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沙特:血色石油

沙烏地對美國開放了石油開採權,帶來的是過度依賴石油經濟繁榮下的窘境、隱憂和隔閡。

「波斯的石油是你們的,伊拉克和科威特石油由我們分享,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則屬於我們。」1944年2月,美國總統羅斯福給英國駐華盛頓大使哈利法克斯看了他畫的一張中東草圖並說。中東地區戰略地位重要,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豐富,長期以來一直是大國博弈的主戰場。

美國的物質文明是建立在中東廉價石油基礎之上的。在中東石油業及其反覆無常的政治中,美國成了主角。石油資源集中地的沙烏地阿拉伯,一桶桶的原油如流水般噴薄而出,映射了多少人的慾望與貪婪。儲量龐大的能源給這個國家和人民帶來了什麼,每時每刻籠罩在這個國家上空的又是什麼?

交易

阿里·納依米遲到了半個小時才走進舞廳。他有點像賽跑運動員的體形,帶給他一種輕快敏捷的風度。這位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大臣在擁擠的人群中快速地移動著。哪怕是最高級別的管理人員,也把頭歪向納依米。在他經過的時候假裝暫時對納依米感興趣。很多雙手伸出來互相握著,人們熱情地打著招呼,到處充滿了笑聲,即使根本沒聽清說的是什麼。

「我們正在試圖得到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一名商人充滿自信地對另一個人說道。「那的確是很難得到啊。」另一個人帶著年輕人那種嫉妒的語氣回答道。納依米不過身高5英尺,在人群中卻很容易被認出來。因為他是「世界石油中央銀行」大亨,總是處於中心。他的隻言片語就能改變世界經濟。他們傾聽著納依米簡短的談話,好像納依米正在陳述他們的命運。

「我們是最大的原油出口國,而美國是最大的原油消費國。」納依米自信滿滿地說。「這是精彩的互補。」納依米微笑著說,夾雜著禮貌的笑聲。在華盛頓春季一個溫暖的晚上,納依米成了立茲卡爾頓酒店接待區最耀眼的貴賓,接待他的人是美國眾多金融巨頭代表。

美林從管理層中派出了一名代表,同樣的還有摩根士坦利、埃克森、康菲石油、戴恩公司、通用動力公司、美國鋼鐵公司、雪佛蘭公司、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務院、財政部以及能源部。這是一個混合著慾望和焦慮的夜晚,就像19世紀的舞會,100名求婚者只對一個人說著讚美的奉承話。石油重塑了這個國家,卻無法帶來安寧。

開放

由地質學家馬克思·施坦埃克率領的勘探團隊在胡拜爾附近建起了原油大本營。他們夜晚睡在帳篷里,白天偶爾會騎著駱駝在沙漠調研。對貝多因人來說他們的膚色很新奇,同時這些闖入者的行為也與眾不同。他們每天並不是先做祈禱,而是偶爾會做體操。他們的搜尋得到了回報。1938年,在達曼7號井處美國人鑽探到了一個巨大的石油儲備庫。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全世界傳統石油儲量的21%,共有2640億桶石油,幾乎是第二名伊朗的兩倍。每一天全球8500萬桶的石油消耗中,就有900萬桶產自沙烏地阿拉伯。其他國家也時常會發掘新的油田,但是只能提供很小的增量。如果世界需要更多的石油,除了給利雅得打電話,沒什麼別的辦法。

發現石油的新聞被傳回到洛杉磯之後,施坦埃克的營地被擴建成為了有著基本空調系統和便利設施的住所。這意味著美國人將要在此停留一段時間了。一年後,沙烏地阿拉伯打開了閥門,第一次讓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輸往斯科菲爾德號運油船。從那個時候開始,沙烏地阿拉伯和地球的未來改變了。

沙烏地阿拉伯那時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1932年,阿卜杜拉·阿齊茲·阿卜杜拉·拉赫曼·費薩爾·沙烏地用武力統一了王國,並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國名。沙烏地阿拉伯大部分人都不識字,全國沒有進入工業化,出口量極小,而且同外部世界的聯繫很少。沙烏地阿拉伯很少人出國。幾百萬的百姓除了季節性帶著家畜遷徙,也很少出國。皇室很高興有了新的收入來源,但是國家內部的保守派卻疑心重重,對外來者小心翼翼,持有謹慎的態度。

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一直不冷不熱,平穩發展。在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公司的控制下,由幸運的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領導的美國公司組成的大財團,對石油的開採量逐漸上升。按照每桶兩三美元的價格,沙烏地阿拉伯獲取了穩定但並不誇張的收入。

