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安徽丫山:當奇特石林遇上牡丹花海

典型的岩溶景觀,獨特的岩溶石芽、石林地貌,豐富的湖、瀑、泉,加上春季時漫山遍野的牡丹花,石林與花海構成了丫山獨特的風景特色。近日,國土資源部組織專家組對丫山地質公園建設進行了實地驗收,依據部相關規定及專家組驗收意見,批複同意命名安徽丫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大觀在丫山

丫山稱得上是「地質大觀」,因主峰呈「丫」字型而得名,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景觀,被世界地質專家考察組稱為「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百科全書」。丫山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安徽省南陵縣何灣鎮,前身是西山風景區,地處沿江平原的丘陵地帶,總體地勢為中西部高,南北側稍低,海拔最高處為 402 米。

公園由三個景區組成,分別為花海石林景區、天坑園區、南山園區。公園內喀斯特地貌發育典型,形成了秀麗險峻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主要分佈有石林、石芽、漏斗、喀斯特窪地、溶洞、喀斯特湖、地下暗河等地貌類型,具有典型、獨特、完整的喀斯特發育系統。早在 1987 年即被評為第一批安徽省級風景名勝,一向位居「蕪湖十景」之首。 丫山具有這樣獨特的地質地貌條件,在風景區開發伊始就將申報地質公園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來完成。2007 年丫山風景區通過了安徽省級地質公園的驗收,並成為蕪湖市科普教育基地。

2008 年,丫山地質公園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進地質公園的發展:制定了《丫山地質公園地質遺迹保護制度》,成立了地質遺迹保護小組,全面負責地質公園內地質地貌的保護,並初步建立了地質遺迹保護資料庫。總面積達 210m2 的省級地質博物館對外開放,內有標本 40 余件,各類展示標牌、圖鑑一應俱全。遊客可以在這裡觀賞到各種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徵,了解有關喀斯特地貌的知識。
今年 8 月 20 日至 21 日,由地質大學和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地環處組成的國土資源部專家驗收組對安徽丫山國家地質公園展開驗收。專家組通過聽取報告、查閱資料、實地檢查並質詢后認為:安徽丫山國家地質公園自2011年12月取得創建資格以來,嚴格按照《國家地質公園驗收標準》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高標準編製併發布了地質公園規劃;實施了多項地質遺迹保護工程;開展了一系列地質公園科普、科研及宣傳活動,充分實現了「地質公園地質遺迹保護、科研及科普功能、開展旅遊活動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地質公園擔負的三項主要任務。經專家組會議討論,同意通過驗收。 專家組對丫山國家地質公園建設給予了肯定,公園真正做到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將旅遊與地質公園建設相結合,也為當地旅遊經濟發展、農民的脫貧致富,為促進地區資源、環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專家組希望丫山不斷挖掘地質和文化內涵,積極做好地質公園的科普和旅遊產品的開發,切實將丫山國家地質公園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32 處地質遺迹景點

丫山國家地質公園地質遺迹分為5 大類、7 亞類,各類地質遺迹點共32 處。

其中,地質剖面大類有:三疊系南陵湖段地層剖面。地質構造大類有:丫山斷裂、塘埂斷裂等。古生物大類有:三疊系南陵湖段菊石化石,海王宮哺乳類動物化石。地貌景觀大類有岩石地貌,有:石芽類(雙燕接吻石、白馬石、八戒石、神龜石、蟾蜍觀天石、崩塌奇岩、東方睡美人),石林類(尖山文筆石林、駱駝峰石林、西山石林、蓮花台石林),岩溶窪地類(下宕村岩溶窪地、神仙洞岩溶窪地、大園村岩溶窪地、小園村岩溶窪地),岩溶湖類(南陵湖),溶洞類(神仙洞、海王宮、海龍洞、風洞),天坑(一號天坑、二號天坑),地下暗河(龍井、雙龍井)。水體景觀大類:泉水景觀類(龍潭泉、珍珠泉),瀑布景觀(三疊瀑、九華初瀑)。

與其他著名的岩溶景觀名勝區相比,丫山是安徽省及江南乃至典型的岩溶地貌景觀系統;典型的層狀洞穴體系;典型的新構造運動遺迹;典型的標準地層剖面。公園範圍內集中發育的石芽、石林、岩溶窪地、漏斗、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湖等岩溶地貌系統為安徽省及江南罕見。地下河與上部多層溶洞相通形成立體網路系統為區域少見。 公園內集洞、湖、崖、林、瀑、泉、暗河於一身,融險、奇、秀於一體,奇特的景觀為安徽省內乃至國內罕見,多層洞穴的發展演變清晰,地層、地質構造、古生物遺迹豐富,有珍稀的野外動植物資源,科學價值極高,是地學研究、生態學研究及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礎。

