰指揮官、職能作戰指揮官以及國防部作戰支援機構領導進行協商,來確定最終的全球力量分配需求與結果。

2.1.3美國陸軍戰備報告系統

美陸軍認為,當陸軍在21世紀繼續作戰時,陸軍面臨著在資源有限時代中為滿足當前作戰需求而維持戰備的挑戰。維持戰備要求陸軍高層領導作出關鍵的且通常是非常困難的決策,為此必須努力爭取在維持當前戰備與為未來能力需求進行資源配置之間保持平衡。在此情況下,陸軍部隊戰備作為一項綜合職能,用於支持陸軍戰略政策以提供現代化的、即時的、量身定做的陸軍能力,以及培養領導人員來滿足21世紀挑戰,使陸軍能夠更加高效地提供陸上能力。顯然,美國陸軍非常希望藉助於陸軍戰備報告流程支持國會國防授權法案、國防部長辦公室、國防戰備報告系統、主席戰備系統以及陸軍當前力量生成流程所確定的要求。(參見圖4)

圖4:美國陸軍戰備報告體系18

陸軍軍種的戰備水平與能力評估要在國防部戰備報告系統中進行報告,而這種國防部系統中的陸軍組成部分被稱為國防部陸軍戰備報告系統(DRRS-A)。美國陸軍的戰備報告系統主要以美國法典第10卷、第32卷連同年度國防授權法案中所確定的國防部戰備報告法定要求,同時結合本軍種與各作戰司令部的能力需求,來構建自身的戰備報告系統,以滿足各個季度與年度國會戰備報告的要求。在此過程中,陸軍通過向流程(計劃、程序、條令、高級領導指南及現場評估)輸入範圍廣泛且多樣化的數據,來形成戰備報告,以滿足部隊與軍種戰略層級的要求。

美國陸軍戰備同樣分為戰略戰備與部隊戰備兩個方面,其內容將在以下兩個部分進行重點介紹。(如表3所示)

表3:陸軍戰略戰備與部隊戰備19

3 美國陸軍戰略戰備流程

美國陸軍戰略戰備主要是對陸軍、陸軍各司令部、陸軍各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以及直接報告的能力是否能夠滿足當前及未來國家軍事戰略目標進行評估。陸軍戰略戰備評估要每季度對所有部隊的戰略戰備水平進行全面分析,並將本軍種滿足國家軍事戰略需求的狀態,通報給陸軍高層領導、聯合參謀部、國防部辦公室以及國會。這一評估涵蓋了客觀的、定量的、富有經驗的、高質量以及主觀的戰略標準以及評估指標,以對當前的與計劃內的戰略戰備狀態進行全面描述。陸軍戰略戰備評估是滿足聯合部隊戰備審查(JFRR)以及國會季度戰備報告(QRRC)的戰備報告需求的陸軍資源文件。陸軍戰略戰備評估還要協助高級領導準備國會聽證會、答覆質詢、全面聯合評估、主席風險評估以及國防部長風險降低計劃。(如圖5所示)

圖5:陸軍戰略戰備評估流程20

美國陸軍戰略戰備流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確定、分析、評估以及報告陸軍的戰略戰備狀態,主要依據包括聯合參謀部的聯合能力領域、陸軍計劃評估以及戰備缺陷三個標準,以及人員、裝備、維持、訓練、基礎設施以及能力這六項陸軍戰略戰備指標。這些評估標準與指標要運用參聯會通用的四級評定來確定等級層次,以確保便於理解與運用。

表4:戰備評估等級定義21

美國陸軍戰略戰備主要通過這些標準、指標進行分析,並通過戰略戰備評估組(SRAG)進行評估。陸軍戰略戰備評估每季度向陸軍高層領導提交報告,其中的信息用於聯合部隊戰備評估、國會季度報告以及主席戰備評估進行估算。此外,陸軍戰略戰備提供近期(2年內)與未來(2-6年)的戰備狀態評估。

