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他自認只是個農民 卻在全國雜誌發表小說近百篇

蔣勤文發表小小說的部分樣刊

華龍網5月14日6時50分訊(通訊員 周雲)在重慶合川區龍市鎮一個名叫孫家的小鄉場上,「隱居」著一位「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小小說作家,名叫蔣勤文,筆名「宗晴」。他曾在《當代小說》雜誌2015年第5期發表小小說《馬葬》,隨後這篇小小說先後被《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雪花》等多種文學刊物轉載,併入選《2016年度最受中學生喜愛的佳作選》。此外,他還在多家文學雜誌發表了《住院》《醉鴨子》等小小說近百篇。

筆者打聽到,孫家鄉場確實有一個名叫蔣勤文的人,家住孫家郵政所附近,但周圍的人只知道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平時種莊稼、賣花圈、唱川劇,卻不知道他會寫文章,更不曉得他在知名文學刊物上發表過小小說。5月5日,筆者冒雨前往距合川城區約60公里的孫家鄉場,尋訪蔣勤文其人其事。

多年生活積累 發表小小說近百篇

蔣勤文在電腦前寫作

「今天雨落得大,沒出去干農活,就在家寫點東西。」蔣勤文介紹,他是土生土長的龍市鎮九井村人,1967年1月出生,讀國中開始就喜歡寫作,由於他在蔣家屬「宗」字輩,小時候曾用名「蔣宗勤」,後來寫作投稿便給自己取了「宗晴」的筆名。

「我發表第一篇文章是在1983年,這篇文章叫《售繭》,發表在當時的《合川報》上。」蔣勤文告訴筆者,他1982年從原孫家中學國中畢業后就在家務農,由於愛好寫作,他便寫了一篇農民賣蠶繭的文章投給當時的《合川報》,沒想到會發表出來,從而激發了他的「作家夢」。

就在蔣勤文準備繼續「圓夢」之時,喜歡川劇的父親卻託人介紹他到鄰近的四川省岳池縣賽龍鄉川劇團學唱川劇,學了幾年,川劇團解體,他便到廣東打工,十來年沒有動筆。1999年5月,他在廣州白雲區搭乘機車發生交通事故,導致左腳後跟傷殘,不得不返鄉,后在孫家開了一個花圈店,平時種莊稼、賣花圈,鄰里鄉親有人去世,他和朋友就去打一打玩友、唱一唱川劇。為了充實生活,回到老家的他重新燃起丟了十來年的寫作激情,從2011年開始創作小小說,向全國各地的文學刊物投稿,到現在已發表了近百篇。

筆者在蔣勤文家裡看到,在其保存的樣刊中,有《當代小說》《小小說選刊》《微型小說選刊》《天池》《金山》《四川文學》《雪花》等數十種文學刊物;同時還有不少報紙的副刊,包括《羊城晚報》《青島晚報》《重慶日報·農村版》等。蔣勤文說,多年外出打工和身處鄉村的他,有太多的生活積累與豐富的創作素材,目前他只管潛心創作,還沒有加入任何協會。同時,蔣勤文告訴筆者,再經過一段時間的創作與生活積累,他將著手創作反映家鄉孫家乃至合川農村題材的中長篇小說,為宣傳家鄉盡一份力。

始終不忘初心 繼續默默無聞寫作

蔣勤文在寫作,愛人周曉華在一旁陪伴

當筆者問及蔣勤文小小說《馬葬》創作經過時,他說,他的作品素材都來源於農村,都是身邊的人和事,《馬葬》里的主人公是他同村的村民,這位村民花幾千塊錢買了一匹馬來搞運輸,沒想到拴在樹樁上被勒死了,村民對馬有感情,認為馬跟人是朋友。有專收死馬的販子前來購買,卻被村民斷然拒絕,村民傷傷心心哭了一場后,便按照農村喪葬風俗對馬進行了厚葬。為避免馬屍被人盜走,村民將自家的紅苕窖作為愛馬的長眠地,並用水泥與條石封住洞口……蔣勤文以此為素材,創作了小小說《馬葬》。

由於蔣勤文一直用「宗晴」筆名創作發表小小說,除家人外,從不對外張揚,街坊鄰居甚至他的親戚朋友,都不曉得他寫作投稿。「我不是小小說家,我只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寫作只是我的業餘愛好,儘管不能掙大錢,但只要能把鄉親們的喜怒哀樂與所想所盼創作成文學作品,我將不忘初心,繼續默默無聞地寫下去。」蔣勤文介紹,他家收入並不寬裕,但過得很充實,愛人周曉華對他寫作很支持,除了做家務外,還常常在一旁陪著他。

「他這個人很正直,愛憎分明,平時也沒有打牌、酗酒等不良嗜好,除了種莊稼、賣花圈,就呆在家裡寫文章。」周曉華告訴筆者,她是四川省岳池縣賽龍鄉人,21歲嫁給蔣勤文,夫妻倆一起過日子30來年了,從沒吵過架、爭過嘴,蔣勤文是個有情有義的好丈夫,兩個兒子也很爭氣,大兒子已在重慶工作成家,小兒子在龍市中學讀高一,兩個兒子也支持父親寫作,並以父親為榜樣,踏實做事,低調為人。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