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只需做好一件事

最近魯尼在學騎沒有輔助輪的腳踏車。爸爸扶著他騎了一會,感覺效果不好,於是讓他學著自己滑行找感覺。

開始,魯尼不太願意,有點害怕。在我們的鼓勵下,他慢慢找到了感覺,於是繞著小區練習了好幾圈,直到吃飯時間到了,他還不願意回家。

只見他目光緊盯著前方,腳下一遍又一遍在滑行、落地之間切換,神情之專註,讓我不禁想起他小時候的那些事。

1歲時,他學走路,不停地摔倒、爬起、向前,從來不哭。當他終於能走到我身邊時,興奮地又連續走了好多遍,樂此不疲。

2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發現自己能夠完整地說一整句話,於是,他用了幾乎半個小時,很專心、很努力地重複那句話。我在旁邊一直很耐心地傾聽著,鼓勵他。當終於能流利地說出那句話來時,他興奮地在床上蹦蹦跳跳,臉上洋溢著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自豪感。

3歲半時,他進入了寫字的敏感期。一有空就用各種筆在畫板、紙上、牆上、地上寫字。就像蒙台梭利描述的那樣:這種孜孜不倦的書寫活動像一股洪流一樣勢不可擋。以至於經常到吃飯時間了他還不肯停筆。

4歲時,他又對連線、迷宮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有一天,我買回來一套牛津閱讀樹,他一下子就把那一套書里所有的連線、迷宮都做完了。期間表現出來的狀態,真可以說是廢寢忘食!

5歲時,他開始練習跆拳道。每次上完課回到家,他都要扮演教練來教我。他不厭其煩地給我講解動作要領,那嚴肅、認真、專註的神情,儼然是個真正的教練。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種在大人身上很難看到的東西,那就是高度的專註!

有很多父母為孩子專註力差而煩惱。曾有人就問過我這樣的問題:我的孩子3歲了,連一本書都沒有耐心聽我讀完,做其他事也總是不專心,東搞一下西搞一下,請問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呢?

其實我也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因為我好像從來沒有遇到過孩子專註力差的問題。

可是,仔細想想,要說為什麼我孩子的專註力有這麼好,我想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不打擾。

學走路時,在旁邊看著,從不著急去扶他,即使摔倒了,也是鼓勵他自己站起來。

學說話時,看著他,等待他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完,就算說錯了也不急於糾正。

剛練習寫字時,不教他筆順,讓他隨意照著「畫」,即使從右到左,從裡到外地寫,那又有什麼關係?

教我練跆拳道時,做他的好學生,耐心地聽他講解每一個動作要領,從不打斷……

做這些事,從來沒有參照任何育兒教科書,完全是出於母親的本能,出於對孩子的愛,因為我特別喜歡看孩子專註做事的模樣。沒想到我的不打擾,卻誤打誤撞,讓孩子擁有了做事的高度專註力。

後來看書,發現我的「不打擾」的育兒理念,還真的有相關的理論支持。

那就是義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說的:「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為孩子打造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自'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蒙台梭利說,「工作」是孩子的本能,不需要大人的強迫。孩子受本能的驅使,自然會專心地工作,以實現自我的發展。大人需要做的就是,不阻撓、不打擾,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引導。

在蒙氏「兒童之家」,老師會準備好各種「蒙氏教具」,讓孩子們自由活動,鼓搗教具,自己探索出這些教具背後的概念,這個過程叫做「工作」。在這種讓孩子自主探索的環境下,孩子們表現出來的專註力和自學能力極其驚人。對於兒童的早期教育,不是教他們學習各種「知識」,而正是培養他們這種自我驅動的學習方式,這將讓他們受益一生。

在魯尼的身上,我也常常看到這種自我驅動下「本能的專註」,所以他學什麼東西都很快。

因為,在現在的生活中,大多數父母,都恨不得一天24小時盯著孩子,能真正做到不打擾孩子的,真是少之又少。

場景一:孩子正坐在地上開心地開「車」,媽媽一直盯著他,時不時還跑過來提醒他:「要喝水了」「休息一下吧」。

場景二:孩子在公園跟小朋友們玩得正開心,老人跑過來:「該吃點水果了。」「不吃!」可是,老人才不管孩子吃不吃呢,直接就拿水果往孩子嘴裡塞,看孩子跑開了,追著孩子繼續喂。

場景三:孩子正專心地畫畫,大人在旁邊忍不住指手畫腳:「你畫的人怎麼沒有耳朵啊?」「你的這些顏色搭配得不好,來,我教你怎麼塗顏色。」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常見?