石油並不僅僅被美國所需,美國在20世紀50年代前還仍然是石油的凈出口國。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經濟迅速增長的過程中,美國的汽車和郊區石油密集型文化開始興盛,曾經欣欣向榮的得克薩斯、俄克拉何馬和路易斯安那的油田枯竭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石油產量達到了頂峰,國內消費的1/3的石油都來自國外進口。當沙烏地阿拉伯第一次將本國石油輸送到世界市場上時,一些幾乎沒人注意到的變化開始產生了。

湧進

沙烏地阿拉伯和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其他盟國意識到,他們可以讓消費者為石油支付更多的錢。因為經濟必須依賴於石油。1973年,美國和歐洲公司控制價格和運輸的石油殖民時代走到了尾聲。當年10月爆發了贖罪日戰爭,美國人向以色列人提供武器,阿拉伯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抵制向美國輸出石油,油價立刻飆升。相反,在這個時候,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大臣艾哈邁德·扎基·亞馬尼教長慶祝道:「這個時刻已經到來了。」他歡欣鼓舞地說道:「我們是自己產品的主人。」

這隻說對了一部分。皇家也許是國家石油資源的主人,但並不是由此激發的隔閡的掌控者。石油提供了另一種範例。在大部分國家,石油並不是由居住在其儲量之上的人所擁有的。美國是少數幾個產權可以延伸到地下的國家之一。同種植小麥或者生產汽車不同,開採石油需要的勞動力相對很少,尤其在中東地區那裡的石油儲量通常很大,而且接近地表。這意味著流入沙烏地的巨大石油財富實際上切斷了人民和政府的聯繫。這是沙烏地阿拉伯家族道德墮落的開端。

王室的腐敗並不是造成不穩定的唯一先決因素。開採石油需要建造基礎設施,包括鑽井平台、輸油管道、道路、發電站、辦公室和機場。美國公司如潮水般湧進了與外界隔絕的沙烏地阿拉伯。它在20世紀30年代還幾乎沒有一條鋪好的道路。石油繁榮讓西方的生活方式突然被引進過來。貓王和尊尼獲加威士忌被介紹給沙烏地阿拉伯,同時還有讓婦女接受教育的做法。

這種轉變很不容易。因為沙烏地是阿拉伯世界上最保守的國家之一,國內有一群以嚴格和清教徒作風而著稱的伊斯蘭回教徒,瓦哈比教派。即使電視的出現也引發了來自保守派的強烈抗議。他們反對對人像的複製。當利雅得有了空調系統、吉達有了自來水、生活更加方便的時候,一些沙烏地人擔心伊斯蘭的聖地麥加和麥地那,正在出賣靈魂。

那些被疏遠的人們在1979年爆發了起義,幾百名拿著槍的人在一名以救世主自居的原教旨主義者祝哈曼·歐德比的領導下,佔領了麥加最神聖的神殿大清真寺。也許這場佔領本來可能不會因為王室成員在石油上的讓步而發生,但是讓沙烏地阿拉伯王室被伊斯蘭回教徒憎惡的品質卻與石油有關聯。如西方的生活方式、對肉體上愉悅感的熱愛、不徹底保持虔誠的心意、願允許那些異教徒帶著他們不潔的習慣進入聖地。歐德比通過平常被用來廣播禱文的擴音系統,號召罷黜王室,並且強制推行政教合一的統治。

戰亂

在一連串襲擊中,國家的武裝部隊沒能重新奪回清真寺。統治階級意識到自己的力量被削弱和背叛了。他們號召外國軍隊的幫助,包括巴其斯坦和法國。因為異教徒不允許進入麥加,所以官方不允許調派法國的士兵。外國人在進入麥加前需要同伊斯蘭回教徒做簡短的溝通。在決戰中,有幾百個人喪生,毒氣被用來削弱打擊那些原教旨主義者。他們中有55個人被逮捕,其中還有歐德比。一個月後,他們在一場沙烏地阿拉伯歷史上著名的大規模處決中被殺頭。

王室感到無力對抗這種由自己的不當行為引發的逐漸高漲的不滿勢頭。因此,他們決定安撫那些原教旨主義者。新的管理權力被授予給了宗教領袖,並讓教育部置於他們的控制之下,同時加強了穆塔瓦的權力。這是伊斯蘭的督察機關,正式的名字叫作宣揚美德阻止邪惡委員會。

為了增加自己作為保守派的可信度,政府每年向在阿富汗打擊蘇聯軍隊的聖戰者組織撥付幾億美元。對於在全世界傳播原教旨主義,王室投入了幾十億美元給宣揚伊斯蘭價值觀項目。1975年到2002年間,有700多億美元花在了清真寺和研究中心的建設運營中。沙烏地只擁有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的1%,卻資助了超過90%的信仰活動,這些支出打造了最昂貴的宣傳運動。

