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紅色巨獸 ——蘇聯氣墊登陸艇發展史

自古以來,船隻都是依靠浮力浮在水面上,通過動力驅動前進。而航行的阻力中,有90%是來自水下部分的船身,若要追求更高的速度,便要增大船隻的推進功率,而越來越大的主機會嚴重擠占船隻的載荷空間。顯然,要想降低阻力獲得更高的航速,最好的辦法就是擺脫水面的約束。

常規艦艇的航行阻力大部分來自水下船身

早在1917年,瑞典人就曾經設計過一種依靠空氣支撐,離開水面運行的裝置,不過由於當時技術限制,這個設想並沒有實現。1927年,著名的蘇聯科學家齊奧爾夫斯基對使用空氣進行墊升的裝置進行理論研究。之後,蘇聯工程師列夫科夫根據研究,進一步開展了氣墊模型的試驗,並在1935年指導建成一艘15噸級的試驗艇。雖然在這之後他還設計過使用同樣原理的快艇,但是研發工作由於德國入侵而終止,這艘快艇從來都沒有離開過繪圖板。

嚴格來說,列夫科夫的「氣墊船」和現代的氣墊船原理上有所差別,實用化前景也不容樂觀,但是列夫科夫依然是氣墊船研究的先驅者。現代的氣墊船起源於英國,工程師克里斯托福·科克萊爾創立了周邊射流氣墊理論,並建造第一艘現代氣墊船SRN.1號。19597月,SRN.1號僅僅用了2小時5分的時間就橫跨英吉利海峽。隨後科克萊爾又對設計進行了改進,增加「圍裙」裝置,這種裝置能在波浪拍擊和障礙物阻擋的情況下,起到跟輪胎類似的緩衝作用。SRN.1號奠定了現代全墊升氣墊船的基本結構。

英國工程師設計的SNR.1,現代氣墊船的起源

SNR.1的氣墊原理

由於氣墊船的出色性能,引起各國軍隊的關注,開始開展各自的研發項目。陷入越戰泥潭的美國人邁出了第一步,他們使用氣墊船在越南的河道內巡邏支援。在使用中,氣墊船證明了自身良好的兩棲能力,不僅能夠在水面航行,也能在平坦地面或者沼澤中行駛,這便能解決戰爭史中的一大難題——登陸戰。

美軍在越南河道使用的氣墊船

傳統登陸戰,是由搭載士兵的登陸艇沖灘放出兵員、裝備。而且全世界的海灘中,適合傳統登陸戰的海灘只有25%。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守軍相對弱勢的情況下,進攻部隊依然會嚴重損失。以諾曼底登陸戰為例,佔盡數量優勢和空中優勢的盟軍,居然付出了20萬人傷亡的代價,而防守的德軍只有9萬人傷亡。氣墊船的出現,解決這種頭痛的難題,而位於東面的紅色帝國,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更新換代的機會。

即使佔盡數量、空中優勢,盟軍的諾曼底登陸依然付出了高昂代價

二戰後,蘇聯一直密切關注西方科技的進展。隨著氣墊船的興起,蘇聯在1960年代也開始研製國產氣墊船,由金剛石設計局(1963年由第19設計局和第5設計局合併而成)負責設計工作,海洋船廠負責建造,並一直延續下去。事實上,早在1960年,蘇聯海軍就向第19設計局下達了設計1232型「鸛」式氣墊登陸艇的計劃任務,但由於缺乏經驗,首先完成的是MK-01MC-01兩艘小噸位的試驗艇,其中MK-01帶囊式氣墊,而MC-01帶噴射式氣墊。經過1963-1967年的廣泛試驗之後,金剛石設計局終於掌握了氣墊船研製技術,在此期間,「鸛」式氣墊登陸艇的設計工作也得到完成,並正式開工建造。由於長期奉行大陸軍主義,紅海軍一直缺乏搭載大型氣墊船的登陸艦,所以蘇聯人的氣墊登陸艇主要是執行「由陸到陸」的登陸任務,運送迂迴敵方側翼進行牽製作戰,並且配備強大的自衛火力,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降低對護航力量的需求。由於大功率燃氣輪機的研製拖了後腿,到1970年,第一艘1232.1「鸛」式氣墊船終於交付海軍進行試驗。從

正在被拖船拖帶的蘇聯「鸛」式氣墊登陸艇

1970年代末,北約觀察員再次接受邀請,觀摩華約的登陸演習。這些西方來的觀察家們認為,雖然蘇聯人開始效仿西方使用直升機協同登陸,但是實際上比二戰美國時的登陸戰法好不到哪去,但是接下來的一幕直接讓這群觀察員目瞪口呆:與MI-8直升機一同沖向灘頭的再也不是傳統的登陸艇,而是一群高速飛奔的怪物,這群怪物迅速衝上灘頭,卸下大批裝甲車輛。

蘇聯人在西方人面前曬出了他們的王牌——「鸛」式氣墊登陸艇,這頭猛獸全重350噸,能夠承載最高74噸的貨物,採用全遮蔽式甲板配備大功率燃氣輪機作為墊升風扇和推進風扇的動力。雖然它的體積龐大,但是最大航速卻高達50節,航程達到500海里。它可以搭載2輛主戰坦克、或者4PT-76兩棲坦克/BMP步兵戰車,還能容納一定兵員。同時自身裝備AK-230艦炮,擁有的強大的火力不僅用於自衛,還能在登陸作戰中提供一定的火力掩護。「鸛」式氣墊船的出現,標誌著北約的海岸線不再安全,紅色巨熊隨時可以從海上出擊,直搗西方人的軟肋。而當時西方類似的裝備,只用英國的民用氣墊船——SNR.4海峽氣墊渡輪,總重僅260噸,與350噸的「鸛」相比低一個重量級。

