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法苑周末 ▏一縷書香貫古今

在我的故鄉正定有一個民俗,每逢農曆六月初六,家家都會改善生活——蒸大包子。其實,同一天還有一個風俗,只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就是每個寺院都要晾曬經書,各家各戶也要晾曬自家的藏書,說是防止書籍被蟲蛀。由此不難看出,古人不僅注重舌尖上的感受,而且同樣注重精神食糧,格外愛惜書籍,所以約定俗成。於是,筆者由古人的愛書想到了古人讀書,想到了古人對讀書的各種見解。

讀書好。這是明代解縉說的,他曾寫過一首《讀書好》的歌謠。然遍觀《讀書好》,筆者發現由於時代的局限,其中也不乏封建糟粕,如功名利祿、光宗耀祖等。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勸人讀書識理。

古人不僅認為讀書好,而且體會到了讀書之樂。明朝《歡喜冤家》的作者西湖漁隱主人曾集唐人詩句作《四季讀書樂》,在此筆者特錄一首「春日讀書樂」同諸君分享:「春風動簾春草芳,柳花綴雪沾琴床。山屏潑翠晴亦雨,燕泥落紙風還香。沉酣六籍心千古,要使文風變齊魯。讀書之樂樂趣生,枝上流鶯三四聲。」

關於讀書的好處,有人說得好:「閱讀對於一個人心智的成熟、思想境界的提高,都有著獨特的效用。一個人養成愛讀書的習慣,一輩子都不會寂寞;一個人沒有讀書的習慣,一輩子都不知所措」。

他說得好極了。一個人養成讀書的習慣,就會受用一輩子。誠如一位外國人說的:「播下一種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想不到啊,讀書習慣最終竟與命運扯上了關係。

說來也是,知識改變命運,讀書不但與命運有關,而且讀書與做人傳家的關係也極為密切。曾國藩曾說:「吾不望代代富貴,但願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世家之招牌,禮儀之旗幟也。」對此,鄭板橋說得更到位,他說:「讀書中舉人、中進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好人。」他的話與曾公的話差不多一個意思:讀書——做人——明理。

由此不難看出,書籍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書籍就是人們成長的精神食糧。黃魯直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非但如此,讀書與養生也不無關係,鄭成功有一句名言:「養心莫若寡慾,至樂無如讀書」。他以「寡慾養心」與「讀書至樂」闡釋讀書的作用。

那麼,古人是怎樣讀書的呢?據筆者了解,古人讀書既講究境界,也注重選擇。先說境界,多年以來,王國維做學問的「三境界」其實也是讀書的三種境界。他講的第一境界是「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這是指閱讀廣泛涉獵階段。第二階段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說收縮閱讀範圍,選中目標,深入探究階段。第三階段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裡說的是閱讀經過千迴百轉、艱苦探索,終於達到了目的,並有一種十分輕鬆,得來全不費功夫的感覺。

說來古人讀書不僅注重境界,而且格外重視方法,並特彆強調不能做書奴、把書讀死或死讀書。李溫陵在《焚書》中有一首《書能誤人》的詩:「年年歲歲笑書奴,生世無端同處女。世上何人不讀書,書奴卻以讀書死。」可見,讀書人一旦成了書的奴隸,的確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書有時豈止誤人,甚至還會誤國。不過,郭沫若先生也說過:「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他在這裡講的是讀書辯證法,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紀曉嵐也說過:「滿腹皆書能害事,腹中竟無一卷書亦能害事」。他講的是辯證地看待讀書,告訴人們書能成事亦能壞事。

不過,在某種程度上,書讀得怎樣與自己的人生閱歷也是分不開的。有位古人曾說過這樣的話:「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至於怎樣讀書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古人對此也有說法,費文憲在《說典》中有一段話說得好:「觀書當如酷吏斷獄,用意深刻,而後能曰知其所無;記書當如勇將決勝,焚舟沉甑,而後能月無忘其所能。」

書與人生,書即人生。《小窗幽記》中說:「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於此也。」是啊,有書讀,有時間讀,何樂而不為。想想自己,早年無書可讀,參加工作后又無暇去讀,現在退休了,有大把的時間可用作讀書、寫作,可謂盡享人間清福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