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誠品書店創始人吳清友病逝 曾坦言無商業不能活

[吳清友語錄摘編]

1、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

2、誠品的到來對大陸意味著什麼?潤物細無聲。我們希望誠品在無形之中分享最美好的體驗,希望你到誠品來,可以看到世界、看到自己、看到東西方不同文化。

3、我們的營運模式是,把人文、藝術,以創意的形式融入生活。如果誠品能對某些人有過好的、正向的影響,也許就夠了。誠品人都相信,善、愛、美,是人類內心共同的嚮往。

4、經營誠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念,是尊重,我們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現實生活很苦悶,但閱讀具有治療的功能,是撫慰人心的必要存在。

5、當我們沒有醞釀出某種文化堅實基礎的時候,奢談文創產業,是緣木求魚。她會變成漂浮的,沒有根的,不接地氣的。

6、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如果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里,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象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澱的。

7、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誠品即便在最艱苦的年代里,也仍然舉辦、推動藝文活動,讓讀者遨遊在藝術的滋養中。這是誠品的基本核心價值、初衷所在。

8、生命是無常的,人是無名的。我比較相信,一切都是因緣。不知道是否天註定,沒什麼好遺憾,好驕傲。只想誠懇地去活著。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肉身都是囚禁在自己的「獄」內,而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越獄。如果真像魯迅話語中的「失掉的好地獄」——根本就無所謂「好地獄」,更無所謂「失掉」——的話,那麼「逝去的好天堂」,大約還是有的。對很多人來說,「天堂」,就是那些美好的書店。

把書店比作「天堂」,這種比喻多少有那麼一點「陳詞濫調」的意味。但沒辦法,確實找不出比「天堂」更合適的說法了。

我為什麼能承受誠品書店虧損15年

1950年代,我出生在台灣西南沿海,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我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給了我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那個年代,台灣很貧困,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但是,他在我心目中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

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我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1980年代左右,我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我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我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我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

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

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

在病痛之中,我的內心非常迷離。就在這個因緣中,《弘一大師傳》和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先生的《文明的哲學》給了我最重要的影響。

《弘一大師傳》文字太美,是弘一大師對生命的了斷。他三十多歲時,在文學、音樂、戲劇、教育等方面都很有成就,卻選擇了佛教中最嚴厲的律宗,以追求生命的完成。

史懷哲先生對基督教很有研究,還研究巴赫,是一個非常好的管風琴演奏家。一天早上,他讀到一份報道講剛果有很多黑奴病痛無人照顧,就立志此生都要奉獻給黑奴,花了五六年時間去學醫,然後跟太太去了非洲。這本書讓我大受感動。

史懷哲和弘一大師,一位在西方,一位在東方,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決定此生要度己度人,這種生命的壯闊實在是非我們所能及。我的學問不好,但從小就喜歡思考。史懷哲講到,大自然是上帝最偉大的創作,人類最偉大的創作盡在書本當中。這開啟了我對書店經營的一種興趣。

柏拉圖曾經說過,販售和分享知識其實是要比販售和分享食品更嚴謹、更需要小心的事情。之前我根本沒有任何對書店的認識。雖然相較於弘一大師,經營誠品書店也不過是做一個心靈生活的逃兵,但我開始思考人生的價值到底在哪裡。

我提出了人文、藝術、創意和生活為理念的誠品之旅,也就是愛、善、美的不斷精進,使自己不斷地活下去。誠品除了書店,還有一個誠品畫廊,是講美的;「誠品藝術空間」則希望通過各類藝術活動,通過展覽、表演或對話,把美展現出來。

因為病痛,我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我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我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我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我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我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我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

其實,我不是一個笨人,但我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自己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困而知之」,我有切身的體會。誠品曾經走投無路,我安慰自己說,「人生在事業之上,心念在能力之上;所有這些困惑,都為你在人生上的遭遇讓你對生命有新的發現。」我所有的領悟都是在困境當中得到的。

我在香港、台灣經歷了三次心臟手術。陷入困厄之時會問為什麼是我?其實,為什麼不是你?只問「為什麼是我?」會很委屈,心不甘、情不願,心靈是負面的;想「為什麼不是我?」就會豁然開朗多了。

沒有人有資格說貧困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病痛不該歸我。生命當中沒有那種理所當然的回報。你要做什麼,你自己可以決定;你要得到什麼?對不起,上天做主。這可能不太合乎商學院的邏輯,但可能是人的心靈最需要的養分。

