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揭秘)核陰雲籠罩下的朝鮮戰爭

↓↓↓

閱讀原文

1945年8月6日、9日,美軍大型轟炸機分別在日本廣島、長崎扔下兩顆剛剛研製出來的原子彈,數十萬日本人死傷。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核打擊。而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也曾企圖故伎重演,多次密謀使用核武器。

那麼,美國第一次密謀使用原子彈的消息是如何泄露的?美國的西方盟友們對此持怎樣的態度?麥克阿瑟為何極力要求使用原子彈?靠著和平口號上台的艾森豪威爾,為何上台後對是否使用核彈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變?美國最接近使用核彈的一次,發生在何時?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核戰爭,志願軍做了哪些準備?本期檔案揭秘李涵為您講述:核陰雲籠罩下的朝鮮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在朝鮮人民軍一路向南高歌猛進之時,美國組織了由16個國家組成的所謂「聯合國軍」,由麥克阿瑟指揮,突然由仁川登陸,從腰部截斷了朝鮮人民軍,並很快向北越過三八線,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

為了保家衛國,將戰火阻絕於國境線之外,10月19日,30萬人民志願軍戰士奔赴朝鮮戰場。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志願軍擊碎了麥克阿瑟「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的叫囂,「聯合國軍」傷亡達3.4萬餘人,被迫從鴨綠江邊撤至三八線附近。

人民志願軍的大規模出兵參戰和美軍的慘敗,引起了美國的震驚和恐慌。情急之下,杜魯門政府密謀拋出最後一張「王牌」——原子彈。

當時,可用於實戰的原子彈只有美國人掌握,這也成為美國的一個重要威懾武器。早在1950年7月中旬,美國國務院政策設計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就提出,如果或蘇聯軍隊在朝鮮參戰,美國應該使用原子彈,並認為這可以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

1950年11月20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建議應著手研究對朝鮮、東北以及內陸實施核打擊的目標問題,他們認為倘若全力以赴地進行干預,那麼為了「聯合國軍」守住他們的陣地或重新向鴨綠江推進,使用原子彈是必要的。與此同時,美國有關部門就可以使用的原子彈的數量、目標地區以及使用時間和運輸方式等問題展開了研究。當然,這些都是非常秘密地進行的。

當五角大樓在秘密討論使用原子彈的時候,杜魯門卻在無意間泄露了「天機」。1950年11月30日,杜魯門參加記者招待會,進行了如下問答:

記者問:總統先生,您對朝鮮的事態打算如何應付?

杜魯門說到:同以往一樣,我們將採取任何必要的步驟,以應付軍事局勢。

記者又問:那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回答: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

記者繼續追問:總統先生,您說的「包括我們擁有的任何武器」是否意味著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答覆說: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可是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彈,它是一種可怕的武器,不應用來對付無辜的人……可是原子彈一經使用,這種情況就無法避免了。

杜魯門的話令記者們大吃一驚,總統在記者招待會上的談話,以「美國考慮使用原子彈」為題,飛快地傳遍了世界各個角落,引起了其盟國的驚恐不安。

杜魯門

1950年11月30日當天下午,荷蘭代表憂慮地詢問法國駐聯合國大使是否有機會避免戰爭。其他西方大使們同樣極為震驚,發狂似地向美國使館打電話詢問詳情。倫敦、巴黎、羅馬、維也納的各大報紙紛紛譴責美國試圖擴大戰爭,並對事先未與盟國協商就作出如此重大的決定表示強烈不滿。

反應最激烈的是英國。在倫敦,大約100名工黨議員聯名向首相艾德禮致信,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核武器。英國參謀長會議還致電「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說:「在我們看來,如果在朝鮮使用原子彈,不僅不能有效地阻止軍隊的前進,而且將會使局勢變得更加糟糕,蘇聯空軍將不可避免地參加戰鬥。」

艾德禮不得不在一次內閣緊急會議上宣布將赴華盛頓同杜魯門進行會晤。臨行前,艾德禮還與訪英的法國總理交換了意見,雙方一致同意:應當阻止美國把戰爭擴大到。

在各方壓力下,最後,杜魯門被迫正式聲明「不使用原子彈」,輿論才大體上平靜下來。

艾德禮

不過,艾德禮的造訪並沒有打消美國軍方「給人顏色看」的立場。最為囂張和狂熱的是所謂「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以及美國政府內一些鷹派人物,例如國家安全委員會首腦賽明頓和駐聯合國原子能委員會代表巴魯奇,還有美國四大退伍軍人組織的領導等,幾乎都站在麥克阿瑟一邊,積極鼓吹使用原子彈,對中、朝軍隊實施核襲擊。