國王原本希望通過支持原教旨主義者的事業來平息他們的不滿,但是這樣做問題更嚴重了。石油繁榮讓許多王室之外的沙烏地阿拉伯人變得富有,包括穆罕默德·本·拉登。他在20世紀40年代是一名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公司的苦工。他利用自己在數字方面的才智和努力工作以及對更大利益的追求,創立了一家建築公司。這家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可以建造幾乎所有的東西,道路、宮殿、清真寺等。作為沙烏地阿拉伯最富有的非王室成員,他足夠養得起22個老婆和54個孩子。如果沒有石油繁榮,他也想不到自己會有如此龐大的家庭,那麼奧薩馬也不會出生。

穆罕默德·本·拉登對石油造成的政治腐敗和道德觀的墮落感到非常生氣。他強烈反對異教徒的軍隊出現在伊斯蘭的聖地上,公開反對沙烏地阿拉伯同美國結盟,美國軍隊駐紮在沙烏地阿拉伯,想要清除整個穆斯林世界中美國和猶太人的影響。當穆罕默德·本·拉登1968年死於一場空難后,他的公司在大兒子奧薩馬的經營下繼續保持繁榮。

沙烏地阿拉伯的本·拉登集團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的時候,已經雇傭了36000人。奧薩馬並不是一位活躍的經理,不過在生活中比較安靜的時刻也會起些不甚重要的作用。奧薩馬的財富在一些報告中被估計高達3億美元。奧薩馬在1970年到1993年或1994年間從他的家族企業得到了2400萬美元。這足夠讓他在20世紀80年代去阿富汗抗擊蘇聯的時候,成為反共產主義聖戰中一個知名人物。

動蕩

在沙烏地阿拉伯所有工作崗位上,有2/3是外國人,在私有產業中這個比例更高。司機、服務生、零售商、銀行家、護士和醫生幾乎都是外國人。看上去擁有世界最大的石油儲量是件好事,因為一大幫外國人可以被雇傭來為你工作。1962年,沙烏地阿拉伯成為了世界上最後一個立法廢除奴隸制的國家,對待低等工人已經形成習慣了。

事實上,沙烏地阿拉伯即使在繁榮的時期也有嚴重的經濟問題。30%以上的沙烏地阿拉伯人面臨失業。他們很不高興,因為只有很少的人可以領取國家補助金。大部分沙烏地阿拉伯人寧願失業也不願意接受低薪又辛苦的工作。那些銀行業或其他高薪的行業,對大部分沙烏地阿拉伯人來說又遙不可及,因為他們的教育水平不夠。沙烏地阿拉伯最古老的大學建於20世紀50年代,培養出來的是三流的畢業生,競爭力不足。沙烏地阿拉伯最好的地質學家並不是畢業於法赫德國王石油礦業大學,而是馬薩諸塞科技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政府試圖強制企業僱用本地受教育的年輕人,但是這個項目進展並不順利。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遠多於其他國家的石油,並且被看作在廣闊的土地上到處是億萬富翁的國家,卻沒有足夠的石油來讓每個人都富有,即使是在油價高企的時候。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收入足夠支撐王室為自己建造龐大的宮殿,但是不夠用來持續為所有人提供養尊處優的生活標準。

重要的並不是一個國家每天出售多少桶石油,而是每天按人均計算的出售數量。比如,科威特的出口量只有沙烏地阿拉伯的1/5,但是人口是沙烏地阿拉伯的1/10。平均到每天,科威特的人均產油量多於一桶,而沙烏地阿拉伯只有半桶。按照這種計算方法,沙烏地阿拉伯甚至都排不上世界石油大國前五名。

20世紀8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人均收入達到28000美元。這在當時全世界算是很高的,但是不久這個數子就大幅下跌,同當時油價一樣跌到了之前的1/4。這是20世紀最劇烈的國民收入的下跌。2008年油價被推高至每桶150美元時,這個數子又開始重新上漲,但後來又同油價一起下跌了,就像過山車一樣。

沉痾

20世紀初期以來,石油一直與各國的安全、權力和地位交織在一起。「9·11」恐怖襲擊事件,再次凸顯了石油存在的風險。中東地區是世界最大產油區,也是基地組織的誕生地。基地組織最初不滿之一,除了現代性給該地區帶來的影響之外,就是美國駐守在沙烏地阿拉伯的軍事力量。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后,美國部隊繼續駐守在該地區以便牽制薩達姆·海珊。中東一些清真寺散布的好戰信息和佈道詞與基地組織發出的信息非常類似。基地組織的成員和資金也來自這個地區。在「9·11」恐怖襲擊事件的19名自殺式劫機者中,有15人是沙烏地阿拉伯公民。

