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天水澄源巷:繁華鬧市中遇見一抹古意

青瓦蒼苔顯古意

木質閣樓

庭院深深

磚雕影壁

垂花門雕

位於甘肅天水市北關的澄源巷是天水極重要的一處古街區,其在天水的文化地位相當於西安的回坊,巷內商鋪鱗次櫛比,行人如織。一步一景,那些牆角的一草一木,那些舊門前的苔痕,無一不在訴說著這條古巷的過往、現狀和未來。

1 古意幽幽的小巷

年少時一直喜歡戴望舒的詩篇《雨巷》,小巷、細雨、撐著油紙傘的孤獨詩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態讓人沉吟至今,那時就知道如此美麗的小巷大多在江南,但記者沒想到今年6月30日在天水卻邂逅了這樣一條古意幽幽的小巷——澄源巷。

多年前,我就在王若冰詩中知道了澄源巷的名字,詩人的筆觸總是那麼細膩多情:

一個驟雨初歇的黃昏,當我孤身一人從空蕩蕩的澄源巷走出來時,巷口之外正是萬家燈火,世紀末騷動、恍惚的夜晚正在幾步之外的巷口向四周漫去。然而祖祖輩輩生活在這條古巷深處的人們,卻仍舊圍坐在先人留下的桃木方桌旁邊,靜靜地享受著古巷賜予他們的平和與寧靜、卻又溫情襲人的日子。

「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年的建城史,是『三皇之首』伏羲氏的誕生地和伏羲文化的發祥地」,無數次來天水,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脈息讓人著迷。這次再來秦州,正值「李杜光芒,詩意天水」為主題的「天水·李杜詩歌節」會期,就去澄源巷尋找這久違的詩意吧。

澄源巷位於市中心廣場西北角,南北走向,南接大同路,那裡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山陝會館,北去原來的北關,接現在的成紀大道。

記者來到澄源巷時,正值午時,「熱風翕而起濤,丹氣赫而為暑」,視線在煌煌白日之下都變得模糊了,但拂過古巷時,卻感到了一絲清涼。

巷口售賣李廣杏、玉皇李的水果攤,製作油切、面豆、油香、酥餅、蜜豆各色餅食的烤餅店,用碩大的砸窩子(石臼)搗制辣椒面的調味店,售賣鋁壺、食盒、竹篩、鐵水瓢的五金店,一下子讓人就進入親切的最接地氣的市井生活。

澄源巷靜靜地卧在車流不息的主街道一側,像搭在歲月年輪上的一截麻繩,有點粗糙,卻直抵人心。

這些五光十色的商鋪之外,便是一座座相對獨立的老民居了,看一些院落的門樓仍然風貌未失,猜想巷道的高牆后必有老院,瓦欞參差者,必是深宅,但叩開門扉、踏過門檻后,卻發現一些本應有素凈之美的院落已經被搭建成大雜院了。

那麼此行記者要探訪的哈銳故居和北門張氏張慶麟故居又會是怎樣的現狀呢?

進澄源巷二三十米,記者就在路邊看到「哈銳故居」的水泥標誌牌,按其所示哈銳故居應包括現在澄源巷13、17、42號三個院落。

2 月榭與風廊何在?

凡是能言說某某故居的,房主多半為牛人,必是經過多方考證,能證實在歷史上為文人墨客、政治家等等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物曾經居住過的地方。

這種名人故居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歷經時光淘洗,依然記錄並留下了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哈銳的生平:

哈銳(1862年—1932年),字蛻庵,回族,甘肅天水人,祖籍福建。他出自中醫世家,19歲入隴南書院,21歲鄉試中舉。31歲光緒壬辰科(1892年)會試,初戰告捷成為進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獲得了科舉場中很高的榮譽。

1895年哈銳考試散館簽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歿返里,守孝三年。當回京供職時正值「戊戌變法」與「庚子之變」。

「戊戌變法」失敗后哈銳的恩師翁同龢作為光緒帝的師傅、智囊,被慈禧開缺回籍,哈銳由此也受到牽連,在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鄉。

後來在宦海生涯中哈銳又有所作為,1906年起先後出任四川璧山、宜賓、樂山等縣知縣。民國初哈銳回到了天水興辦實業、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業,事迹突出,功勛卓著,品德高尚,望重鄉里。人們稱他為「哈翰林公」。

哈翰林公給當時紳耆名流賈宇清的宅第寫過一首詩:

安排月榭與風廊,

無限塵勞此取償。

卻怪投閑閑不得,

一春花事費平章。

集文人與實業家於一身的哈銳對居留之所的營造品位絕對不會低,此行能找見同樣的月榭與風廊嗎?

