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無所不用其極」是壞意思嗎?

「無所不用其極」是壞意思嗎?

馮 立

讀書乃修身立德之本。中華傳統文化流轉之基,在於經典文獻之傳承,中華經典文獻則源於「四書五經」。《大學》篇位列「四書」之首,宋代思想家程頤指出《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是最為重要的儒家經典。研習經典源於經典文獻文本之本意內涵,但是經典中的文字穿越千年,往往會隨時代語境而發生了語音、涵義層面的轉變,讀者不假思索往往會會錯了意。

譬如「無所不用其極」,如今的人一聽便知,這是貶義詞。殊不知其本意實乃褒義,此語出《大學》第二章: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大學》篇產生於西漢初年《禮記》中的一篇。東漢大儒鄭玄認為,「極」是竭盡的意思。如同新陳代謝一般,君子每天竭盡心力去修習德行,不曾有餘才能達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水準,有機會成為「新民」。唐代思想家孔穎達進一步認為,只有竭盡心力去實踐才能讓自身完善,這是自我變革之道。

在最古老的字典、東漢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中,對「極」字的定義是:「極,棟也。從木亟聲。渠力切。」由此可見「極」字最初是一個名詞,指高高的房子。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進一步解釋「極」字的引申之意:「凡至高至遠皆謂之極。」可知到了清代「極」字具有了程度副詞的含義,但是其內容仍然只能指褒義的層面,只能趨近於好的那個極點,即至高至遠的狀態才能稱之為「極」。

可到了民國年間,新文化運動隨之而來的白話文運動,對於漢字字音字義的使用發生重大的變革,最早使用「無所不用其極」將「極」引申出負面含義,是活躍於辛亥革命前後的愛國記者黃遠庸的文章《一年以來政局之真相》,其中寫道:「因是國民之趨附勢利,喪絕廉恥,卑劣放縱,乃無所不用其極。」又見於1926年著名文學家朱自清的作品《執政府大屠殺記》:「其泄忿之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黃遠庸與朱自清在民國文化界的影響非同小可,經過白話文運動,緣於專門表示正向度或負向度的程度副詞過於繁瑣,程度副詞「極」就不是褒義了。而原本指向性很強的一句話,也失掉了其邏輯背後完整的經典框架。

《大學》中「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是對湯盤之銘文、《尚書·康誥》篇以及《詩經》中的三句話所彰顯的「新」作出的歸納總結,所以要想知道「極」的意思,還可以探尋原文中關於「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的三個例證,而例證中同樣隱含著文字另一個巨大變革時期的信息。

《尚書·康誥》中指出要人民做「改過自新」的民眾。《詩經·大雅·文王》中的典故則說周文王昭示天下周國雖然是舊的邦國,但是它的國家使命在於革新,而周文王會竭盡心力去實踐這一過程。以上這兩個條件都很容易理解,但是《湯之盤銘》中的語言放在今天卻又不容易理解了。所謂《湯之盤銘》是商代的創始人湯在一個青銅盤上所刻的銘文。青銅時代的,往往在一些祭祀禮器上銘刻長文紀念一些特殊的歷史事件或偉人功績。湯之盤雖然沒有流傳於世,但是可以想見《湯之盤銘》為商湯告誡後人之語。

如今的大學畢業生們流傳著一句臨別贈言:「苟富貴,無相忘」。其中的「苟」字為「如果」之意義,表示假設。但以這種解釋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去理解就有問題,一句話可以沒有主語,但不能沒有動詞,這裡需要一個動詞,說明「苟」字的涵義已經發生了轉變。活躍於19世紀初的清代文字學家許瀚在其著作《攀古小廬古器物釋文初草·虎敦》中指出誕生於西周中後期的《師虎簋》銘文:「茍夙夜勿廢朕命」的「茍」應讀為苟字。因為金文中只有「茍」沒有「苟」,「苟」為後出現的字,而後「茍」被統一寫成「苟」。茍字與敬字音近形異,茍字是敬字的本字,所以苟就多了一個敬字的意思。

民國以來,學習經典不再拘泥於古典文獻的歷代傳習。百年前王國維曾經提出「二重證據法」,取地下考古實物與紙上傳世文獻互證,以考證古人所述之真偽。與王國維先生同列「甲骨四堂」的文字學家郭沫若指出,青銅器金文中的茍字多見於師虎簋的銘文中,其含義就是敬字。當代出土文獻學家廖名春也發現在馬王堆帛書、武威漢簡、熹平石經等漢代出土文獻上的茍字都是表達著「敬」的含義。

戰國時期各地文字有多個系統,到了秦朝以秦國大篆為主體統一文字、漢代隸書統一字形之後,有些字的異體字與其它字統一字形,產生了一些多義的字出現。像「茍」字與「苟」字的字形合併,於是就出現了我們今天所讀的「苟日新」了,但是其本意就是「敬日新」。《禮記》引用孔子說:「事君慎始而敬終。」可見「敬」的本意在於勤謹而不懈怠地去做事。那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確切的讀法應該是「敬: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說每天做事都要勤謹不懈,第一天洗垢納新,第二天洗垢納新,每天都洗垢納新,而只有君子盡心竭力才能達到這種境界。

秦漢文字變革后,字形統一使得一些字在讀音上保持了原有字音,因而產生了一些多音字,同音異體字與近體異音字混用很常見,就造成了異字訓讀的現象。在古漢語中通假現象普遍,許多字詞形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內在含義發生了變化。而當古代文字再變成簡體字,造成前後的差別很大,所以讀者不太容易理解。如《周易》中第四卦——《蒙》卦的六三爻辭:「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指的是不宜娶這女子,她眼中所見只有帥氣陽剛的男人,不顧自己的體統,娶她無利可圖。在現代漢語中「金夫」類似於「大款」,但是在上古人的眼中,金夫乃是剛夫,只是稱讚此類男子朝氣蓬勃,而非「土豪金」。又如成語「暴虎馮河」,在現代漢語中「馮」字音逢,多用於姓氏。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馮」字的本義是快走的馬,馮河,即徒步快走過河,「馮」字的繁體字「馮」又有它的異體字「慿」與「憑」字的繁體相通,故而此處成語「暴虎馮河」中的「馮」字,讀音為憑。

我們經常強調讀書一定要讀經典,但是在讀經典時如果對字詞的變轉過程不求甚解,不如不讀。讀經典一定要讀懂經典之義,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代聖賢的思想,從而達到修身立德之功效。

藝術報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