麥克阿瑟是二戰期間盟軍著名將領,這次卻在朝鮮戰場上吃了彭德懷的敗仗,自然惱羞成怒,極力要挽回面子,一直想把戰爭擴大到,使朝鮮戰爭演變成中美大戰。麥克阿瑟甚至狂妄地建議,投擲20~30顆原子彈轟炸,在中朝之間沿鴨綠江設置一條放射性地帶。他認為,採取這些行動,將嚴重削弱並大大抵消進行戰爭的能力,從而不僅能確保在朝鮮的勝利,而且還能把亞洲從它面臨的滅頂之災中拯救出來,否則,就會在政治上和軍事上產生嚴重的後果。

戰後解密的美國陸軍檔案證明:1950年底,麥克阿瑟曾提交一份所謂「阻滯目標」清單,他估計需要26顆原子彈,其中用四枚原子彈轟炸「敵人進攻部隊」,用四枚原子彈襲擊「敵人空軍的重要集結地」。

另有傳聞說,1950年12月,一批原子彈曾被悄悄地運到了一艘停泊在朝鮮半島附近的美國航空母艦上。美國飛機還對平壤進行了模擬核襲擊。

麥克阿瑟的我行我素再次引起英國等盟國對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擔心,當時已能生產原子彈的蘇聯也提出強烈抗議,稱「炸彈也可用炸彈回敬」,杜魯門不得不親自出面阻止麥克阿瑟的冒險行徑。

但是,杜魯門仍不能使麥克阿瑟安靜下來。麥克阿瑟不僅依然隨隨便便向報界談論原子彈問題,更為嚴重的是,1951年3月,正當杜魯門政府精心策劃通過談判解決朝鮮問題之時,麥克阿瑟又搶先發表了一項旨在阻撓這一努力的公開聲明,大肆吹噓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對中朝方面進行新的軍事恫嚇。

杜魯門忍無可忍,覺得除了解除麥克阿瑟的職務以外別無選擇。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終於下令解除了這位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的所有職務,由李奇微取代。

1952年是美國總統大選之年,此時朝鮮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兩年中,美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美國在朝鮮一年的兵員和物資的消耗比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頭一年的消耗多1倍。此時,美國想再往朝鮮增兵已十分困難,而英、法等國則更不願意再往朝鮮增兵。美國付出代價如此巨大,勝利十分渺茫,和談也不見希望,這引起美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反戰、厭戰情緒日益高漲。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艾森豪威爾乘機抓住朝鮮問題攻擊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

1952年10月,艾森豪威爾在底特律發表演講,聲稱如果他當選總統的話,將親自前往朝鮮尋求解決衝突的辦法。他後來還許諾:「只要還有一個美國士兵在朝鮮面對敵人的炮火,那麼,光榮地結束朝鮮戰爭,尋求體面的世界和平,就必須是新政府第一位的、緊迫的和毫不動搖的目標。」正是靠了這些誘人的保證,艾森豪威爾最終贏得了總統大選。

但艾森豪威爾從朝鮮回到美國以後,態度馬上發生大轉變。他在1952年12月14日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聲稱:「對我們所面對的敵人,我們不能期望用言語打動它,無論言語是怎樣娓娓動聽,而只能用行動——在我們自己選擇的情況下實行的行動。」

為了給施加全方位的壓力,迫使在談判桌上讓步,艾森豪威爾上台後採納了國務卿杜勒斯提出的用「三齒耙」遏制的戰略:一根齒從朝鮮出來,另一根從台灣出來,第三根從印度出來。第一根齒,就是要在朝鮮發動更大的攻勢。從台灣出來這根齒,是利用蔣介石集團的力量給新製造麻煩,解除杜魯門政府的所謂「台灣海峽中立化」的規定,鼓勵蔣介石對大陸發動牽制性的騷擾。所謂第三根齒,是通過印度方面警告,如果再不讓步就要大打,甚至要使用原子彈。

艾森豪威爾的態度,為何突然來了180度轉彎呢?

艾森豪威爾

原來,此時美國武器庫中新增添了一種意義重大的核武器。1953年1月中旬,新墨西哥州核試驗場的科學家們激動地報告,一種適於大口徑火炮發射的原子彈第一次爆炸成功,這意味著核武器既可用於戰略目的,又可用於戰術目的。這一消息使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重新考慮核政策。

艾森豪威爾最先選擇的一個軍事目標是開城。當時,雙方正在開城進行停戰談判,開城周圍屬於中立區。1953年2月11日,他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上談了自己的看法:「我們應在開城地區使用戰術原子武器,該地為這類武器提供了極好的目標。無論如何,我們再也不能沿著過去模糊不清的道路繼續走下去了。」考慮到盟國的態度,艾森豪威爾設想,如果盟友們反對的話,美國完全可以要求他們提供將中朝軍隊擊退所需的三個或更多的師,以取代原子武器的使用。