首先,陸軍戰略戰備將聯合參謀部制定的聯合能力領域評估、陸軍計劃評估以及全部戰備缺陷的三項標準合併納入美國法典確定的陸軍「人員、訓練與裝備」職責,並說明這些標準將如何直接影響支撐國家軍事戰略的聯合行動。聯合能力領域包括九個組成部分(參見表),能夠支持能力分析、戰略發展、投資決策制定、能力包管理以及基於能力的力量發展與作戰計劃制定。其中,聯合能力領域評估分為可行、部分可行與不可行三個層級:可行(Y)說明組織能夠完成按照標準與條件確定的任務;部分可行(Q)表示組織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完成所有或大多數任務;不可行(N)則說明在當時條件下組織不可能完成任務。

表5:聯合能力領域22

陸軍計劃評估反映了陸軍完成作戰司令部作戰計劃的能力,以及對陸軍裝備編製表的評估結果。陸軍計劃評估的組成部分包括聯合作戰能力評估-計劃評估(JCCA-PA)、時序定向的部署數據(TPFDD)戰備分析、分配表戰備分析以及陸軍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裝備編製表分析。陸軍戰備缺陷由陸軍司令部、陸軍軍種組成部隊司令部、直接報告部隊、陸軍國民警衛隊、陸軍預備役部隊提交,用於說明報告單位在滿足自身任務、使命與職責需求方面的差距。

其次,陸軍的六項戰略戰備指標為未來陸軍戰備提供預見性的指導標準。其中,人員戰備指標用於評估陸軍及時提供高質量人員以滿足陸軍及作戰司令部支持國家軍事戰略需求的能力。人員指標涵蓋從戰術直至戰略層級的人力資源配置職能。

裝備戰備指標用於評估陸軍採辦並運用現代化的裝備來滿足陸軍及作戰司令部支持國家軍事戰略需求的能力。任何影響陸軍裝備的趨勢與問題均在評估之列。

維持戰備指標用於評估陸軍投送並維持部隊以滿足陸軍及作戰司令部支持國家軍事戰略需求的能力。維持指標涵蓋從戰術直至戰略層級的後勤職能。

訓練戰備指標用於評估陸軍恰當的發展領導並訓練人員及部隊,以滿足陸軍及作戰司令部支持陸軍訓練戰略、陸軍領導發展戰略以及國家軍事戰略需求的能力。

基礎設施戰備指標用於評估陸軍通過高效的流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以及良好的資源管理以滿足陸軍優先事項與高級領導使命需求並出色完成任務的能力。完備的基礎設施有助於為當前及未來作戰需求提供高效的、具備遠征能力與戰役行動能力的部隊。

潛力與能力指標用於評估全體陸軍提供充分的潛力與能力(預有準備)以執行由國防戰略指南(DSG)、全球力量運用(GEF)以及全球力量管理分配計劃(GFMAP)中確定的當前行動、預先作戰計劃以及緊急計劃的能力。

4 美國陸軍部隊戰備流程

陸軍部隊指揮官運用以網路為中心部隊戰備報告(NetUSR)向國防部陸軍戰備報告系統提供戰備輸入的軟體應用。指揮官運用以網路為中心的部隊戰備報告來準備報告的主要目的是為總統、國防部長、參聯會、陸軍總部以及陸軍指揮鏈所有層級,提供製定作戰決策所需的當前陸軍狀態及其他必要信息。(參見圖6)以網路為中心部隊戰備報告應用程序能夠確保指揮官對其部隊在給定時間上的資源狀態與訓練水平進行權衡並上報。報告不是孤立的用於評估所有的陸軍部隊的戰備或陸軍部隊戰備的更多方面,而是報告提供一個即時資源文件,用於評估部隊指揮官所在部隊狀態的主要因素。

