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維權難 投訴多 老年保健品市場亂象暴露監管困局

陝西咸陽一81歲老人兩年多買保健品花十多萬元,有20種之多,家中一間卧室堆滿各種保健品,有的售價近萬元的保健品還未開封。薛望/攝 視覺供圖

今年的「3·15」,陳力過得異常心酸。她年過六旬的父親陳正林,為保健食品花盡數萬元積蓄,最終含恨投海自盡。

「去年以來,他們騙我買了6萬餘元的保健品,說讓我和老伴可到雲台山、西安旅遊,至今一個地方也沒去……還讓我瞞著家人和他們簽了協議,最後把協議和幾萬元錢取走。我再也不去上當了……你的皇冠會員陳正林。」

拿著父親的遺書和幾張保健食品購買收據,陳力和丈夫向派出所、公安局求助。「保健品公司和他(陳正林)簽了協議,還不讓他告訴家裡人,後來協議和發票等都被收走了,投訴也缺乏有力的證據。」陳力告訴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事發后,保健品公司表示欲與家屬協商解決。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2015年,保健品市場規模逐年擴大,其中,老年人成了保健食品領域最主要的消費人群。長期以來,不少保健品銷售商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特點,以次充好,隨意加價,並通過各種途徑展開洗腦營銷,以致不斷有老年受害者深陷其中,市場亂象備受詬病。

借旅遊之名,行推銷之實

看到陳正林的遺書,陳力和丈夫深感懊悔,他們當初覺得「這些人(保健食品銷售人員)整天去公園轉悠,逮著老人嘮家常,還時常送雞蛋、水果,應該是替我們盡孝,不像是騙錢財」。

和陳正林相比,浙江嘉興的管英東似乎「幸運」一些。幾個月前,這位長期購買保健食品的老人,踏上了某保健品公司組織的千島湖之旅,不料卻在途中突發腦溢血死亡。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后了解到,這家保健品公司所在的商業大樓同時駐紮著不下10家各類保健品公司,天天組織老人絡繹不絕地來「開會」,有「養生大樓」之名。(相關報道見《青年報》2017年01月11日09 版《「養生大樓」眾生相》)

一位位老人的離開,並沒有阻止其他沉迷於「聽課拿禮物」的老人走向保健公司的步伐。從發傳單、打電話,到開養生講座、聽課送禮、買產品送旅遊……在這個「洗腦」式的保健食品營銷生態中,缺乏分辨能力、貪小便宜且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往往成為主要的推銷對象。

在陳力得到的一份保健品公司內部人員的工作表上,老人們的姓名、手機、領取禮品等信息一覽無餘,下方備註:「請會人太少(即推銷者拉來參與保健產品推銷會的老人太少——記者注),確定要提前打電話,保證人越多越好」。日程表上則寫滿了「預熱會」和「一日游」「二日游」等安排。

「我們請老年人之前會調查他們得哪些病比較多,推銷時,放大老年病的可怕性,什麼病常見就說治療什麼。」去年曾在華夏老年網從事保健食品推廣的閆小雨向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介紹了他們兩種主要的推銷「套路」:「一種是按照公司提供的一大串名單,給老人打電話邀請,免費送禮,並讓其填個人信息表。還有一種是發傳單,宣傳去周邊旅遊,其實就是把他們騙到一塊兒推銷東西。」

閆小雨透露,在「做客情」(業內行話,即先與老人拉近情感,再進一步獲取個人信息套取病史,趁機邀其參加推銷會——記者注)階段,推銷人員往往會先通過聊天詢問老人身體狀況、有沒有保健意識、退休單位等情況,符合條件的才會讓他們報名,而「旅遊才是重頭戲」,這樣既便於「獲得老人的信息」,又可以「發展新顧客」。根據他們的經驗,在經過感情鋪墊后,「有退休金、買過保健食品的老人最好下手,尤其是夫妻倆一起去的」。

保健品公司通過營銷「套路」,一步步弱化老年群體對各類保健產品的分辨能力。恰如央視「3·15」晚會曝光的那樣,武漢樂百齡生物科技公司、湖北國創偉業生物技術公司等5家保健食品銷售公司,都「精準」地抓住了老年人的弱點,以最為普遍的「會銷」方式(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消費者的資料,分析整理后建立資料庫,再運用組織會議的形式,對篩選出的目標消費者進行針對性的營銷——記者注)兜售保健食品。威海艾維爾生物科技公司甚至採用大數據統計,發現利用「分批送雞蛋」的辦法,最容易「哄」老年人來參加推銷會。

消費者協會律師團律師高警兵表示,健康講座騙局涉及侵犯老年消費者的知情權、財產權,更有甚者,嚴重侵犯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

「有病亂投醫。對於保健食品的認知太缺乏,是這些事件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青島鄭育龍營養中心院長鄭育龍對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目前市面上的保健食品銷售形式多樣,老人很容易被利用,因此兒女們更應多關心父母的老年生活,打破交流隔閡。

