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高更與梵·高、塞尚並稱後印象主義三傑。

貢布里希在《藝術的故事》中

將他們稱作「現代藝術中三次運動的理想典範」:

塞尚導向立體主義,

梵·高導向表現主義,

高更導向原始主義。

《高更自畫像》1889

孤獨堅硬,永不妥協

1883年,35歲的證券經紀人高更

決然辭去了收入頗豐的工作,

要做一個前途未卜的全職畫家。

此前他已過了十幾年穩定舒適的中產生活。

這樣戲劇性的決定讓親朋好友都倍感震驚,

畢沙羅就對兒子說,

高更太天真了。

高更付出的代價是拋家棄子。

妻子梅特原以為這不過是丈夫一種高雅無害的愛好,

他在1871年就與繪畫結緣,

後來越來越投入,

幾乎將全部的空閑時間都消磨在畫架上,

但如今竟要以此為業,

家的生活開銷如何負擔?

夫妻間爆發了戰爭。

收入銳減后全家幾臨斷炊,

1884年只好投奔梅特在哥本哈根的娘家。

次年高更受不了梅特家族的冷嘲熱諷,

出走巴黎。

冬天裡的陋室沒有爐火取暖,

作品毫無銷路,

高更最後不得不去巴黎火車站畫廣告畫,

以此獲得零星的報酬,

勉強活下去。

高更個性強烈,

在他身上,粗魯與高雅並存,

執著追求藝術的背後也有

他「根深蒂固的自我主義」。

朋友舒芬內克曾向赤貧的他伸出援手,

但高更多次無情嘲諷舒芬內克平庸的才能

和他想要繪畫的意願。

1886年高更與梵·高相識,

1888年渴望知音的梵·高邀請他到阿爾勒共同創作,

當年高更的首次個展就是梵·高的弟弟提奧幫忙組織的。

後來在給提奧的信中,梵·高寫道:

「他喜歡我的畫,但同時又總是喜歡挑剔毛病。

在我們之間,

他是隨時可以爆發的火山,

而我內心也是翻騰的沸水……」

高更的刺激加劇了梵·高癲狂的癥狀,

這段著名友誼的結果是:

梵·高起意向高更舉起剃刀,

未果,當晚割掉了耳朵,

后被送進精神病院。

初訪塔希提:藝術的轉變

1891年6月8日,

結束了63天長途航程的高更來到了塔希提島,

認為嶄新的生活即將開始。

起意奔赴這座南太平洋小島,

是因為他偶然讀到了一篇有關塔希提的報道,

作者將它描述成

一座不知金錢是何物的世外桃源,

風光怡人,物產豐富,

人人無憂無慮。

塔希提之於他,

是最後一線希望。

在生活上高更早已潦倒至極,

畫賣不掉,

多年來飽嘗貧窮、

飢餓的屈辱滋味,

去塔希提有經濟的考量。

在藝術上,

塔希提更符合他遠離文明、

尋找本真的美學嚮往。

高更曾說過:「我是野蠻人,也是小孩。野蠻人比文明人更優秀。我的畫雖然不蓄意使人震驚、讓人張皇失措,但是人人看了之後,都為之張皇失措。這都是我的血液里的野蠻人性格所造成的。」他的外祖母出生在秘魯,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權主義先驅與社會活動家,高更一直以她為驕傲,深信自己血管里流著印加人的血液。這或許能部分解釋他為什麼一直對文明之外的世界那麼著迷。17歲的高更就曾放棄學業,不顧家人阻攔當了一名海員,過了6年週遊世界的海上生活。1887年他和畫家拉瓦爾結伴去巴拿馬,尋找「沒被文明污染」的地方,失意后輾轉大西洋法屬的馬提尼克島,於是熱帶成為他迷戀的一個主題,儘管兩人因水土不服險些命喪他鄉。

塔希提,

是高更寄託這種藝術理想的升級版。

土著的簡單生活讓他滿足,

白天他會和村民去捕魚、砍木、采果子,

夜裡常有土著女人來陪他共眠,

當地風俗十分隨性,

高更後來還有了一個妻子泰瑚拉

14歲的原住民少女。

強烈的陽光,

濃密的森林,

女人們頭戴花環,

蜜色的皮膚,

芒果、木瓜、馬纓丹,

每一種顏色都達到飽和的最高濃度,

而時間的流逝慢得彷彿靜止了。

這一切都在高更的畫布上再現。

高更的塔希提作品大致分為兩類,

一種是描繪當地婦女閑適純樸的生活,

極富異域風情。

高更非常喜歡她們那種粗野卻健康的美,

初次逗留期間,

他共創作了77幅作品,

其中66幅是女人肖像。

另一種則充滿神秘主義的情緒與意象,

這些標示著基督降生、

天使、亞當與夏娃的作品,

主人公形象無一例外都是土著,

不覺違和,天地初開,文明伊始,

這些人物就好像已經存在,

有說不出的神聖莊嚴。

高更常常使用大面積的強烈色彩,

對此他有直覺般的理解:

「色彩雖然比線條變化少,

但是更有說服力。」

他的用色深深影響了後來的畫家。

高更與梵·高一樣認為,

主觀的色彩是創作的重要元素,

但不同於梵·高的厚重筆觸,

高更在技法上多用平塗,

注重和諧,

不強調對比,

更接近壁畫的風格。

高更的藝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步入創作的巔峰時期,

但他在塔希提也快待不下去了。

來之前舉辦畫展賣畫的籌款,

已迅速散盡,

而他自信滿滿寄回法國的畫反響寂寥;