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他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

誠品是服務業。但服務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上過很多美式、歐式商學院的課,至今也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覆。商學院舉的案例,全部都和金錢有關,和得到客戶的歡心有關,和職位升遷有關。但很多從事服務業的人不是光要這些的。

誠品有很多同仁,大學畢業、碩士畢業,願意站在結賬櫃檯用恭敬的態度、兩手遞一本書給讀者,他們想要得到的是什麼?服務的終極目標是精進自己、分享他人。每一個從業人員希望明天的我比今天更精彩。

能不能把所有陌生人當成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般?顧客只不過是在分享我精進過程當中某一個當下。這是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完美的目標,但至少表達了我們對服務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態度。

利益也有近利、遠利、短利、長利之別。我對事業的經營關照幾個面向——對社會、對文化、對城市、對讀者的全面關照。商學院的教育一般把客戶當成是消費者,而我們把顧客看成是一個讀者,一個人。當你把顧客看成消費者的時候,你看的是顧客的錢,而沒有注意到他是一個人。

有的誠品書店開在醫院裡。我看到,病人在我們賣簡餐的地方吃一碗熱騰騰的面,跟他在購物中心吃一碗面的感動是不一樣的。我有機會在醫院服務一個有病痛的人,讓他有那碗牛肉麵的滿足感,這是非常好的。賣一本八卦雜誌和賣一本好書,在POS機上可能顯示的都是25元人民幣,但有良心的經營者會知道,那是不一樣的。

在誠品書店,我們擺了差不多400個公共座位。從零售店的經營來說,這些座位是無效率的,應該拿來擺更多的書和商品。誠品的理念是「連鎖不複製」。複製可以快速發展、成本降低,但我們不複製,每一家誠品店都不同:書的組合不同,裝修的空間和氣質不同。

在大學,我們用的材料非常簡樸但又自成風格。因為那裡是學生們進出的地方,不必去用光亮的大理石等豪華材料。要讓學生進入書店之後,覺得這個空間是屬於他的一部分,人和空間的融洽度是合意的,不要讓學生覺得這是一個奢華的空間。

誠品書店一開始不是要為了賣書,而是要推廣閱讀,所以會從人、空間、活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人們來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誠品希望在書店環境的設計中,將顏色、燈光、布置或者同仁的微笑都考慮進去,甚至還有烹調分享,都是為了人。

我們準備了一個30平方米的獨立空間,讓年輕創作者去進行實驗性的裝置或者其他創造性表現;最近我們開了一個音樂廳,我們知道一年就要賠400萬人民幣,但它是誠品的夢——為平時不能在國家級殿堂表演的人提供一個專業發表創作的空間。

誠品辦的活動絕大部分是免費的,因為在我們看來,人文思維關乎人和自我、人和他人、人和社會、人和天地、甚至人與鬼魂之間。2010年,到誠品書店看書的人次超過了1億次。2013年,誠品書店營收是130億台幣,會員98萬,書店營收佔30%左右。

信守25年的願許

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全球化是一個災難,導致強者更強、富者更富、大者更大。絕大部分人要在商場一爭長短,100個人當中贏家不會超過10個人,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人類可能開始要轉變了。無論如何,人是城市當中最珍貴的資產;人最重要的素養是人文和藝術方面的素養,就是善、愛和美的素養。

書店行業,大家都在講網路化、電商,但誠品講的是人和人之間、人和空間之間、人和書本之間、人和講座、表演等之間的互動。誠品出版了幾本刊物,用的名字都與此有關。當你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必須要改變自己,要釐清自己的價值,保有心靈層次的安寧。

台灣有一位很有名的文學家曾經講過,活在當今社會,假使沒有一點文學和藝術的涵養,日子是很難從容過下去的。生命終究是我們最重要的關口,而不是生意和錢。

誠品在商業經營上備受批判,但我至少信守當年的信諾,希望一本書、一句格言、一首名曲、一個新的思想剖面、一件藝術創作品、一棟感人的建築與空間,都能產生一份靈動力,豐富大家的精神與心靈。

25年來,我陸續實現了這些願望。現在我們有電影院、音樂表演廳、畫廊、藝文空間、誠品講堂,在蘇州建造了未來誠品在大陸發展的第一個項目。我真的覺得奇怪,好像上天在冥冥之中促成了很多好的因緣。

