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讀書的啟示及方法

讀書對於人類存在,具有本體論的意義

從文化人類學的意義上說,勞動是人區別於猿的標誌,讀書是文明人區別於野蠻人的標誌。也就是說,讀書對於人類存在,具有本體論的意義。讀書是人類的專利,人類創造了書籍這種方式,用來傳承知識,積累文化,涵養情志,使新一代的知識起點承接在上一代的知識終點上,步步登高,走向輝煌。

《論語》二十篇近五百章,首篇《學而》的開頭一章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這居於經典的重中之重第一章中可以知道,孔子希望國人通過堅持不懈、世代相傳的學習、學習、再學習,以延續、提升和發展自身的文明。對於孔子這種教學相長、切磋為樂的思想,後人引申為樂見天下朋友,張揚著一種坦蕩、開闊、好客的處世胸襟。樂觀對於孔子而言,是一種境界,一種生命的真誠。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從篇章學的角度來看,《論語》首篇首章,就在高處自立地步。

書可以是上下數千年、遠近數萬里的人寫成的,但讀書可以超越時空界限,可以與人類文明進行無障礙對話。今天可以同李白、杜甫對話,明天可以同荷馬、但丁對話,只有人才能享受這種無障礙對話的讀書樂趣。書籍積累、交流、傳播著知識,日久天長,川流不息,它已經積累、交流、傳播成現代知識社會。

讀書是開發和釋放人力潛力的重要途徑

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怎樣把我們人口的資源轉化為人才的資源,是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這一點上,教育的普及和讀書風氣的普及,是關係到民族的素質品位和國運興衰的一件大事。我一年讀了多少書?讀的都是什麼書?每個關心自身素質的人,都應在年終時分做一番反省,寫下「精神筆記」。閱讀並非都是開卷有益,重要的是「讀什麼」,這裡有「正閱讀」「0閱讀」「負閱讀」的區別,對心靈的損益也大相徑庭。因此我們應該提倡「正閱讀」,減少「0閱讀」,遠離「負閱讀」,使閱讀成為培德勵志、益智娛情的行為。

我少年時代經常聽到父親吟誦《千家詩》。家裡有一部石印本的《千家詩》,上圖下文的版式很能吸引閱讀興趣。於是也就跟著誦讀,這樣的詩把它背下來,就知道了過去詩歌的音律聲情之美。小時候讀《千家詩》是音調把我領入門的,音調的興趣甚至高於字義的興趣,這一點可能會發展成為以後詩歌研究的新視角。

家中也有一本石印本的《古文觀止》。讀《古文觀止》沒有讀《千家詩》那麼輕鬆,輕鬆可以刺激興趣,沉悶可以磨鍊毅力。對於讀書而言,毅力和興趣同等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有毅力就能深入到文章的妙境當中,也能激發出更深沉耐久的興趣。

所以一個人小時候接觸的書籍,都可能埋下一些種子,刺激日後作為有心人繼續讀書思考的興趣,也就可能發芽生長成一個專門的學問體系。人的內在潛能是多方面的,要根據可能從不同角度開發自己的潛能。

讀書是我的生命對證思量書中生命的過程

書之為物,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墨跡和紙張,它有體溫,滲透著昔者或彼者的生命體驗和智慧表達。讀書應投入人的生命,進入書的生命,使二者碰撞交融。英國詩人彌爾頓說過:「書籍絕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它包含著生命的結晶,包含著像他們的子孫後代一樣活生生的靈魂;不僅如此,它還像一個小瓶子,裡面儲存著那些撰寫它們的活著的智者最純粹的結晶和精華。」體驗智者生命的精華,是讀書的極大樂趣。

當書觸動你的生命感覺時,我建議你注意做好讀書筆記,記下人和書的生命對證。你讀到哪點最有感覺,你覺得哪點最有價值,你感到哪點最為重要,你感到哪點最為可疑,都不妨記錄下來。一字一句地記,可以加強你的印象和記憶。分門別類地記,可以積累你的知識和理清思路。提要鉤玄地記,可以在提要中把握要領,在鉤玄中深化對意義的理解。韓愈《進學解》說:「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提要鉤玄,都是精於做筆記的形容。張之洞說:「讀十遍,不如寫一遍。」這也可以用在做筆記上。

筆記本子有個A、B面,最初的記錄最好只寫一面,然後在繼續讀書時發現同類問題,寫在另一面,跟它對照,比較其間的同和異。積累多了,你對這問題,就有各種各樣的角度、層次上的材料,然後就可以梳理它的淵源流變,或解釋它的多重意義了。如果發現別的書上也有類似的話,再把它記錄積累下來。相互參證,就可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傳承關係,以及在不同語境中意義的微妙差異,相互間的引申和發揮。七百多年前波斯詩人薩迪在跋山涉水的漂泊生活中,就說過「沒有求知慾的學生,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這樣的話,難道我們在開始航天的時代,就不需鼓起翅膀,翱翔於中外古今的知識空間嗎?

讀書是一種智慧的實現

既要以智慧讀書,又要在書中讀出智慧,讀出深度,讀出精彩,讀出意義。最重要的是心要到,用心靈的眼睛來讀書。最要用心靈的眼睛來讀的,是經典。經典是文化智慧的集合,包含著最耐人尋味的文化血脈在裡面。陳垣先生說過一番話:一部《論語》才多少字?1.37萬字。一部《孟子》才多少字?3.54萬字。都不如一張報紙的字多,你們為什麼不把它好好讀一遍呢?一萬多字的《論語》你都沒有讀過,作為一個人,你說得過去嗎?

經典是民族的文化標杆,經典可以用權威的知識來使你感受到文化的根在哪兒。我覺得,少年多讀名篇,青年讀大書經典,中年多讀專業書,晚年讀點雜書。少年記憶力好,對歷代名篇多加記誦,可以終生受益。我通讀過《資本論》《資治通鑒》《史記》《魯迅全集》,後來搞專業研究,除了隨時翻翻,很難找出專門時間把這些書通讀一遍。原初讀書也沒抱專業意識,而是把它作為人類智慧表現形式,看偉大經典、偉大思想體系是怎樣形成的,怎樣展開邏輯論證的。跟著他的思路旅行一遍,讀完后心靈震蕩,深切地體驗到什麼是偉大的思想體系,什麼是經典的精神力量,體驗到人類的智慧、思維能達到什麼程度,這就在有意無意中滋養著一種文化魄力。年輕時讀一點大書,大書有大書的氣象效力。所以,勸年輕同志讀一兩本大書,然後才知道什麼叫經典。朱自清說過在中等以上教育里,經典訓練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閱讀經典的作用就是叫人見識經典一番:見識什麼叫做經典,對一個人的文化素質的根基,至關重要。

讀書要重視書里書外。應該意識到,是人在讀書,而不是書在讀人,人是主語。因此人動書自動,人活書自活。宋代有個批評家講讀書要知道出入法,開始時要求得怎樣才能進去,最後要求得怎樣才能出來。王國維《人間詞話》也講,詩人對宇宙人生(我覺得讀書也是這樣),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讀書要在哪一點上下功夫?要在不疑處生疑。大家都習以為常,能在習常之處打上問號,發現疑點,就是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穿透能力。朱熹曾經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什麼叫疑問?疑問就是問題意識、創新意識。善於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創新,就能在書山學海中出入自如。從書里讀到書外,在書里生長出問題意識,在書外展開創造性思考。進而言之,讀到書外,還有一個學以致用的問題。把經典的大書和社會人生的大書對讀,這更是我們讀書的目的所在,是讀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楊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