圖6:陸軍戰備報告流程23

美國陸軍要求所有需要進行戰備報告的部隊指揮官都必須對其部隊完成計劃內層級(C-Level)、委託使命層級(A-Level)以及化學-生物防禦戰備訓練(CBDRT)層級核心使命所需能力,進行確認並上報評估結果。其中,賦予使命層級(A-Level)反映了對部隊完成指定主要指定使命能力的評估結果,化學-生物防禦戰備訓練層級則表明了部隊在化學或生物環境下履行其核心使命的戰備狀態。計劃內層級由人員、現有/可用裝備與保障、預備裝備/適用性以及部隊訓練水平等級四個衡量要素支撐。指定使命人力分配(AMM)與指定使命裝備(AME)兩個衡量要素支撐委託使命層級,裝備保障與訓練兩個衡量要素支撐化學-生物防禦戰備訓練層級決策。這些資源與訓練狀態衡量要素運用四級標準來劃分確定。這些資源與訓練衡量要素的分析提供了用于衡量部隊戰術級能力的視角。(參見圖7)

圖7:美國陸軍部隊指揮官戰備報告的主要領域及內容24

美國陸軍要求每個要素領域都要進行狀態層級劃分,以支持整體的評估需求。要素領域層級通過運用具體的資源或狀態標準與或節奏進行層級劃分。指揮官不能主觀的對要素領域進行升級或降級。通常情況下,報告部隊將根據他們當前的編製與裝備修訂表(MOTE)/供給與津貼表(TDA)文件報告戰備狀態,具體包括人員、裝備與訓練三個要素。

4.1美國陸軍人員戰備等級評定

美國陸軍運用三個標準來衡量部隊人員戰備,這三個標準均是以部隊滿足核心職能/設計能力的實力需求為基礎的人員滿員率來衡量。一是全部可用員額與需求員額的百分比;二是可用的專業崗位上的職業軍人員額(MOSQ)與需求員額百分比;三是可用的高級軍士構成水平。反映部隊的核心職能/設計能力的裝備與編製修訂表以及供給與津貼表是需求員額的權威數據來源。同時,陸軍部隊也要求根據以上三個標準來單獨確定分配員額百分比、輪換百分比等人員數據情況。(參見表6)

表6:陸軍人員戰備等級標準25

4.2美國陸軍裝備戰備等級評定

美國陸軍裝備戰備分為現有裝備以及預備裝備兩個部分。現有裝備是指陸軍在72小時內執行任務而實際擁有並控制的裝備,並不考慮預備裝備,主要根據裝備編製修訂表確定。

表7:現有裝備等級26

預備裝備現有裝備是指陸軍部隊指揮官在72小時內經過啟封、維修及測試就可用於執行任務的實際裝備數量百分比,同樣依據裝備編製修訂表確定。

表8:預備裝備百分比27

4.3美國陸軍訓練戰備等級評定

陸軍部隊指揮官在評估部隊時將以部隊按照核心使命任務進行訓練的成績與標準之間的百分比,來報告部隊訓練狀態。同時,陸軍部隊也要求根據與部隊核心職能/設計能力相關的核心使命任務(MET),來確定並報告其他訓練數據(如要求訓練天數、班/隊/組人員參訓率以及質量狀況等)與訓練水平。

表9:訓練戰備狀態百分比28

4.4美國陸軍部隊總體戰備狀態等級評定

美國陸軍各部隊依據自身的人員、裝備及訓練的等級評定,從總體上對本單位的戰略狀態進行分類定級。當然,取定的戰備等級並不能預測一個單位投入戰鬥之後的作戰能力,而只是為作戰能力能否滿足核心使命任務需求提供判斷依據。C評級的種類包括:

(1)C–1級。單位擁有所需的資源,且完成了相關訓練,能夠完成單位原定或預設的全部戰時任務。

(2)C–2級。單位擁有所需的資源,且完成了相關訓練,能夠完成單位原定或預設的大多數戰時任務。

(3)C–3級。單位擁有所需的資源,且完成了相關訓練,能夠完成單位原定或預設的很多(但非全部)戰時任務。

(4)C–4級。單位需要額外的資源或訓練,才能夠完成預設的戰時任務,但是能夠運用現有的資源完成一部分的預設戰時任務。

(5)C–5級。單位正在進行資源調整,此時未做好相關準備,無法完成單位原定或預設的戰時任務。

圖8:陸軍部隊戰備狀態等級29

1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US]. DoD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EB:/OL].2017 195[2017-4-16].