他接受了土著的生活方式,

卻不能接受他們的食物

高更酷愛抽煙,

來自法國的煙絲、苦艾酒同樣所耗不菲,

心臟也因水土不服出現問題。

1893年8月,

彈盡糧絕的高更只得返回法國,

到達馬賽時口袋中只剩下4法郎。

返回巴黎,難覓知音

回到法國的高更為賺取生活費,

把從塔希提帶回的38幅作品舉行了畫展,

但評論界與繪畫界

均不能接受他誇張的色彩與造型,

莫奈、雷諾阿、畢沙羅等人

甚至認為這些畫糟透了,

太粗野,太原始,

而這恰恰是高更所追求的。

他對自己成為巴黎藝術界

孤獨而高傲的「野蠻人」倍感自豪。

高更很快又落入經濟窘境,

這時他的一位叔父病逝,

一筆遺產突然從天而降。

他開始大手大腳地花錢,

他在香榭麗舍大街租了一間畫室,

裝飾成塔希提的原始風格,

此外還養了一隻猴子和一位模特,

後者也是他的情婦,

來自爪哇的混血女子安娜。

他經常穿著奇裝異服,

與肩膀上停著一隻長尾鸚鵡的安娜並肩散步,

以怪異的方式來對抗文明社會。

1894年,高更又厭倦了巴黎,

帶著安娜共赴布列塔尼(法國西北部半島地區)。

安娜性情招搖,

輕視當地人不願和他們來往,

不久,

將畫室中所有值錢的東西一卷而空然後消失了。

遺產花費所剩無幾,

藝術又難得知音,

倍受打擊的高更對歐洲徹底戀無可戀,

塔希提在召喚著他。

重返塔希提:置之死地而後生

1895年,高更啟程重返塔希提。

泰瑚拉已嫁作他人婦,

塔希提也昨是今非,

首府帕皮提裝上了電燈,

留聲機笙歌不絕,

文明的入侵看來無法抵擋。

高更很快又有了一位當地的新妻子。

47歲的高更身體在走下坡路,

濫交讓他患上了梅毒,

受氣候影響腿傷再次發作,

雙腿長滿濕疹,

視力也開始下降。

走前他將一批畫委託法國的朋友售賣,

定期給他寄錢,沒有下文。

讀他這一時期寫給朋友的信件,充溢著―位明知抗爭無用卻別無選擇的鬥士嗚號。1897年高更得知了一個五雷轟頂的消息,他最心愛的女兒阿麗娜死於肺炎,這使他的精神幾近崩潰。高更遭遇了有生以來最嚴重的精神危機,他懷疑一切事物,疲憊、枯竭、心力交瘁,在完成了一生中總結性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后決意赴死。高更服下了砒霜,因劑量太大引起嘔吐,自殺未遂。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畫在近四米長的粗麻布上,是高更創作生涯中畫得最大的一幅畫,他稱這幅作品甚至「可與《福音書》相比」。「我再也畫不出更好的、有同樣價值的畫來了……這裡有多少在種種可怕的環境中所體驗過的悲傷之情,這裡我的眼睛看得多麼真切而且未經校正,它們看見的就是生活本身……」嬰兒、孩童、女人、老婦,採摘果實的青年,神秘的偶像,原始洪荒的背景,這幅畫布滿各種寓意的象徵,震撼地示意了人類的命運生死,如同一首生命哲思的夢幻交響曲,將文學性和繪畫性毫無間隙地交融於一體。

置之死地而後生,高更不再沉淪,為了謀生,他甚至老老實實進入土木事業局,當了一名繪圖員。在朋友幫忙賣出一些畫后,高更第二年便辭了職,重新拿起畫筆,這始終是他全部生趣所在。後期的《白馬》《祭典的準備》《兩位塔希提女子》等畫作,在藝術上達到了成熟,有深邃的寂靜,也有豐盈的優雅。高更曾專門研究過高棉的雕塑、日本的浮世繪、古埃及的壁畫,在造型中借鑒融會,他的多才多藝還體現在木刻、雕塑、版畫與陶藝製作上,用豐富的形式表現塔希提風情。

生性自由的高更,厭惡殖民統治,經常幫土著民說話,不惜與統治者發生衝突。他曾為了一批被趕出家園的百姓,在報紙上發表抨擊當局的文章,犀利尖刻,頗有做記者的父親當年的雄風。1899年,他乾脆自己辦了一份《微笑報》,主要內容就是揭露當局醜聞、批判殖民政策,受到當地民眾擁護。投稿的人少,他有時一人使用9個不同的筆名,填滿整個版面。報紙一直撐到第二年,因負債而停刊。

逃離塔希提:悲愴的鬥士

重返塔希提的6年中,因為殖民開發,鐵路修進了內陸,傳教士的力量日益壯大,島上食物的價格迅速飆升,高更開始對塔希提也感到失望,覺得它已經變得「太文明」。1901年,53歲的高更遷往馬貴斯群島,聽說那裡「破壞」尚不嚴重,生活水平也比較低。他最後到達其中一個小島希瓦瓦島,度過了生命最後的時光。

他的生活放浪故我,看不慣其作風的天主教傳教士們跟他關係惡劣,高更為了激怒他們,故意在自己的小屋周圍放置木雕的裸女雕塑,門楣上釘著「歡樂之家」的大字。他依然是維權鬥士,當地的海關受賄腐敗,高更馬上寫信向當局投訴,結果收到的是一張法院傳票,最後判處他誹謗罪,處以三個月監禁和500法郎罰款。高更不服,正準備賣畫籌款上訴,死亡突然來襲,1903年5月8日心臟病發猝死,時年55歲。第二天傳教士走進他的小屋,燒毀了他們認為不道德的二十幾幅裸體畫。

高更傳奇的一生給了不少作家靈感,他的故事數次被搬上舞台銀幕,其中最有名的是毛姆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獲過諾獎的略薩也以他為主人公寫過長篇《天堂在另外那個街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