很多人以為自己是在關心孩子,殊不知,孩子的專註力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被你破壞了。

跟孩子的專註力相比,喝水、休息、吃水果、好看的畫難道更重要嗎?

經常被打擾的孩子,不但專註力差,好奇心、自信心、創造力、獨立性都會被破壞。

作為父母,我們通常不是做得不夠,而是做得太多了。其實,適時、適度的關注和不打擾、不中斷孩子的「工作」,才是陪伴孩子的最好方式。

如果不得已必須要打斷孩子(比如吃飯時間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做:

輕輕地走到孩子身邊,慢慢地蹲下來,站在跟孩子平行的位置上,輕聲地提醒他:寶寶,我們要準備吃飯了,你再玩2分鐘,我過來叫你。

2分鐘之後,如果孩子還是不願意過來,那麼我們需要堅定地重複告訴孩子:現在要吃飯了,一會兒再玩。

有句話說得好:對待孩子,最好的陪伴方式是——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此外,還有一些關於專註力的常識,分享給大家:

▌專註力維持時間

3-4歲是5-10分鐘左右,5-7歲15分鐘左右,7-10歲20分鐘左右,10-12歲25分鐘左右,12歲以上30分鐘左右。以此參照,當你抱怨孩子不專註時,先想想,是否我們的要求超出了這個年齡孩子的專註力維持限度?

▌孩子發獃的時候,也是一種內在的注意

作為父母,很容易看得到孩子對於外界的注意,比如看書、搭積木、學習等,但經常忽略了孩子對於內部的注意,比如看起來的發獃、無所事事等——這其實是一種向內的專註力。

父母若不理解,就很容易打擾孩子,比如在孩子沉浸在內部注意中時,去跟孩子說話、叫他回過神來,問他在幹嘛有沒有在聽等等。

▌特別提示

❶ 不隨意打斷孩子

❷ 給孩子的玩具不超過2個

❸ 把興趣和專註力的培養結合起來;

❹ 建立有規律的生活習慣;

❺ 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避免孩子注意力分散;

❻ 給孩子安排指示清晰及要求明確的事。

這天散步,路過沙堆,看到幾個孩子在玩耍,多是爺爺奶奶帶著,只有一個小男生是爸爸陪在身邊。老人帶孩子很仔細,奶奶們捧著水壺,一有機會就湊到孩子嘴邊給喝幾口,不停幫孩子擦手、整理衣服,嘴裡嘮叨著:別玩這個了,容易迷眼睛,沙都灌進鞋裡啦,硌腳,過來我幫你弄乾凈……只有那位爸爸饒有興緻地看著兒子,一直沒說話。

當別的小朋友都陸續被爺爺奶奶帶走時,那個小男生突然從沙堆上站起來,對爸爸說:「我鞋裡有沙子了。」爸爸溫和地問:「那該怎麼辦呢?」小男生想了想,坐下來,自己把鞋子脫掉進行清理。

在小區的水塘邊見過一位媽媽,當老人說「別離得太近,危險」時,她只是緊跟在孩子身旁,伸手護著孩子,保持一種隨時可以出手拉住孩子的姿勢。孩子用樹枝撥拉水面、撿石子扔進水裡,她很緊張,卻始終一言不發,直到孩子心滿意足。

那位爸爸,給了孩子真實感受的機會;那位媽媽,給了孩子重複探索的機會。這是我見過最好的陪伴方式——我在你身邊,卻不打擾你。

「請不要打擾」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原則,不合時宜的關心就是打擾。很多媽媽都說孩子不專心、坐不住,恰恰是因為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大人已不滿足於能看見孩子,還不斷通過語言和行動進行關心和管束,最終演變為干預和控制,結果就是孩子的自我發展被壓抑甚至扭曲。

當孩子專註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若沒人打擾他,這種專註就會逐漸變成他自身具備的品質,而如果總是被打擾,他的專註力就會慢慢喪失。

這裡有優質的育兒資訊,這裡有優質的育兒美文,這裡有原創的班迪故事口袋,更多精彩盡在班迪俱樂部,期待您的關注!(ps,後台留言育兒困惑即可享受專業的育兒指導 )

關注我們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