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你想做那個不羈的天才,還是天才背後的編輯?

下午看了《天才捕手》。電影中文名讓人想起《心靈捕手》,影片開始時,出的英文名是《Genius》,天才。

在還不知道任何劇情的時候,我想,所以英文名突出的是天才本人,中文名突出的是天才背後的那個發掘者?看完整個故事,我開始懷疑,也許還是英文名更準確,兩個主角都可以被稱為天才,只是表現方式不一樣而已。

個是肆意發揮自己才華、桀驁不羈的作家,一個是擁有可以發掘天才的慧眼、永遠作為天才支持者出現的編輯,彼此成就,少了哪個都不成立。

電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也就是說,在歷史上真的有這些人,這樣活過。

演天才作家的是裘德·洛。電影里,他寫了一部好長好長的處女作,到處投稿,沒人能看完它。直到那疊書稿被放到了科林叔的辦公桌上,科林叔演的就是那個天才背後的編輯。在裘德·洛之前,編輯已經發掘了海明威和菲茲傑拉德這兩位傑出作家了,也就是說,在他們初遇的時候,編輯已經是個很好的編輯,而天才,還是個連他自己都不確定有沒有天分的普通人。

改變發生在那份冗長的手稿被編輯讀到的那一天。他在通勤的火車上讀,回到家之後躲開老婆孩子躲到衣帽間讀……在他之前,很多編輯收到過那份手稿,然而只有他讀完了。他認出了天才,出版了這本書,從此天才成了很多人眼裡的天才。

在我們固有的印象里,圖書編輯是個很乏味的工作,無非就是改改錯別字、指導美編排排版。試想一下,現在提起你喜歡的書,是不是只能想起作者的名字,從來沒注意過那本書是誰編輯的?

可是科林叔演的這位編輯,付出遠遠超越了改錯別字這點事兒。裘德·洛的那部處女作,本來叫《O Lost》,哦,迷失。編輯給改成了《天使,望故鄉》,並且砍掉了9萬字。

如果說作家是一塊璞玉,編輯就是那個從石頭堆里發掘並打磨璞玉的人。在此之前,編輯也一直是這樣工作的,譬如他曾經把菲茲傑拉德的《Trimalchio in West Egg》(西卵的特里馬喬)改了個名字,叫《了不起的蓋茨比》。

處女作出版了,裘德·洛開始寫第二部長篇小說《時間與河流》。嚴格來說,天才作家是個對表達沒有自控力的人,當然他能寫出很好的文字,但一下筆就摟不住,這本書的草稿寫了差不多5000頁,整整三大箱。編輯當然不會允許這種事發生,所以修改這本書的過程,比作家寫出來還費勁。

他們花了9個月的時間形影不離,幾乎吃住都在一起,斟酌每一章、每一段、每個句子,甚至每個詞。在編輯看來,這是一本好書的必經之路,在天才看來,編輯是知己。

他們這樣的關係甚至引起了彼此伴侶的不滿。作家有個憑藉激情在一起的愛人,妮可·基德曼演的,她誤會作家和編輯之間的關係,「不管哪一天,只要他一開口,你便隨叫隨到。」——幸虧這是個美國電影,如果是英國片,簡直比卷福和華生還要更曖昧一點兒。

而編輯那邊也並沒好多少,他有老婆,有五個女兒,他因為要跟作家工作,所以放棄了陪家人度假,引得全家人不滿。「像他這樣的作家,我可能一生只碰到一個。」他這樣解釋自己做出的取捨。

其實在我看來,作家的這種惜才,當然超越了普通編輯與作者的關係,但絕不是基情滿滿,而是更像一種閱盡滄桑的長輩,對待一個精力旺盛的孩子的包容與成就。編輯有五個女兒,唯獨沒有兒子,或許正是作家的出現,彌補了他心中的這個空洞。他需要這樣一個人,在他的注視下,茁壯成長起來,為此他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去支持。

忍不住想起我自己的十幾歲。那時身邊有兩種朋友,一種肆意飛揚,逃課翻牆對他們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在學校當眾談戀愛毫不避諱也是常常發生的。這聽起來或許早該被開除,但事實是,老師並沒有拿他們怎麼樣,因為他們成績足夠好。而另一些朋友,則像是站在前者光環陰影下的人,他們從不出錯,是家長眼裡的乖乖寶貝,但看起來卻總是感覺少了點兒什麼。當時我在這兩種朋友間遊走,第一種朋友有趣、刺激,但他們不顧及別人在想什麼,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你,然而他們自己都察覺不到;第二種朋友呢,甚至會比你想得還多,但有時有難免覺得他們會不會太敏感,有這精力,拿來做點更有意義的事好不好?

直到今天我看到《天才捕手》,才發現原來很多段關係里,都存在一個站在前面充滿激情的突擊者,和一個站在他身後的不斷發力的支持者。

電影里這段關係沒有happy ending。作家髮際后,他們沒能像之前那樣,把彼此惜才的合作一本一本維持下去,直到過了一些時日,作家成熟了一點兒,開始內心有了悔過的意思——可是他已經沒有時間了,他突然倒下了,腦袋裡長滿了數不清的腦瘤。

故事的結尾,作家被安葬之後,編輯在他那一間無數作家來來往往過的辦公室,收到一封信,正是作家臨終前努力寫下的。電影里他看信的這個過程其實是最打動我的:編輯站起來,關上門,摘掉自己之前從沒摘掉的帽子,拿裁紙刀拆開信封,才開始讀信——因為他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讀到作家的文字了。

而作家這一次的文字,也摒棄了冗長的文風,用一個簡單的畫面描述出他對編輯和生活的不舍:

「我想告訴你,無論發生什麼,我對你的感受都不會變,都會像11月的那天,當你來碼頭接我,我們爬上樓頂,一起感受生命的冷暖、榮耀以及它所散發出的力量那樣。」

或許我們大部分人這輩子都沒有足夠的天分,去當那個可以無視規則的天才,甚至我們連編輯那樣的能力都需要通過努力才能獲得,也並沒有什麼資格同情他一輩子都只能站在光環底下。

但還是忍不住幻想,如果有得選,是做那個不羈的天才,還是天才背後的編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