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運動社交:不僅僅是鍛煉

「我今天走了11556步,竟然在微信朋友圈裡排名第6。」李小姐是一家公司的普通白領,久坐辦公室的工作習慣,加上經常加班,讓她幾乎無暇運動。即便打開了微信運動功能,李小姐也幾乎不使用,所以從來沒有關心過微信運動裡面的排名,也並不計較自己走了多少步。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有位同事給她的運動成績點了贊。這讓疏於運動的李小姐有了查看運動排名的習慣,特別是看到自己運動排名上升時,李小姐更是開心不已。

像李小姐這樣,通過分享堅持運動的人不在少數。近日,還有一項專門研究有關運動與社交之間關係的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鍛煉具有社交傳染性

這項研究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研究者記錄了100多萬人的日常運動模式、地理位置和社交網路關係。在5年中,這些人跑過的距離超過3.5億千米。

研究人員認為,跑者間的信息交換有著真實而可量化的影響:如果身邊的朋友們增加了跑步量,自己也會跑得更多。當人們發現自己的朋友跑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時,他們也會逼迫自己照做。而且,這種傳染還能細分為幾種模式:男性既會受其男性朋友跑步模式的影響,也會受女性朋友的影響,而女性只會受其女性朋友的影響。

「在運動心理學中有鍛煉促進模型,其中有個變數就是社會支持,包括來自家人和社會其他方面的支持和精神鼓勵。通過感知支持的程度,可以預測鍛煉的行為。」體育科學學會運動心理學分會副秘書長、天津體育學院副教授張連成告訴《科學報》記者,「這種曬健身的行為不僅可以給自己一些反饋,還可以產生比較和競爭的作用。這樣,在別人的監督下,就可以更好地保持運動頻率。」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互相影響不僅在運動上,甚至在飲食等習慣上也會產生類似的作用。2014年,一篇發表在《營養飲食協會期刊》上的綜述研究就顯示,社會規範決定人們飲食行為,即同伴的影響確實會左右人們對食物的選擇,以及飯量。

「人的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不論是運動還是其他。」上海體育學院運動科學學院教授曹振波在接受《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

而且,「跑步等個人運動項目比較單調枯燥,需要堅韌的意志,如果有人相互督促,就容易克服困難持續下去」。曹振波在日本留學工作時,就曾看到一些老年人有去健身房運動的習慣,「他們一方面可以健身,另一方面在健身房與志向相投的人一起交流,畢竟運動本身兼具社交的功能」。

當然,隨著網路和智能手機以及便攜智能設備的發展,與人交流運動感受、相互激勵早已不局限於同一地區,只要有相同的愛好都可以成為相互鼓勵的益友。

警惕盲目攀比

除了在朋友圈曬運動成果,很多運動達人都會下載更專業的App與志同道合的運動達人進行交流:Nike+、咕咚、虎撲、約跑、悅跑圈、Keep……運動軌跡、運動時間、運動強度等更專業的數據記錄,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勝之心,甚至有些人會一味攀比運動數據。在專業人士看來,這是有悖科學運動原則的。

曹振波舉例說,曾有人看到一位教練太極拳打得行雲流水,特別是下盤極穩,姿勢很低,於是有人刻意模仿,但因為基本功薄弱,腿部肌肉力量不足,反倒傷了膝蓋。「同樣,如果不切合實際地一味攀比、追求曬運動高分,很可能讓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

張連成也認為,「曬運動」屬於積極行為,但如果只是為了追求朋友圈排名,而忽視自己的身體條件,那麼運動就失去了「健康」的意味。

2015年,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研究員在調查了2400名心臟病患者后發現,每周跑步運動量在30英里(48公里),或者走路量少於46英里(74公里)的適度運動者,其死於心臟疾病的概率要低於其他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運動量越大越好,因為研究人員同樣發現,如果每天跑步超過4.4英里(7.4公里)或每日走路超過6.6英里(10.6公里)這個臨界值,其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增加。在這項統計數據中發現,有1/20的人群存在過度運動現象,他們過早死亡的風險也顯著增加。

曹振波建議,在健身的時候,既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素質,同時也不要嘲笑他人,讓運動中的互相影響變得更積極。

至於目前流行的健身軟體,曹振波認為,健身App可以引起人們對健身的興趣,但是上面的動作組合以及強度並沒有做到因人而異。

「健身就像看病吃藥一樣要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鍛煉的形式、強度和運動量也不同。如果想更科學地健身,最好還是聽取專業人士的建議。」曹振波建議,App後台可以配備專業健身教練人員,這樣人們在使用App軟體時,既可以享受其中的便捷,又可以得到專業人員的指點。

運動是一種習慣

當然,如果想保持身體健康,僅僅依靠「曬」運動獲取點贊還遠遠不夠。「運動只有堅持才有效果,但是對於那些抱著減肥和健身目的來運動的人來說,可能因為無法短期見效而放棄運動。」張連成表示。

不過,張連成與曹振波都表示,如果制定了減肥或者健身的目標,那麼就應該根據目標制訂訓練計劃,並且調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些人雖然已經開始進行運動,但是進食習慣等其他生活方式沒有改變,僅依靠運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曹振波解釋說。

此外,還有研究認為,運動使大腦分泌產生愉悅感的內啡肽、大麻素以及瘦素等,進而讓身體愛上這種感覺,從而形成習慣。

但更為重要的是,運動需要積累才能見效,所以養成運動習慣至關重要。「只有養成運動習慣才能見到效果,形成獎賞機制。」張連成說,不僅身體的改變可以讓人有繼續運動的動力,運動之後身心的愉悅也會令人愛上運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