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地圖的朋友們,會有一個發現,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緊緊相連,通稱京津。京津雖然相連,但兩市接壤地帶其實並不長,分別在東北和西南一小部分各有接壤,而中間一大塊地區卻不屬於北京和天津,而是隸屬於河北省廊坊市。
這是最著名的飛地,在這塊大飛地上,共設有三個縣,從北往南分別是三河市、大廠回族自治縣、香河縣。這塊飛地面積總數為1277平方公里,正好是天津直轄市總面積的十分之一。
飛地,是指甲地內有一塊屬於乙地管轄的地區。在國際上,國家間的飛地也不少,比如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兩國邊境,就有好幾塊讓人眼花繚亂的飛地。高加索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也各有一塊飛地在對方境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納格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納希切萬是亞塞拜然飛地)。前段時間,兩國還因這塊飛地大打出手。以上是指陸地飛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沿海飛地,此種情況也不少。著名有的非洲安哥拉在最北部剛果金出海口有個卡奔達省,還有俄羅斯在波羅的海有一塊在二戰時霸佔的原德國領土柯尼斯堡,現為俄羅斯加里寧州。而世界上最大的飛地,應該是美國的阿拉斯加州,面積達171萬平方公里。
在境內,飛地並不少,這都是歷史原因和行政原因造成的,但面積都不大,很多是村鎮級飛地。像河北廊坊這三個縣多達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飛地,是不多見的。而在甲省土地上設有屬於乙省的工業或技術單位,則不能算做飛地,比如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實際上並不在甘肅省酒泉市,而是在內蒙古阿拉善盟的額濟納旗與甘肅接壤地帶。因為內蒙牧民為發射中心的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為彌補他們的損失,在各方爭取下,額濟納旗境內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屬額旗管,但中心所產生的經濟收入則歸於額旗。
河北的這塊三縣大飛地,正處在政治中心北京和直轄市天津之間,是名副其實的京師門戶。三河市的最西邊距離天安門不過30公里,甚至可以把三河市算成北京市的市郊。那麼,為什麼不把三縣划給北京直轄市,或者天津,而是划給了與三縣並不搭界的河北省呢。
其實,這都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明清兩朝,三河、大廠、香河三縣都直屬順天府(北京),順天府的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北京直轄市,不屬於河北(直隸)。民國初,順天府雖改名京兆地區,但三縣依然屬於順天(北京)。直到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廢除直隸建置,改稱河北省,三縣划入河北省。1928年雖然設立天津特別市,但兩年後,天津就成為河北省會。河北省會到處跑,三縣卻一直留在河北,沒有飛地一說。
民國後期是重南京輕北平,直到新建立,國都定在北京,北京迎來了新生。
如果說元朝時的大都城缺糧,需要從江南海路運糧,那麼新初的北京缺少什麼呢?答案是水(實際上元大都也缺水)。
因為蔣政權重心在南京,基本不管北平生計,北平的城建很一般。建國初,不說北平城破破爛爛,也基本可以說亂七八糟。老舍先生寫過一篇《龍鬚溝》,龍鬚溝就是一條無人管理的臭水溝子,這也是北平城水源缺乏一個縮影。
人民政權愛人民,政府為了北京城舊貌換新顏,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北京城附近沒有水源嗎?還真不是,北京城周邊並非沒有河流,比如有一條著名的城市河流——永定河。實際上,北京城處在兩條大河的中間地域,城西是永定河,城東是潮白河。永定河呈西北--東南走向,潮白河呈東北--西南走向,兩河距離越來越窄,當時北京城主體就在兩河之間的倒喇叭狀區域。