一個企業真正的創新是在價值和理念部分。假如把事業和人生做一個整合性的思考,以生存、生活、生命,或物質的生活、精神的生活、心靈的生活三層次,對應到經營上來,就是先求生存,再求領先,領先之後,有的人要成為產業的第一,而誠品希望讓顧客滿意。在繁忙的都市當中,希望書店成為城市人的客廳。到書店裡可以放鬆,可以從容。

2011年,我到北京和很多官員見面,他們問我對北京的意見,我很坦率地講,北京的讀者值得書店的經營者給予更好的待遇,給他們更好的空間、更多元的選擇、更親切的服務,要讓更有靈魂的活動注入書店的氛圍。

當代大陸的企業家要有更好的人文素養,必須要關懷這個社會,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過度精明取得的利益是一種掠奪。商業認為你的KPI好,經營效益好,從人文觀點來說,實質是在衍生成強弱貧富。

沒有錢,誠品活不下去。但我心裡同時也非常明白:如果沒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很多人可以買到香奈兒,但買不到氣質;可以買到很好的床,但買不到安穩的睡眠;可以買到豪華別墅,但買不到溫馨的家庭;可以買到很好的食物,但不一定買到很好的食慾。

有一位建築評論家說過,真正知道一個理念至少需要花20年的時間;至於親身體驗而至深信不疑,則需要30年光陰;要能夠隨心所欲地應用,將要耗掉50年的生命。

這段話,誠品同仁感受最為深刻,我們的能力雖然有限,但信守25年的願許。在經歷25個春夏秋冬之後,我的生命才學到從容;曾是學家筆下的悠然自在,現在才化為生活中的美好。©

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專訪。

延伸閱讀

對話誠品書店董事長吳清友:

「無商業不能活,沒文化不想活」

首發:2015年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任沁沁

2015年11月29日,台灣文化地標誠品的首家大陸旗艦店——誠品生活蘇州將正式啟幕。融合書店、商場、居所的誠品複合式經營模式,為大陸帶來「文化融合、創意並呈」的文創整合新思維,引發兩岸關注。

規劃籌謀六年,最終花開金雞湖畔。追求理想人文式生活情懷、獨具善愛美生命體驗的誠品,將為千年姑蘇古城帶來什麼?誠品「與人為善」的永續經營之道、「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核心價值將如何在大陸承襲?在大陸城市文化形塑、促進文創產業附加值方面,誠品將帶來什麼經驗?

就這些問題,誠品董事長吳清友接受了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專訪。

希望讀者在誠品書店看見世界、看見自己

新華每日電訊: 如果從商業角度考慮,北京、上海似乎更具有吸引力,誠品為什麼選擇蘇州?

吳清友:蘇州從古以來就別具人文積澱、素養。她不是一個商業、政治中心,而是一個生活空間,兼具人文藝術與創意生活。蘇州的精緻典雅,與誠品氣質相契合。

誠品與蘇州的結緣,是一個誠心誠意,因緣俱足的過程。最早在2007年左右,有蘇州領導去過台灣,對誠品表達了好感。我們原先有所遲疑,一則大陸那麼大,為什麼是蘇州?二則我本來沒有那麼強的商業驅策力。

2009年,我們回訪蘇州,深度了解了蘇州工業園區。我很容易被誠心誠意感動,對於金雞湖畔的環境也十分喜愛。雖然從商業上看,這裡仍然需要一段時間去努力耕耘,但我承認,被肯定、被鼓勵、彼此信任的感受,貴於一切。

自此,我開始想,誠品能為蘇州帶來什麼?蘇州也有很多高樓大廈、百貨商場,我們能為蘇州市民帶來什麼不一樣的體驗?誠品人喜歡做夢、想象,我們希望誠品在蘇州完成一場古文化和新文明的交匯。

新華每日電訊:誠品北上發展,對誠品意味著什麼?