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特殊關係」可以追溯到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伊林·沙烏地於1945年2月在蘇伊士運河上舉行的會議。從哈里·杜魯門開始,美國的歷任總統均把中東安全尤其是沙烏地阿拉伯及其石油的安全視為美國的根本利益。1979年聖誕前夜,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認為,這將可能成為蘇聯控制波斯灣地區以及「世界大部分石油供應」的「絆腳石」。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在回應此事件時,對美國在中東的原則立場做了更加明確的說明。

卡特1980年1月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一項對海灣地區的政策聲明:「任何外部勢力對控制波斯灣地區的企圖,都將視為對美國核心利益的侵犯。美國將以任何必要的方式予以還擊,包括使用軍事力量。」而沙烏地阿拉伯也將其長期安全寄希望於美國。兩國之間還存在著許多其他方面的聯繫。20世紀70年代末,沙烏地阿拉伯內閣中擁有美國博士學位的成員數甚至超過了美國內閣。

卡特把矛頭直接指向「外部勢力」的蘇聯。但是,海灣地區的「內部勢力」又如何呢?「9·11」恐怖襲擊事件充分說明了在阿拉伯國家的人口當中,有一部分人對美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持有絕對的敵對態度。沒有人確切知道這部分人口的實際比例。然而,「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后,一些沙烏地阿拉伯人否認這15個劫機者來自沙烏地阿拉伯。這讓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甚至影響到了兩國在能源和安全領域的關係。這一隔閡直到2003年5月才逐漸緩解。當時,與基地組織有關的恐怖分子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製造了襲擊事件,並在隨後一年內接連發動了數次恐怖襲擊,其中一次襲擊目標是一個警察局。沙烏地阿拉伯意識到自己是基地組織的主要目標,基地組織是沙烏地阿拉伯危險的敵人。

「9·11」恐怖襲擊事件對美國產生持久的影響。美國人再一次確信石油消費,特別是石油進口是美國的一個安全風險。當時,中東石油分別佔美國石油總進口量以及總消費量的23%和14%。但是,這足以象徵美國對中東的「依賴」,以及由此帶來的危險。許多美國人以為美國所有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1973年石油禁運以來,尋求「能源獨立」一直是美國政治的一個固定內容,如今這一口號被賦予了新的緊迫感。

「9·11」恐怖襲擊事件本身並沒有對油價產生太大的影響。即使到2004年,普遍預期仍然認為市場條件將會使油價繼續保持在「較低的」區間。然而,2004~2008年的4年間,油價迅速上漲,達到147.2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點,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全球經濟和政治力量發生改變,人們的信心受到影響,開始對未來感到焦慮,不同尋常的油價上漲既突顯了石油的重要性,又刺激各國儘快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中東2004年出現了一支伊斯蘭聖戰組織,呼籲改變策略:「使美國付出血的代價」,「竭盡全力,制止歷史上最大的石油盜竊」,「將襲擊的重點瞄準被盜的原本屬於穆斯林的石油資源」。沙烏地阿拉伯幾乎整個石油產業皆由國有的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掌管運營。2005年9月,沙烏地阿拉伯最大油田附近的安全區域遭到襲擊。這次襲擊中恐怖分子掌握了所需的詳細信息,包括各種圖紙及沙烏地阿拉伯和其他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基礎設施的地圖。

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2008年5月16日飛抵沙烏地阿拉伯,與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會面時,提出了提高石油產量的要求。阿布杜拉拒絕了。這是2008年一年內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布杜拉第二次拒絕布希石油增產的要求。沙烏地阿拉伯石油大臣阿里阿爾黛米委婉表示,對於沙烏地阿拉伯來說,短期內兩次拒絕美國的要求實屬無奈,想影響世界油價確實很難,不僅是沙烏地阿拉伯,世界上主要的產油國都面臨石油增產的困難的問題。

產生沙烏地阿拉伯的驚人石油儲量的兩大因素:地質現象與自然力量現在正以一種正常且預計的方式將其帶向終結,而且時間要遠遠短於之前官方人員使我們相信的那樣。很顯然,沙烏地阿拉伯已經到了或者說臨近了輸出量的峰值,而且即將無法大量增加它的石油產量。沙烏地阿拉伯可能還有供幾代人使用的足夠多的石油,但這不是問題的關鍵。危機的到來要遠遠早於沙烏地阿拉伯沙漠里只剩下一滴油的那一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