人活著最需要什麼呢?有人說是糧食,有人說是水,其實更重要的水。如果沒有水,糧食也是種不出來的,水對人類最重要。所以,人類建設城市,都會首選有水源的地方。北京城地址在歷史上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水源的變化而不停變化。從最早的春秋戰國,當時稱薊,建城在永定河一帶。永定河是大河,經常遇到極端天氣,漲潮是常有的事,所以北京城址也不斷遷移,但基本位置卻沒有太大變化。一直到金朝定都燕京,其位置大致依舊。元朝初年,因連年戰亂,北京城破敗不堪,加上水源問題,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金中都舊址的東北重建一城,就是著名的元大都。元朝遷金舊城,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水源。金朝時的中都就面臨缺水問題,因城市居民越來越多,沒有水是不行的。元朝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就主持修建過大都漕渠,引京城各條河流入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水源壓力,但缺水的壓力依然非常大。
明清兩代,北京城雖不至於沒水可用,但壓力繼續存在。新成立后,政府著力解決北京市的水源壓力。1958年9月,政府決定建設面積巨大的密雲水庫,以此來解決數百萬北京市民的用水問題。但密雲水庫工程量浩大,非窮數年之力不能完成。為解決臨時之急,在1956年建設了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永定河引水渠長26公里,攔永定河水流入通惠河,主要解決西郊一些大型工廠及居民區的用水。另外就是1960年開工的京密引水渠大工程,也稱京引。
密雲水庫距離城區太遠,這就需要一條大型引水渠將密雲水引向城區,京引應運而生。京引的大致路線是從密雲水庫南下,然後向西折行,經過懷柔水庫周轉一下,再繼續向西,路過昌平再向南,經過頤和園昆明湖,匯入永定河引水渠。
密雲水庫主要向北京城區供水,可問題在於當時的密雲並不屬於北京管轄,為了建設密雲水庫及解決有關北京城用水問題,就必須在行政區劃上有所調整。
1958年的北京市面積非常小,現在北京市的周邊區都不在當時轄區內。為了擴大北京市面積,1958年3月,政府對河北省行政區劃進行大面積調整,把通縣、大興、良鄉、房山和順義等五縣改歸北京市管轄。不過五縣還不足以讓北京市發展更為便利,當年10月,又把原屬河北的平谷、延慶、懷柔和密雲改歸北京市管轄。如果沒有這九個邊界縣,北京城只有海淀、宣武、崇文等這些市中區了。
河北為了北京市的發展做出巨大犧牲,不過當時河北還管轄著後來的直轄市天津,天津還做過河北省省會。如果天津一直屬於河北,那還沒有什麼問題,但在1967年,天津不再做為河北省會,而成為直轄市。天津做為北京出海門戶,也需要發展,天津同樣面臨缺水問題。
就在密雲水庫修建的同時,政府在河北省廊坊地區下轄的薊縣修建了規模同樣龐大的於橋水庫。而薊縣於橋水庫距離天津非常近,於橋水庫可以有力地解決天津缺水問題。天津要發展,就需要管轄於橋水庫,所以在1973年,薊縣,以及寧河、武清、寶坻。靜海五縣從河北省劃出,改歸天津市管轄。
本來,北京和天津的轄區很小,京津之間很大一片區域都屬於河北。而為了兩市發展,將中間河北的14個縣劃歸京津,但是,還剩下三個縣,即三河、大廠、香河三縣,也稱為北三縣。北三縣即沒有劃歸北京市,也沒有劃歸天津市,而是比較「尷尬」地留在了河北省,隸屬於廊坊。北三縣雖然在行政上屬於和三縣完全沒有接壤的河北本省,但因北三縣處在發達的京津地區之間,也在相當程度上享受了京津地區發展的紅利。其中三河市發展較快,規模較大,是河北省內幾個全國百強縣(縣級市)之一。
一直以來,就有一個說法,認為北三縣應該划入北京,搭上北京發展的快車。
在地理上,北三縣距離北京實在太近了,反而距離其所屬的河北省廊坊市有些遠,甚至連地面都不搭界。最近,已有消息,屬於河北的北三縣在用地、人口指標和建築規劃上,由北京市與河北省共同管理,但三縣在行政上依然屬於河北省獨管。
城市發展是個涉及方方面面的大課題,應該慎之又慎。
《憑欄觀史》特約撰稿人:獨行客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