吳清友:誠品北上發展,對誠品意味著什麼,不那麼重要。我更在意的是,誠品的到來,對大陸意味著什麼?潤物細無聲。我們希望誠品在無形之中分享最美好的體驗,希望你到誠品來,可以看到世界、看到自己、看到東西方不同文化。

我們常說,「誠品是城市人的集體創作」,是人們的參與成就了誠品的精彩。即將展現給蘇州人的誠品,將不僅屬於誠品人,而是共同屬於在地人和讀者,是每一位走進誠品的人們的作品。

誠品的每個營業點都會依當地的人文色彩與生活風格,設計出各異其趣的陳設風格及書籍內容。誠品人都相信,善、愛、美,是人類內心共同的嚮往。我們的營運模式是,把人文、藝術,以創意的形式融入生活。未來,誠品生活蘇州逐漸走上軌道,每年預計將舉辦300場活動,所有讀者都可以參與,變成誠品的一部分。

新華每日電訊:一開始會否有盈利困擾?

吳清友:雖然誠品已是稍具知名度的文創品牌,但以商業眼光來看,誠品人對於營利的思考並不精明。我想起一位評論家提過,知道一個理念,至少要花費20年時間;深信不疑發揚光大之,至少要30年光陰;爐火純青運用自如,恐怕要耗掉50年生命。

現在談到產業,大家難免會用一個短期商業績效、顯性KPI來做衡量,但在我,假使真的想做,一定要經得起全球化市場的考驗、競爭、比較。如果沒有很強的文化和精神成為你的底蘊、土壤、養分,就很難持久。

許多文創產業就像放煙火,瞬間消失,淘汰率很高。我並不是悲觀地看待這個產業的發展,但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態度:若想持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先積累、培養文化底蘊、精神素養,培養審美和各方面的價值理念。

新華每日電訊:空間、場所精神是誠品強調的一個要素。

吳清友:空間其實是很神秘、奧妙的,誠品相信「場所自有精神」。人們很容易受到空間的影響,只不過有些人不易敏銳覺察到。人們在不同空間、從事不同活動,領受到不同的氛圍,比如我們在佛寺、教堂和KTV,感覺是全然不同的。

誠品以「款待」的精神看待空間的運用,這是誠品20多年來堅持的理念之一。這是我們首度自行設計、建造的項目,我們把理念付諸行動,在空間運用上有所取捨,保留大量的留白,希望人們在這裡能夠沉靜下來。我們把過去到現在的夢想,融入這棟建築里,期望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裡尋找到他喜歡的一些角落,而他在這裡度過的某個時光,未來可能成為重要的生命記憶。

走進誠品生活蘇州,最為醒目的是6米寬、18米高的大型步梯,延伸直達3樓書店大堂。這片寬廣的空間原本可以拿來作為商業用途,為什麼要做這麼奢侈的設計?因為我們希望讀者行走在步梯上,可以透過空間轉換、調整心緒,變得從容;在一步步逐級而上的過程中,完成某種意識的醞釀,隨後進入閱讀的殿堂。

這些思考可能都是誠品的自我想象,想象太多、期待太多,實踐起來難免會成為負擔,但這是甜蜜的負擔,出發點來自於對善、愛、美的堅持。

誠品生活蘇州書店大堂。

現實苦悶,閱讀是撫慰人心的必要存在

新華每日電訊:誠品到來,對大陸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吳清友:誠品是在一種理念之下產生,終極關懷是人,是生命,是閱讀。創立之初,誠品就提出「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核心理念。當然,誠品也幸運,得到很多人的鼓勵和肯定。在商業現實社會裡,經過競爭、挑戰,得以生存發展至今。

若問誠品今天有什麼成就?如果能對某些人有過好的、正向的影響,也許就夠了。誠品人明白,要堅持美好的理念,還得兼顧商業挑戰,從績效、價格、價值衡量,這是必須有所抉擇的。抉擇的根源,非商業決策,而是誠品人的信仰,終其一生追求的精神情懷。

我一直相信,21世紀人類對於心靈生活的追求,即將成為在基本物質生活滿足后的必然依歸。誠品堅持的過程,以及人類對閱讀的持守,我認為是最可貴的。

新華每日電訊: 您認為大陸書店業態如何?誠品經驗將帶來什麼?

吳清友:我第一次到北京,一位官員問我,有什麼想法?我提到一點,感覺大陸讀者應該可以在書店得到更好的款待,在環境、空間和服務上。我想,至少今天,誠品在蘇州做到了。

新華每日電訊:您不怕誠品在大陸被模仿嗎?

