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輿情課:從伊拉克戰爭看信息時代的輿情控制

十四年前的伊拉克戰爭,既是一場軍事戰,也是一場宣傳戰、新聞戰。雖然軍事戰在2003年才正式打響,可是其間的新聞輿論戰早在2001年便悄然展開。

2001年9月11日,美國世貿大樓、五角大樓都遭受到了恐怖襲擊,這讓美國長期以來建立的本土安全觀在一夜之間被徹底打碎。就在當天,美國正式向恐怖主義發起宣戰,美國中情局長特內特向布希保證,已經有充足的證據證明,襲擊事件的主角便是本拉登,可就在這個時刻,卻有一個人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戰爭的另一種可能,目標伊拉克。

圖:2001年9月11日,拉姆斯菲爾德提出想法

兵馬未動輿論先行

在布希9.11發表的電視演講中,有一句話引起了注意:「我們不會區別對待那些犯下此種行徑的恐怖分子以及為他們提供庇護的人」。一句后加上的「為他們提供庇護的人」,便為將來小布希打擊一些特定對象提供了依據,而這也包括伊拉克。

(一)政府發聲為伊拉克戰爭定基調

就在美國還在為尋找合理理由攻打伊拉克時,薩達姆卻主動跳出來發表了《告西方國家人民書》,其冷嘲熱諷幸災樂禍的態度刺痛了美國政府的敏感神經,更是加強了美國政府攻打伊拉克的決心。於是美國國防部在五角大樓開設了一間「特別計劃辦公室」,為尋找薩達姆與本拉登的聯繫做起了情報搜集工作。

2002年1月29日,小布希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國情咨文》,其間,小布希提出了一個概念:「邪惡軸心(Axis of Evil)」,即伊朗,朝鮮,伊拉克。然而小布希心中最清楚不過,正確答案只有一個:伊拉克。

這次演講之後,小布希的內閣成員不放過每一次記者提問的機會來拋售一個概念:「薩達姆擁有並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小布希政府充分利用媒體進行著攻打伊拉克前的輿論準備,為自己在輿論場中爭佔上風。

(二)戰前,從醜化薩達姆形象開始

在戰爭開始的前一年,美國政府通過跟媒體的合作和政府內部對外發布的各種聲音,成功讓薩達姆在公眾心中成為了一個獨裁者和殘暴者;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和媒體統一口徑的宣傳,試圖達到美國這一戰,是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的英雄之戰,是反對與恐怖主義有關和在國內進行獨裁殘暴統治的薩達姆政權的英勇之舉。

在2002年10月,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通過攻打伊拉克的決議前,美國國內民眾對小布希總統的支持率一度達到驚人的90%,這在美國曆來都是罕見的。90%的支持率,既來源於9•11事件后美國人民內心極度缺乏的安全感,也離不開布希政府對恐怖主義做出的迅速反應所收穫的民心。

圖:美國民眾對出兵伊拉克的民意調查結果

不按常理出牌巧妙製造平衡

「在未來的戰場上,軍隊必須戰勝兩個敵人,一個是軍事戰場上的敵人,一個是輿論戰場上的敵人」,這是美國新聞管制條例上明文寫下的規定。經歷過海灣戰爭以及阿富汗戰爭后,美軍對戰時的輿論控制已有了充分把握。

從2002年11月中旬開始,作為對伊拉克作戰的準備之一,美國國防部開始舉辦戰地記者培訓,第一批60名戰地記者出現在華盛頓的安德魯空軍基地,他們接受培訓的內容包括基本軍訓、軍事常識、體能訓練、背囊步操、急救、掩護、軍事用語、軍事儀器甚至生化保護程序。五角大樓發言人克拉克女士表示,通過報紙與電視了解美軍士兵打仗的美國人越多,我們得到的社會支持也越多。

(一)讓大量媒體參與報道

開戰前一周,在科威特的美英聯軍新聞中心裡,隨軍長期採訪及非隨軍短期採訪的媒體及記者登記工作開始進行。為了讓媒體充分報道可能發生的「倒薩」戰爭,美國國防部共批准了來自世界各地671名記者分別在不同領域進行所謂「隨軍採訪」。而毫無疑問,在600多名記者中,美英國家的記者佔了大部分,對此美國給出的理由是:「這是我們的戰爭」。而據了解,所有的記者都必須簽署一份文件服從美國政府安排,對於報道的內容更是有明文規定哪些是禁區,哪些可以報道,哪些又不能報道。

(二)允許伊國家媒體發聲

除了讓記者大規模滲入戰爭現場參與報道外,美軍還採取了另一反常策略:允許敵方媒體的存在。

根據傳播學奠基人之一卡爾·霍夫蘭提出的,相較於「一面提示」,「兩面提示」對高文化水平的群體有更良好的說服效果,所以美軍並沒有封鎖伊拉克方面的聲音,而是允許伊拉克國家電視台對戰爭進行報道,而這恰恰是美方給伊拉克國家媒體出的難題。戰爭一開始,美國便佔據上風獲得戰爭主動權,伊拉克則處在被動的境地。此時伊拉克國家媒體是該如實報道承認自己的失敗,還是該為了鼓舞士氣而撒謊否認自己的劣勢?伊拉克新聞部長選擇了後者。當電視上反覆播出薩達姆總統官邸被炸毀佔領畫面時,出現在公眾面前的薩哈夫卻一口咬定「巴格達市內沒有美國人」,這也讓他在戰後被評價為「睜著眼睛說瞎話」的新聞部長。類似的情況只會讓伊拉克蒙上撒謊者的形象,而這正是美國希望看到的結果

伊拉克戰爭中對輿論把控的啟示

秉承著美國新聞管制條例的理念,美方對待戰前長期的輿論準備,開戰時戰場和大後方的配合,以及戰後收尾保持形象的報道都毫不懈怠。從美國政府內部到媒體,彼此配合聯手上演了一出自編自導自演的「雙戰記」。輿論戰場的控制為自己贏得了主動權,獲得國內民眾的高度支持。美方在這場宣傳戰中對輿論的控制可謂竭盡所能,而這對媒介形式更加豐富、信息渠道更加多樣的今天更是一個可借鑒的案例。

各媒介物盡其用。從媒介形態的利用上看,美方將當時存在的媒介的作用發揮到了極致。而在媒介形態更加豐富的今天,除了報紙、廣播、電視,還有依靠互聯網發展起來的網路媒體、自媒體等。互聯網的傳播速度是十幾年前的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彈指一揮間,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便進入全國乃至全球公眾的視野中,驚人的傳播速度直接決定了輿論場的局勢。

表態當適時應務。從內容發布的及時性看,美軍採取的是車輪戰術。每天24小時的不間斷信息供給,讓輿論場中充滿了美軍期望的聲音。在今天,及時的發聲顯得更為重要。官方表態,媒體配合發稿,彼此相互配合讓輿論場處在一個可控的範圍,不至於因為沉默而失去主動權,處在被民間場聲討甚至是追責的被動地位。

輿論場多元平衡。從內容管控的合理性看,美方在邀請戰地記者時充分考慮到了表面上的全面性,即便是對向來不持友好態度的半島電視台都留了4個位置。同樣在對待今天網路中的輿情管控上,一味地刪帖刪評論有時非但不起作用還適得其反。的網民現已達到了7億多的規模,平均每人上傳一張圖片或視頻,再多的專業人員去處理這些內容也是杯水車薪。而且一個單一的輿論場帶來的往往是讓人置疑,網民是不可能單純到去相信這麼一致的聲音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