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玩社群就玩社群,能不能別一玩社群就賣東西

2015年,小米如日中天的時候,跟社群圈的同行交流時,我就覺得「社群不是賣貨的渠道,而是構建商業模式的基礎」。雖然當時也沒想清楚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只是覺得這種用社群來賣貨的方式不可持續。當時說這種話,基本上屬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有些人理直氣壯地說,不賣東西,那我辛辛苦苦的又是搞活動,又是做內容,還小心翼翼的維護、運營,圖啥呢?

想想好像說的也蠻在理,畢竟在商言商,革命導師馬克思教育我們「商業的本質就是追逐利潤」。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窗口期,都有第一波紅利,無論大家出於好奇還是其他目的,很容易產生跟風效應。所以最早一波社群玩家或多或少還是搶了一些紅利。

但是今年再跟很多老闆溝通,不約而同的反饋就一個字:冷。甚至去年一些曾經在市場上行之有效的營銷方法,今年再實施的時候,市場連個聲也聽不到。

社群下一站是平台

最近在研究誠品書店時,發現誠品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家以書店為核心,兼營百貨、餐飲、酒店的綜合性商業實體。誠品書店不僅賣書,而且把人文、創意、藝術、生活融入商業,誠品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活產業與文創平台」,其中,書店事業群叫「誠品」,其餘事業群則叫「誠品生活」。資料顯示,誠品集團的年營收在2013年達到130億新台幣,其中「誠品」的營收佔總營收的大約30%。在誠品門店裡,其圖書銷售區只佔到總經營面積的20%到30%,其他銷售區域則為自營服飾、文創、家居、美容、餐飲、兒童、教育等。這不僅徹底打破了傳統書店的經營模式,提升誠品的服務功能和集客能力之餘,更重要的是,收入和盈利有了更多渠道。

也許看到這,你覺得沒什麼稀奇。但是不妨再多看兩個案例,就會發現其中的規律。去年3月29日,小米科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了小米生態鏈全新品牌——米家,米家是小米智能家庭的簡稱,用雷軍自己的說法,就是希望把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平凡的東西,做成藝術品。

負責「生態鏈」的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表示,米家成立后,米家產品的品類會擴大範圍,基本上可以總結成「圍繞著米粉群體年輕人居家生活整個周邊」。如凈水器、空氣凈化器、耳機、電飯煲、腳踏車、插線板……

從誠品到誠品生活,從小米到米家,從羅輯思維到得到,同樣的演進軌跡,一次次的重演,都是用一款高配低價的爆品打天下,當該產品贏得市場認可成為品牌后,然後針對品牌吸聚來的冬粉,搭建新的平台品牌,圍繞這群人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滿足他們重新定義生活態度的訴求。

到此我們就很好理解「社群不是賣貨的渠道,而是搭建平台的載體」這句話了。同樣是賣貨,人家是為了吸粉成群,建平台。而你是指望賺價差,顯然大家根本就不在一個維度,你說這仗怎麼打?產品是媒介,爆品是用來作流量入口,用來傳達一種價值主張,塑造品牌文化,孵化社群,通過社群強化冬粉與品牌的關係,催化冬粉之間鏈接的情感加溫器。社群的下一站是平台,能不能在組建社群的時候,就思考如果從平台角度看,入口在哪裡?靠什麼驅動?如何吸引到海量用戶?用戶與平台的粘性如何保持?

社群不是企業從01發展用戶的孵化器,而是從1N的加速器

最開始社群這種玩法深得初創企業的喜愛,畢竟對於大多數初創企業而言,無論是資金還是資源都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利用社群可以低成本迅速打開市場,同時還能鎖定用戶,當然用社群方式引爆市場的初創企業也大有人在。自然一大批創業小夥伴毫不猶豫就撲上去,但是後來發現,社群並不是像想的那麼簡單。社群是個奢侈品,好歸好,但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擁有,如果你勢能不夠或者IP值不足的話,很可能最後費力不討好。

以下是某公司在拉勾網上招聘社群經理的崗位職責,仔細研讀完發現,大家目前對社群的認知依然停留在營銷層面,把社群當作一種維護客戶聚攏客戶的手段。下面的招聘廣告把社群經理替換為營銷經理照樣通用。

不過可喜的是還是有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這種問題,年後曾在社群圈做了個小範圍調查。當問到:你認為社群下一步的發展方向是?排在第一位的是社群生態化,第二位的是社群平台化,顯然大家已經開始從商業模式的頂層架構來思考社群的出路了,而不是在營銷層面思考到底是用什麼內容吸引冬粉,還是策劃什麼活動來激活冬粉。

2017年對於社群而言是個分水嶺,社群模式真正的爆發點在傳統企業,不排除少數質優底厚的初創企業可以應用社群。但是真正大面積的爆發還是傳統企業,傳統企業多年發展積累了大量客戶,他們需要做的只是轉變賣貨思維,從長計議,重新定義企業與客戶的關係,不是一次性的買賣關係,而是利益一致,目標一致共生共贏的共同體,而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從鐵杆客戶中打造一批IP。社群屬於長線投資,而對於大多數初創企業而言,在生存的壓力下,最迫切的是雪中送炭、立竿見影,根本沒資本沒耐心等社群長大。一個新品推向市場,大家對新品一無所知,然後就指望通過炒作內容或者搞幾場活動來引爆社群,進而開荒拓土,攻下一個山頭,這樣成功的概率很低,除非創始人本身勢能足夠,自帶流量。因此,對大多數企業而言社群不是企業從0到1發展用戶的孵化器,而是從1到N的加速器。

作者盧彥,社群+生態模式頂層設計專家,長期專註於互聯網社群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