吳清友:從廣大讀者、市民的角度而言,誠品是樂於被複制的,我們盼望更多人共享這種友善的空間。而我認為無法被複制的,是經營事業的心念、緣起。

經營誠品有一個很重要的意念,是尊重,我們認為每個生命的存在都是值得尊重的。我常在書店裡看到很多不同的容顏、表情,那是每個人當下心境、心情的顯現,也是他生命歷程里的一部分。我們常常看到,沉浸於閱讀的容顏,是從容的、開懷的、喜悅的,而不是悲苦的、哀傷的、緊張的。

現實生活是很苦悶的。閱讀具有治療的功能,是撫慰人心的必要存在。

誠品生活蘇州書店大門。

文創的前提是文化、是精神

新華每日電訊:您怎麼定義誠品的文創模式?「以書店為核心的全新一代文化創意產業平台?

吳清友:平台好像商業意味濃了些。書店是一個眾生平等的空間,你有時間來,不一定要花錢,只要在書店就是受歡迎的。你願意用你生命的一個當下來到誠品,就是我們的榮幸,就是結善緣,值得我們珍惜。

人和閱讀之間,若因誠品發生了聯繫,將是精神性的、靈性的一部分。我們樂於促成這種聯繫。誠品的英文名稱eslite,源自於古法文。但誠品所謂的「菁英」,指的是「努力活出自己生命中精彩的每一個人」,我們希望把每個人生命中最精彩的那一部分激發、顯現出來。

新華每日電訊:大陸也在發展文創產業,台灣有哪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吳清友:全世界都在尋找文創。文創產業勢必要跟生活形態緊密連接,而非單獨存在。我的觀點比較保守。文創方面,不管台灣、大陸,還有一些路尚未水到渠成,包含文化、素養、美學、生活等。這是需要時間的,也需要用心。

嚴格講,不管在大陸,還是台灣,當年祖先的文化創意成就不亞於當今。你要有欣賞能力,要重視、花時間,這跟短期致富是兩件事情,素養的提升需要時間涵養。講這個可能會太掃興,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比較嚴肅的,沒有用純粹商品化來看待這件事。因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作,背後都有故事、時代、文化、生活等背景。當我們沒有醞釀出某種文化堅實基礎的時候,奢談文創產業,是緣木求魚。她會變成漂浮的,沒有根的,不接地氣的。

現在文創產品很多缺乏精神底蘊,只是在造型上做一些所謂創意設計。其實,文化才是最重要的基礎,這是文創商品的精神和靈魂所在,理念和故事所在,這是求創新求發展的永恆基礎。

誠品生活蘇州書店大道。(照片均由誠品提供)

無商業不能活,沒文化不想活

新華每日電訊:在電商時代,全球實體書店業都面臨發展瓶頸,誠品如何實現逆襲?

吳清友:大家把實體書店和網路書店太窄化了。逛書店,是生活中的儀式,永遠不會消失。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兩種,外部的活動和內部的心靈活動。現代人生活忙碌,常常身欲靜而心不止。閱讀之於誠品,是一種信仰,是人類非常必要的一種外部活動。參與到內部的心靈活動里,會引起很多思維和想象的激蕩,不管是跳躍的,還是沉澱的。

同一本書,不同生活背景、興趣、生活素養的人,得到的領會是不一樣的。讀者從作者的某一本書所積累的能量,產生的連鎖反應,遠遠超過作者所能想象,超過作者原先落筆的張力和意義。

沒有所謂的逆襲,只是我們的讀者一直都在,他們需要尋找精神和心靈的依靠。書店要做的,就是相信未來。我永遠相信閱讀存在的必要,是最普及、最方便,成本最低、人人平等的提升自己的媒介。

新華每日電訊:實體書店的復興,除了依靠商業邏輯,更需要文化邏輯。誠品怎麼在這兩種邏輯中平衡?

吳清友:我曾說過,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我們不是修行人、出家人,我們也要營生、過日子。誠品經營的概念,就是觀察讀者、社會的需求、發展趨勢。現在,閱讀已經跟個人的生活、工作、喜好、興趣結合在一起。換句話,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誠品的複合式經營,有一點永遠不變,以讀者為中心,去滿足其除了閱讀之外還需要的多元服務。

在誠品里,有書籍、文具、商業、時尚、創意商品、餐飲服務等,但基本上不會看到高檔奢侈品,因為我們循著普羅大眾、中產階級的需求出發。從人文藝術創意,到各種多元活動;從純粹閱讀,到加入商業元素。這個過程中,原來的閱讀並沒有減少,反而更大規模、更多元。誠品從人出發,絕不會在商業里失去原有精神。

誠品即便在最艱苦的年代里,也仍然舉辦、推動藝文活動,讓讀者遨遊在藝術的滋養中,是誠品的基本核心價值、初衷所在。

新華每日電訊:有人說,「開一間純粹的書店,變成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您怎麼看?