值得一看的是園內的珠簾瀑布,瀑高約 40 米,寬 12 米,水源來自九龍洞。無規則、高低不平、寬窄不一的巨壁,據有關專家考證,是由數千年因水流形成的蓋華。1987 年,時任安徽省建設廳王治平處長及羅來平高級工程師來考察,在此景前讚不絕口,並稱這樣大面積的蓋華瀑布是江南少見,憑這一處景點就能評定為省級風景區。 珠簾瀑布會隨著雨季變化而變化,雨季時,寬約 5 米瀑布飄流而下,聲音震耳;天晴時,瀑布形成串串水珠落入池中,恰似從半空中垂掛而下的珠簾。故稱「珠簾瀑布」。雨過天晴,時常可見彩虹和瀑布交相輝映的景象出現,因此,又稱「七彩珠簾」。李白、湯顯祖、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歷史名人曾到此賞瀑。

在二疊紀晚期,丫山是一片淺海,海洋生物的遺骸堆積在海底,形成了以石灰岩為主的岩層結構。伴隨著造山運動中地面的上升,石灰岩層被升出地表。隨著地殼運動,海底沉積岩上升為陸地,並形成全長 24 公里的丫山褶皺。海浪石因其形狀和歷史而得名。

「華東最美的後花園」

「賞花不必去洛陽,國色天香看丫山。」這是丫山風景區的另一個特色。

丫山向有「牡丹之鄉」的美稱。牡丹不僅具有觀賞價值,而且它的根可入葯。丫山種植牡丹的歷史可追溯至南宋年間,加工的丹皮以出口為主,遠銷東南亞等國,蜚聲海外,獲得過南洋貿易洽談會金獎。丫山現有「國家鳳丹原產地」地理保護標誌之榮譽,牡丹品種繁多,有紅、黃、紫、白、粉、藍、黑、綠諸多花色,各色之間還有過渡色。

這些牡丹有的花朵碩大,花瓣層迭高聳多達百葉;有的花齡長久,丫山牡丹王壽逾百年;還有的花色富於變化,甚是奇妙。每年四五月,各色牡丹和石林組成了壯觀的花海石林奇景。在自然景觀外,景區數年來精心打造的牡丹節慶活動更是精彩紛呈。牡丹節期間,萬畝牡丹競相綻放,令人陶醉。 據當地老百姓傳說,隋朝皇帝聽說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富麗堂皇,又寓意吉祥富貴、繁榮昌盛,象徵華夏民族興旺發達,美好幸福,遂命人將丫山的牡丹移植到洛陽,唐朝又將牡丹引入京城長安,這才有了劉禹錫的「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千古詩篇。今天的丫山民間也流傳著「牡丹品牌在洛陽,基地在菏澤,原產地在丫山」一說。

丫山現在是皖南旅行的新亮點,遊客稱它是「華東最美的後花園」。

其實,關於丫山地名的來歷,還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唐代時地藏王到南方巡視,路過此地時,看見這裡水秀山美,便有心選擇這裡作為建寺寶地。卻不曾想,他從雲層落下時下腳過猛,將山峰踩為兩半,狀若「丫」字,丫山便由此而名。原本峻峭的山峰被踩踏成兩半,地藏王好不後悔,只好另行選擇不太遠的九華山作為建寺之地。但他仍對丫山念念不忘,聰明的弟子洞悉了他的心思,便選了丫山斜對面的南山建立了一座寺廟,與九華山遙相對望,甚至清晨駐足靜聽,九華鐘聲也隱約入耳。傳說九華山的「僧會司」(和尚的法庭)曾設於南山,可見地藏王對南山寺的看重。

南山寺是丫山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南山寺又稱「反省寺」,始建於南梁武帝年間,名靈山寺。唐貞觀初年,新羅僧人金喬覺(地藏王)至丫山,將其擴建,時有佛殿、香堂、僧舍、寮房數十間,香火興旺,聞名於外。元代,寺院毀於戰火。明洪武五年重建,取新名南山寺,寺內設僧會司(佛教管理機構),即佛教法庭,置僧官管理寺院僧眾及佛事活動。至清中期,南山寺逐漸衰落,到民國時期,僅剩僧徒數人。對於南山寺現存的遺址,景區將規劃重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丫山景觀也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公元 742 年,李白奉詔入京,臨別時在丫山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南陵別兒童入京》。此外,韋應物、王安石、湯顯祖、梅鼎祚等歷史名人也曾在此留下蹤跡和墨寶。

本刊記者 滕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