杜勒斯對艾森豪威爾的主張深表贊同。他的觀點是,雖然目前世界輿論不利於使用核武器,但美國應該努力消除圍繞這類武器使用問題上的「禁忌」。

1953年3月21日,艾森豪威爾指示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就「給軍隊造成最大程度的損害,推進到並固守住平壤至元山一線后,「聯合國軍」所需的代價進行研究。同時他也想明確地知道,倘若不轟炸東北的機場,這一行動能否成功。此外,艾森豪威爾還表示,原子彈的使用應取決于軍事上的判斷,視其對實現軍事目標的好處而定。

1953年3月27日,當板門店談判在關於交換戰俘問題上陷入僵局時,美國國務院與軍方舉行聯席會議,再次討論使用原子彈事宜。陸軍參謀長柯林斯認為,在朝鮮使用核武器很難奏效。他說,最近的試驗表明,倘若防空洞很深,爆炸地點附近的士兵不會受到傷害;中朝軍隊已經在150英里長的前沿戰線上深挖防空洞,這並不是使用戰術核武器的良好目標。

1953年3月30日,方面在戰俘問題上主動作出讓步,在板門店與美方恢復接觸。美國認為這是開始害怕了。但是,當談判再度破裂后,為了繼續向施加心理壓力,艾森豪威爾再次提出使用核武器,建議對朝鮮北部的四個機場實施核打擊。他說,我們必須把原子彈當做我們武器庫中的一個簡單的武器。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同艾森豪威爾抱有同樣的看法。他們認為,為了儘快結束戰爭,或許不得不擴大戰爭,而要想使在朝鮮以外的任何行動有效,就必須使用大量的戰術核武器。1953年5月19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提議,直接向東北採取空軍和海軍行動,包括使用原子彈。參謀長們提出,時機的選擇至關重要,戰略和戰術核武器的使用必須實施得能產生最大限度的突然性,在軍事上和心理上產生最大程度的影響。而以海軍封鎖為開端、逐步發展到地面攻勢的軍事行動,只會減少成功的機會甚至導致失敗。第二天,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批准了這些建議。

1953年5月21日,杜勒斯來到印度。在同尼赫魯總理的一次談話中,杜勒斯表示,應當警告總理周恩來,如果不能達成停戰協議,美國就要轟炸鴨綠江以北的東北基地。杜勒斯還提到美國成功試驗了核炮彈,其口氣之強烈表明美國將會毫不猶豫地使用這種武器。

1953年5月,也就是杜勒斯正在做他的中東和亞洲之行的同時,美國將戰術原子彈悄悄運到了日本沖繩美軍基地。

儘管艾森豪威爾的核打擊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變成現實,但其間的跌宕起伏、驚心動魄時至今日仍不免讓人唏噓不已。對於自己核政策的效果,艾森豪威爾在回憶錄中得意地寫道:在朝鮮之所以作出最後的讓步,乃是美國核威脅起到了「抑制的作用」。當然,歷史的發展表明,艾森豪威爾的觀點是根本站不住腳的。

杜勒斯

那麼為了防止美國在朝鮮使用原子彈,志願軍做了哪些準備呢?

入朝作戰前,部隊就統一思想,解決對敵人使用原子彈的認識問題。部隊反覆向戰士說明,原子彈的威力、爆破力、衝擊波比汽油彈大幾百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就使用過原子彈,要估計到它比廣島的原子彈還大一些。但現在我們所處的作戰陣地比廣島、長崎有利,廣島是平原地區,城市建築和人口密集,而且當時長崎、廣島的日本人處於完全沒有準備的平靜狀態,而我們是有準備的,處於戰時緊急狀態,地處山區、丘陵,在陣地上有堅固的工事,有坑道、有交通壕,有掩體,這就使原子彈的威力受到限制。

入朝作戰後,志願軍又假定敵人會使用原子彈而採取了各種辦法避免損傷。

首先,利用地形地物,依自然山岡挖坑道、挖通道作掩護,凡是直線的洞,在洞中再挖洞,在洞口外再修築防禦牆,以防衝擊波的衝擊;選擇在衝擊波弱的地方,再挖一個出口。在師團營支撐點和指揮所一般都增加一個洞口,就是一條洞挖三個口,築多層的防衝擊波的牆。根據人員數目,還在洞中儲備了充足的糧食、水和彈藥、作戰器材和必要的醫藥器材,以防敵人的攻擊。

其次,在戰術上,採用近戰。因為敵我陣地相離太近,分不出敵我,敵人在陣地上使用原子彈的可能性更小,敵人如果投放原子彈,自己也逃脫不了原子彈的衝擊。

此外,志願軍還動員當地群眾挖防空洞,同時進行防空教育,並進行了防原子彈的演習。

在停戰談判處於僵持階段時,對於戰局的發展趨勢,領導人也有清醒的認識。毛澤東認為,談還是要談,打還是要打,和還是要和。他說:「30年戰爭、百年戰爭是不會有的,因為長期打下去對美國很不利。」當時,有人認為朝鮮戰爭打下去會引起世界大戰。毛澤東的估計是五年、十年、十五年不可能爆發世界大戰。

部分內容選編自王松瑜文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