2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US]. DoDDictionary of Military and Associated Terms [EB:/OL].2017 176[2017-4-16].

3全軍軍事術語管理委員會,軍事科學院.人民解放軍軍語(全本)[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191.

4 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5.

5 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50.

6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64.

7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10.

8 .2017 42[2017-4-16].

9 Z].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10-11.

10 參見:TheJoint Chiefs of Staff [US]. CJCS Guide 3401DCJCS Guide to the Chairman』s Readiness System [EB:/OL].2013[2017-4-16].

11參見:Officeof Law Revision Counsel UNITED STATED CODE [US]. Title10-ArmedForce [EB:/OL].section-117[2017-4-16].115/30/pdf_usc10@115-30.zip

12 Army War College [US]. How the ArmyRuns A Senior Lead Reference Handbook [EB:/OL].2015:7-2[2017-4-16].http://www.dtic.mil/get-tr-doc/pdf?AD=AD1001713.

13 DoD [US]. Force Structure as aCommon Reference for Cross-Domain Data Integration[EB:/OL].2011:7[2017-4-16].2011/3-3-145-Allen.pdf

14 參見:DoD[US]. Director, Operational Test and Evaluation FY 2015 AnnualReport[EB:/OL].2016:33[2017-4-16].2015/pdf/other/2015DOTEAnnualReport.pdf

15 參見:DoD[US]. DODD7730.65 Department of Defense ReadinessReporting System (DRRS) [EB:/OL].2015[2017-4-16].773065p.pdf.

16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US].CJCS Guide 3401DCJCS Guide to the Chairman』s Readiness System [EB:/OL].2013:7[2017-4-16]. 36/Document/Library/Handbooks/g3401.pdf.

17參見:TheJoint Chiefs of Staff [US]. CJCS Guide 3401DCJCS Guide to the Chairman』s Readiness System [EB:/OL].2013[2017-4-16].

18 Army War College [US]. How theArmy Runs A Senior Lead Reference Handbook [EB:/OL].2015:7-2[2017-4-16].http://www.dtic.mil/get-tr-doc/pdf?AD=AD1001713.

19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US]. AR525-30Army Strategic Readiness [EB:/OL].2014:2[2017-4-16].525-30.pdf.

20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US]. DA PAM525-30 ArmyStrategic Readiness[EB:/OL].2015:2[2017-4-16].http://apd.army.mil/epuds/DR_puds/DR_a/pdf/web/p525-30.pdf.

21 525-30 Army Strategic Readiness[EB:/OL].2015:6[2017-4-16].525-30.pdf.

22 Army War College [US]. How the ArmyRuns A Senior Lead Reference Handbook [EB:/OL].2011:129[2017-4-16].2/a551164.pdf.

23 2013:8-14[2017-4-16].2/a590723.pdf.

24 Army War College [US]. How the ArmyRuns A Senior Lead Reference Handbook [EB:/OL].2013:8-13[2017-4-16].2/a590723.pdf.

25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US]. AR 220-1Army Strategic Readiness [EB:/OL].2010:44[2017-4-16].220-1.pdf.

26 220-12010:46[2017-4-16].220-1.pdf.

27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Army [US]. AR 220-1Army Strategic Readiness [EB:/OL].2010:51[2017-4-16].220-1.pdf.

28 Headquarters Department of the Army[US]. AR 220-1Army Strategic Readiness [EB:/OL].2010:51[2017-4-16].220-1.pdf.

29 Army War College [US]. How the ArmyRuns A Senior Lead Reference Handbook [EB:/OL].2013:8-16[2017-4-16].2/a590723.pdf.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