吳清友: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有一個說法,當你真的很投入的時候,連神都會出現幫助你。神,就是不知道所以然的存在,一種力量、靈感,源自心靈力量的偉大。

稻盛和夫強調「億萬人類的靈魂共同追求的價值,應來自於活著的時候為這個世界做出多少貢獻,亦即做了多少善行才是」,這是很重要的生命美德。人生要為他人服務才能顯現存在的意義,我正是這種信念的服膺者。

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間總得做點什麼。

只想誠懇地去面對生命

新華每日電訊: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熏陶出了您的品格?

吳清友:我的父親。他的人格、價值、信仰、生命的遭遇,是我親眼所見的。國中時,我的父親為人作保而受累破產,一下子從董事長變成挑糞餵魚的工人。但他是個「硬氣的生命」,在那段做工還債的日子,堅持「苦,也要苦得清清白白」。

從富有到貧困,他堅守一個「誠」字,誠以待人。這是父親給我的禮物。我的父親一輩子,只求留得清白在人間。這對誠品,對我,都是生命的榜樣。

新華每日電訊:您有景仰的商業前輩嗎?

吳清友:稻盛和夫,一位偉大的企業經營者,窮畢生之力,優先觀照生命的本質,而非只聚焦在機會的掌握、版圖的擴張與獲利的增長。同樣身為事業經營者,我個人對於稻盛和夫深感認同與敬佩,他的人格氣度,讓我十分尊崇。

優秀的經營者,除完成傳統角色要求之外,必須超越商業績效,創造出新的生命典範,孕育出新的生命價值。

新華每日電訊:「歡喜做,甘願受」,您說過這句話,怎麼理解?人生中最困難的是什麼時候,怎麼度過?

吳清友:人的一生應該為相信的價值理念去奮鬥。我相信,今天在大陸很多不同的角落,在鄉下、農村,依然有父母為了小孩能讀書,如油燈燒盡一生。這種人性至善、溫暖的故事,還會發生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為所相信的價值存在、奮鬥,我們是其中之一而已。

每個人都有他的生命功課,上天之所以賦予人不同特質,讓你來到人世間,正是為了完成某一樣功課,不管成敗、貧富、順逆,都可將之視為生命必修的功課。你若成功是因為很多人的協助、照拂,不需驕矜,而要更加謙虛;即使你失敗了,也是被當作鏡子引以為戒,失敗亦被賦予積極意義。

儒家有言:「生而知之,習而知之,困而知之」,當生命中的某一階段處於困境時,其實正是領悟較高生命智慧的深奧時刻。

新華每日電訊:實體書店受衝擊的環境下,您有過放棄誠品的想法嗎?堅持下來最大的原因是什麼?

吳清友:我從來沒想放棄過,我相信某一股心靈的力量。你夠誠懇,你的價值和理念是對的話,就可能成為比較幸運的人。誠品20多年來的一個事實感受,是際遇——不同的時間,總會遇見不同的貴人。當然這並沒什麼值得驕傲的,只是成就一件事,需要因緣俱足。我也相信,人的一生,來到世界上,都有命定的功課,只是每個人的際遇不同。

病痛是我的必修,誠品是我的選修。時空環境下,我常常思考,假使還有明天,還有未來,把生命歸零,重新整理之後再出發,會如何?我的爸爸比我苦都可以堅持,身為他的兒子,即便未來並不可知,能否存活並不確定,但冥冥之中,我許下前行的諾言,就在心中埋下一股力量。我想,內在的驅動力,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父親典範。

新華每日電訊:回顧過去的人生,有什麼事特別遺憾的,有什麼事特別驕傲?

吳清友:生命是無常的,人是無名的。我比較相信,一切都是因緣。不知道是否天註定,沒什麼好遺憾,好驕傲。只想誠懇地去活著。

苦難生智慧,煩惱即菩提。我自己經歷過病痛,我的信心來源,就是以正面思維面對挫折與磨難。這是我生命過程中所應驗的深刻體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