保健食品不具有治療功能

增加骨密度丸、紫福FDP口服液……陳力現在才注意到,身體一向健康的父親花盡退休積蓄,從保健食品推銷員處購買了這些不知名的產品。

「早就跟他們說保健食品不靠譜了,但是我爸還是經常去開會、拿產品,主要是因為我媽有高血壓。」她對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坦言,「大家都想著,反正吃保健食品沒有好處也沒有壞處,後來也就沒多問。」

將保健食品與藥品混同,是不少老年人購買保健食品的主要誤區之一。依照規定,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核批准上市的保健食品,都應當擁有形如「小藍帽」的「國食健字」統一標識,以及與保健食品具有唯一對應關係的批准文號,作為消費者識別備案的正規保健食品的標誌。然而,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仍有不少保健食品生產廠商在品牌和功效上打相關法律法規的「擦邊球」,圍繞「國食健字」標識做文章。部分擁有「小藍帽」的代工生產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搶佔市場,將生產保健食品的產品批文授權給第三方經銷商,使得同一保健食品批准文號甚至有多個品牌產品,這讓線上和線下的保健食品市場魚龍混雜。

2013年,國家食葯監總局曾公布《關於進一步規範保健食品監督管理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有關事項的公告(徵求意見稿)》,其中第四條規定,不得生產、經營和進口貼牌保健食品。2016年7月,國家食葯監總局《保健食品註冊與備案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施行,其中第六十條指出,「同一企業不得使用同一配方註冊或者備案不同名稱的保健食品」,一個批號只能對應一種保健食品,從源頭嚴防「貼牌」現象。

此外,《辦法》提到,保健食品的標籤、說明書主要內容不得涉及明示或者暗示疾病預防、治療功能等誤導消費者的詞語,保健食品名稱不得含有人體組織器官等文字。而一些保健食品公司推銷的冬蟲夏草營養液、增加骨密度丸等,依然在包裝上標註了「抑制腫瘤」「增加骨密度」等功效,模糊了保健食品與藥品的界限。市面上不少保健食品的配方和成分還存在違規使用的情況。

廣州黃埔區的低保戶潘大媽也是保健食品的受害者之一。據央視新聞報道,由於聽信保健食品公司的宣傳,患有高血壓的她購買了明禾火牌靈芝氨基酸口服液等保健食品,服用后毫無效果,卻花光了1.6萬元的積蓄。

由於老年慢性病治療手段多、周期長、見效慢,不少老年人嫌去醫院看病麻煩,卻輕信保健食品宣傳的功效。

服用保健食品治療是否有科學依據?食品安全法規定保健食品必須在包裝上註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以區別於經過檢測證明療效的藥品。

但很多老年人對此並不了解。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陸瑤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憶,自己曾遇到過高血壓患者只吃保健食品不吃藥的情況,結果患者血壓控制不住,十分危險,如果不在正確引導下服用保健食品,危害不小。

同一樣保健食品價格差異很大

令陳力同樣感到疑惑的,還有保健食品的價格。如她父親花費近萬元購買的「少林牌增加骨密度丸」,產品包裝標明「全國統一零售價1990元,不在網上銷售」,而網上卻有商家以十分之一的價格銷售。另據報道,位於廣州的廣東道山食品有限公司長期依託「綠色食品超市」向老人兜售高價蜂膠等保健食品,一套進價不到200元的蜂膠,最高售價可達兩萬元,價格翻了100倍……

保健食品價格的差距,在批發市場體現得十分普遍。

「這瓶維D鈣軟膠囊,批發價給你15元,在市場上要賣68元,老人吃一般4個月能見效。」位於北京市丰台區的陽光保健食品商城的批發市場,聚集了十幾家醫療器械、保健食品批發店,店裡放滿了各類大小品牌的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和滋補品,不少膠囊類產品單瓶批發價在20元上下。這裡的一些店主自稱是某保健食品生產廠商的經銷代理,藥店也從這裡進貨。

閆小雨稱,他們公司推銷的保健食品一般是沒聽過的牌子,往往抬價十多倍。經查詢,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多數涉事保健食品生產廠商並無非法經營記錄,但曾出現因虛假宣傳受到處罰的情況。

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購買者往往選擇當地有口碑的藥店購買保健食品,「小藥店來源不清,品牌藥店質量應有保障」。即便如此,同一種保健食品,在市場、藥店、醫院售價也各不相同。

產生這種價格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從生產、流通到銷售,哪些因素影響著最後的定價?保健食品行業前從業人員程羽航說:「保健食品過半的溢價並非全為廠家獲得。中間商、渠道、終端等都從中獲利豐厚。」前腫瘤科醫師、現就職於一家互聯網醫療公司的醫學顧問李天樂也透露,「相對其他行業,保健產品流通環節占最後定價的比例往往有一半以上,各方面的渠道成本和藥店採購價也不一樣。」

