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哪些理財產品可以讓我真正放心買?

這兩天與加我微信專號的小夥伴溝通時,發現大多都存在這樣的隱憂:我買的產品雖然很多人說沒有問題,可我總是擔心萬一我就倒霉遇上呢?所以,很多人都在問:我在XX買的XX有沒有問題?

上圖羅列分類了國內幾乎所有常規理財產品,可以幫助大家了解理財市場和自己可選擇的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

    當前的行情下,在全國性的銀行,只要合同寫的收益是固定的,而不是浮動收益,無論是非保本還是保本型,都可以放心買。真有虧損可能的產品,監管要求是銷售人員必須提醒和強調。所以,不懂的最好去當面購買。

    識別產品真假辦法:

    登陸理財網,正規的銀行理財產品合同上都有一個編號,通過編號在這個網站能查到的產品就是正規的。

  • 互聯網理財產品。

    這類平台太多太雜,也沒有一個政府引導的權威評估機構,但是產品基本就是P2P、固定收益類為主,所以,關鍵是選平台。

    說幾個大家都能用的標準:

    A、得有個有錢的爹,股東背景一定要實力雄厚

    B、要有歷史的,成立時間和發行產品時間最好3年以上的,時間越長越好,可以看看平台過去產品兌付情況

    C、平台和錢分離,看看有沒有資金託管銀行,沒有的就不要考慮的,雖然不一定有問題

  • 信託、私募產品。

    這類產品通常都是100萬起投的,金額大、專業度要求高,就別想只看點知識帖就去行走江湖了,直接私信石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吧。

現在說說大家為什麼不放心:

俗話說,恐懼源於未知。小夥伴們對已購理財產品的擔憂更多就是源於:

1、未知。對已購理財產品、或者理財市場、或者相關法規等的不了解;

2、負面新聞。最近兩年市場不斷爆出XX理財機構跑路、XX理財產品出問題,讓投資者血本無歸,搞得大家心裡都有陰影,哪怕是一直高大上的銀行,這兩年也有各種負面新聞爆出,何況現在銀行都可以倒閉......

以至於,我們的內心毫無安全感可言。好了,問題理出來了,我們逐一來說說。

關於未知

對理財產品、理財市場、相關規則等的認識是個不斷學習積累的過程,這是基本功,難以一蹴而就。認識了解的越多越深刻,對於理財風險就越熟悉,心裡就越踏實,也就越來越少擔心了。

關於負面新聞。

大家可以在百度里仔細搜索統計所有理財相關的負面新聞,石頭將之分為三類:

1、理財公司、互聯網理財,尤其是P2P。

2、各類投資幣、郵票、外匯投資等

3、銀行、信託、保險、私募等

負面新聞最多的就是前兩類,且集中出現在2014年、2015年,原因有很多,其中,投資者的貪婪無知、沒有明確的監管政策和法規是重要原因之一,畢竟互聯網理財是新興產物,政策法規也需要摸索觀察。

因此,這兩類理財出問題的機構或產品,絕大多數都是西貝貨、龐氏騙局,什麼90后高中學歷老闆開的理財公司也能吸金幾千萬、上億的新聞比比皆是,然而,那個時候的投資者都像嗑藥一樣不顧銀行客戶經理的勸阻去投資,只要你說是理財,收益比別的地方高,就有人敢來投,那是一段難以想象的瘋狂時期,毫不誇張,那時的銀行理財經理感觸最深刻。

那麼,受政策法規監管的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就完全不一樣,我們在網上能夠找到的關於銀行、信託的負面新聞,絕大多數都是內部工作人員違法違規操作導致的,也就是說,銀行、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本身發行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幾乎是沒有出過問題的。真有出問題的,大多都是由於工作人員誤導客戶或者違規違法操作。

同樣,2014、2015市場在瘋狂和崩潰之後,從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壓力是很大的,穩定和輿論是政府的執政基礎,所以,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政府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相關政策、法規,嚴格了市場准入和監管打擊,可以這麼說,現在市場上稍有規模和影響力的互聯網理財平台或理財公司都是經過政府審查過的,不說都不會出問題,至少是合規的。

好了,扯了這麼多負面新聞話題,要說明什麼呢?

1、理財機構和產品出問題是2014年、2015年集中爆發的事,主要是面對互聯網新興產物,投資者和監管政策法規都不成熟所致,這只是一時的問題,目前基本已經解決;

2、至少現在的全國性理財公司、有知名背景的大型互聯網理財平台是不得不依法依規做事的,意味著它們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和銀行等傳統機構一樣,基本是安全的;

3、新聞之所以能成為新聞,就是因為「少」,因為大多數理財機構和產品還是穩妥的。

總之,一句話,現在的市場絕大多數理財機構和產品都是可以放心參與的,尤其是大型機構的產品。

大型機構放心邏輯:

邏輯1:監管嚴。

全國性銀行、大型信託、全國性理財公司、大型互聯網理財平台,因為規模大、客戶多,影響也會很大,監管機構肯定會重點照顧這些機構,以免發生重大風險,造成全國性輿論和社會動蕩;

邏輯2:不差錢。

全國性銀行、大型信託、全國性理財公司、大型互聯網理財平台,股東通常都是國資、國外知名機構、國內大型企業等實力派支撐,可以說不差錢;

邏輯3:重信譽。

信譽是金融企業的生命線,試想,一個大型金融企業如果真的某固定收益類產品出了問題,它是任由媒體曝光聲名掃地還是會儘可能去塑造自己的好名聲?一個大型金融企業平時用在塑造形象口碑的宣傳費用就不少,除非不想幹了,否則,自己掏錢也願意把問題產品抹平。

扯到這裡,有沒有覺得還是不放心?再大型的機構、再完善的法規監管,也擋不住有人違法違規帶來的風險。投資就是投未來,未來本來就不確定,又何來放心一說呢?不過是不諳理財的小白尋求安全感的偽命題罷了。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屬於作者ID:法號石頭和挖財錢堂社區,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