沖灘的「鸛」式正在卸下PT-76兩棲坦克

在「鸛」式之後,為了適應紅海軍走向大洋,全球打擊的需要,金剛石設計局又設計了1205型「雁」和1206型「天鵝」氣墊登陸艇,用於配套「伊萬·羅戈夫」級兩棲登陸艦,在全球範圍內活動,其中「雁」重27噸,負責輸送人員和輕型裝備,能夠裝載9噸貨物;而「天鵝」重148噸,負責輸送重型裝備,與美國海軍裝備的LCAC氣墊登陸艇規格相當,最大載荷37噸,能夠運載一輛T-54中型坦克。兩種氣墊登陸艇各司其職,合理搭配,組成了蘇聯海軍全球打擊力量的一部分。

「雁」(上)和「天鵝」(下),兩種互相搭配的氣墊登陸艇

「鸛」式氣墊登陸艇以每年生產4艘的速度生產了24艘,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一直穩居世界最大的氣墊登陸艇位置。由於不斷地高強度使用,「鸛」式登陸艇很快便逼近自身的設計壽命。於是在完成「鸛」量產計劃后,蘇聯人又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後續計劃——1232.2「賊鷗」式氣墊登陸艇,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氣墊船,全重535噸,能夠搭載150噸載荷。

該艇繼續採用適合長距離航行的遮蔽式甲板,艇上配備5M70燃氣主機,其中2台為墊升風扇提供推力,另外三台直接與導管式空氣螺旋槳連接,這樣以來便減少了軸傳動的功率損失,提高了推進效率。同時該艇依然配備大量武器——兩座AK630自動炮、兩座22聯裝140毫米火箭發射器以及一個多聯裝近程防空導彈發射架,其中自動炮用於自衛和防空,而火箭發射器在登陸戰中起到了火力支援的作用,而近程防空導彈發射架進一步提升了該艇自身的防空火力。該艇能夠搭載蘇聯海軍所有陸戰裝備——三輛主戰坦克或者8PT-76兩棲坦克/BMP系列步兵戰車,亦或者10輛輪式步兵戰車。這樣一來,只要少量「賊鷗」便可以對敵方戰線造成重大威脅。1982年底,第一艘「賊鷗」開工建造,到1985年春完成,隨後進行了持續的測試和調整,到1988年,「賊鷗」順利通過國家試驗,成為了紅海軍的制式裝備,並得到了批量裝備。

「賊鷗」氣墊登陸艇不僅在性能上非常突出,在外觀上也繼承了「鸛」式所代表的蘇聯武器的霸氣風格。由於「鸛」和「賊鷗」所展現的蘇聯強大氣墊登陸艇突擊力量的震撼,多年以後,西方的電腦遊戲《紅色警戒》系列上也出現了紅軍氣墊登陸艇的身影,也許是為了貶低蘇聯的成就,遊戲中的紅軍氣墊登陸艇並沒有採用「賊鷗」的造型,而是採用了類似於「天鵝」的造型。

天鵝的基礎上,隨後還發展出了火力加強型的1206.1「海鱔」級氣墊登陸艇,造型類似於縮小版的「賊鷗」,滿載排水量增加到151噸,裝有兩門AK-630艦炮,最大載荷增加到45噸,可運載一輛T-72主戰坦克。首艇於1982年完成,至1992年共建造了10艘。1999年,為了抵償韓國的債務,與T-80U主戰坦克、BMP-3步兵戰車等其他武器一起,俄羅斯簽定了三艘1206.1E的出口合同,並在隨後幾年內交付韓國海軍使用。

蘇聯「賊鷗」氣墊登陸艇,我們對它的北約代號更為熟悉——「野牛」

戰鬥民族的日常——一艘「賊鷗」登陸艇在眾目睽睽下沖灘

電腦遊戲《紅色警戒2》中的紅軍氣墊登陸艇

由於蘇聯解體,在蘇維埃大廈樹倒獼猴散之時,俄國海軍再也無力支撐大批武器的維護費用,大型氣墊登陸艇也不例外,基本上全部停止使用。為了賺取寶貴的外匯,「賊鷗」居然賣給了希臘,成為北約手下的強力裝備,這也是北約國家第一次裝備華約的海軍艦艇。不過好景不長,希臘國內經濟危機不斷發酵,導致購買的四艘「野牛」(賊鷗的北約代號)長期趴窩。

最終,來自東方的神秘買家——相中了希臘的四艘「賊鷗」氣墊船,於2016年閃電簽署購買合同。此前,已從烏克蘭購買2艘「賊鷗」,並且在國內自行建造2艘「賊鷗」氣墊船。如果這8艘氣墊船同時投入使用的話,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賊鷗」氣墊船船隊。(俄國海軍只有2艘「賊鷗」氣墊船,主要使用的還是老舊的「鸛」式氣墊船,甚至為此在船上安裝防空導彈)這將大大增強的兩棲登陸作戰能力,未來的奪島作戰勢必如虎添翼。

海軍裝備的「賊鷗」氣墊登陸艇

本文作者侯戈,學校教師,國內知名軍事作家,在《航空知識》、《艦船知識》等雜誌撰文超過百萬字,專著《P-39戰鬥機全史》即將出版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