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曾在北京積水潭醫院藥劑科擔任主任藥師的中藥專家翟勝利對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坦言,保健食品生產門檻低於藥品,其流通領域產生的利潤是市場調節的必然結果,但其中的確不乏「暴利加價」。從事醫療產品銷售的吳瓊進一步解釋道,「保健品行業的賣方市場競爭激烈,廠家需要在推廣上下成本」,各種稅費和利潤點等價格構成因素靈活多變,難以得到統一調控。

12358價格監管平台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國家保健食品的定價放開,由市場調節,「誰賣誰定價,沒有最高價也沒有最低價。商家有定價權,消費者有選擇權。」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發布提示,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時除要認準標誌和批准文號外,還要仔細察看包裝上廠名、廠址、聯繫電話、生產日期、有效期限等,並妥善保管購物發票和相關憑證。

專家建議監管部門加大保健食品行業抽檢與處罰力度

陳正林離世近兩周后,在當地派出所的調解下,陳力和丈夫最終與向尚健康實業有限公司協商解決了賠償事宜。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山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獲悉,當地工商局、公安局等職能部門和監管部門已介入並展開調查,但尚無證據顯示此次事件屬於保健食品質量安全問題。

而浙江嘉興老人管英東離世后,其家屬僅收到保健品公司的1萬元醫療費。經保險公司鑒定,因老人死於腦溢血,不屬意外傷害險種範疇,無法得到保險公司的理賠。

在近年來發生的老年人因保健品營銷受害事件中,取證成為消費者維權的障礙。一邊是維權難,另一邊,近兩年來消費者對保健食品的投訴仍在成倍地增長。

消費者協會年初發布的統計顯示,2016年僅消協所受理有關「保健食品」和「保健用品」的投訴共8749起,較2015年增長188%,其中投訴保健食品「質量」和「虛假宣傳」的最多,針對「質量」和「價格」的投訴較2015年增長最明顯。

2015年10月正式實行的新食品安全法對保健食品的註冊、備案、經營以及監管作了更為嚴格的規定。據國家食葯監總局今年年初發布的抽檢數據,從2014年至2016年,包括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在內的9類食品抽檢合格率逐年升高,其中2016年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達98.1%。然而社會上依然不斷有不法商販通過灰色渠道生產、銷售保健食品,擾亂市場。

如何才能進一步治理保健食品市場,走出監管困局?相關部門與專家從普及知識、企業自律、部門監管、完善診療環境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保健食品不能亂吃,每個人身體條件不同,即使是同一種癥狀,具體治療也因人而異,有病須去正規醫院接受診療。」中藥專家翟勝利介紹,在養生理論中有「葯食同源」的說法,許多國家也將保健食品定位為膳食補充劑,這容易讓消費者對保健食品和具有保健功能的中藥品產生混淆,一些生物科技公司藉此虛假宣傳,誤導公眾消費,敗壞保健食品行業形象。因此,「在老年人活動場所普及保健食品和科學養生的知識,很有必要」。

從規範保健食品行業的角度看,翟勝利表示,「處方來源、產品構成和製造工藝是決定產品優劣的關鍵」,應從源頭嚴控產品生產,在配方、加工等環節嚴格把關。

營養師鄭育龍強調加強行業自律的重要性,國家營養保健食品協會等行業管理機構應當展開內部監督。鄭育龍還建議:「食葯監局、工商部門等應該從標籤、宣傳、銷售等環節進行抽檢,對違規經營者予以曝光,建立『黑名單』,加大懲罰力度,讓不良商家不敢造假。」

「『會銷』『買產品送旅遊』等銷售中出現的虛假誇大宣傳、未在許可地址銷售等違法行為是食葯監管部門打擊的重點。」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妝品註冊和監管處工作人員對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坦言,在監管工作中也會遇到「會銷」場所隱蔽、場所轉移快,「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情況,食葯監各級部門堅持通過媒體、社區課堂等多種形式宣傳保健食品定義和消費警示,這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原所長、中消協專家委員會專家任興洲看來,集中查處打擊固然必要,但消費者保護工作的重點應更著眼於長效機制的建設,如加強立法、完善監管部門的誠信檔案機制等,通過多方合作、社會聯防協同共治。

日前,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國家食葯監總局了解到,針對食品產品、生產經營、宣傳信息等欺詐行為制定的《食品安全欺詐行為查處辦法》,已向社會徵求完意見,即將發布。依照這一規定,今後,以網路、電話、電視、廣播、講座、會議等方式進行虛假宣傳的行為將被視為食品宣傳欺詐,生產經營企業和相關責任人都將依規受到嚴懲。

此外,也有不少專家提出,老年人對養生的訴求和頻遭保健食品市場亂象侵害這一對矛盾,側面反映出基層醫療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的現狀。隨著醫改的推進,網上挂號、在線預約等新科技便利了年輕人,但老年人「看病難」問題依舊存在。翟勝利期待,醫院可以針對老年人群體簡化門診流程,或在社區推廣「家庭醫生」,以此強化民眾通過正規渠道問診的意識,解決老年人看病難的問題。

(應採訪對象要求,閆小雨、吳瓊、程羽航為化名)(記者 傅曉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