哈銳故居是典型的天水古民居,我手中的《人文天水》書中對其規模形制這樣勾畫:

前院3道門,頭門坐西向東,影壁北進為二門樓,向西為內門,垂花門雕飾精細,保存完好。

進入院內,南房側廳3間,北面過廳5間,東、西廂房各3間,懸山頂式,梁架結構和檐斗拱具有明代建築特點,雕花脊飾,精美逼真。中院北3間懸山頂式出檐附階二層樓,東、西廂房各3間,後院西房3間為兩層木樓,南、北廂房各3間。東向開一後門,後院建築為晚清風格。

從一條逼仄的小道步入哈銳故居,記者卻如同走進了昔日北京衚衕里的大雜院,但明清民居的垂花門雕、飛檐斗拱、雕花脊飾這些細節還能有所顯現。

3 「一進士四舉人」的世家

從哈銳故居出來繼續往前,在巷中間和一條橫出的岔巷中有一棵濃蔭匝地、已有300年樹齡的古槐,在它庇佑下的幾重院落,一看氣象非凡,這就是北門張氏張慶麟故居了。說起北門張氏,很多老天水人都津津樂道。而這段歷史的發端者無疑屬於張慶麟(1818年-1868年)。他是咸豐年間進士,曾任職縣令,歸故里后,因「品行高潔、樂善好施、濟危扶困」而名著鄉里,秦州人尊稱其門為北門張氏。自他之後,300年間北門張氏又先後出了4名舉人,「一進士四舉人」在天水傳為美談。天水北門張氏的故居原有六院,現存三院。北門張氏張慶麟故居的保護現狀要好於哈銳故居。

巷北42號四合小院建造較早,為一進院,坐北朝南,大門位於東南角,門內有照壁,二道垂花門坐西向東,雕蝕精美,保存完好。巷南21號、23號兩院建造較晚,坐南朝北,南北縱軸線,大門均在院落之西北,有房屋四址四間。東南21號院為主院和偏院格局,主院沿縱軸對稱布局,庭院深處為主廳房,東西廂房遙遙相望,回廓四合,彩石鋪地。進入大門,迎面為一磚雕影壁,左轉過一道垂花門便進入外院,外院僅有3間倒坐房,再過中軸線第二道垂花門,才到達內院,這種布局在天水古民居中不多見,具有北京古民居平面布局的特點。

西南23號院南北縱軸對稱,中部布置一垂花門,迎面為十分精美的「五福捧壽」圖案磚雕影壁,左轉過第一道垂花門倒座廓道,由廓道步入外院,外院有五間倒坐房,東西廂房各三間,走過外院再過縱軸中部第二道垂花門,可到內院。內外院四廓四合,四面均為木質紋理金柱牆面,極具有親和力,使院落成為宜人的三重空間。

在天水像澄源巷這樣在歷朝歷代拓延並保存下來的百年古巷竟有160條之多。歷經城市拓展拆遷,古街巷仍有41條,涵括古民居3000多間,大小木樓57座,它們成了延續天水這座文化名城的骨血。

記者腦海中浮現出幾年前拜訪成都文化古街寬窄巷子的印象,它其實也只是很小的一條古巷,但在天府之國滋潤下,卻成就了一條聞名天下的文化古街。據說為打造它,成都市政府投入達七億之巨,而本應詩意無限的澄源巷卻像布衣荊釵的家庭婦女,一頭扎進鄙俗的生活不能自拔……

澄源巷滄桑中顯得有些落寞,若可細心提升她的顏值,讓她所蘊含的文化特質完美地發散出來,定是一件美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