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威海文物檔案:沉沒海底六百年,終於重見天日!背後還有這樣故事

【文物檔案】

名稱 銅銃

年代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級別 二級文物

數量 1個

館藏地 榮成博物館

基本情況 出水於榮成市人和鎮沙口海域,或為靖海衛守軍所用銅炮,上刻有銘文7行30字。

1987年冬,一夜大風過後,榮成市人和鎮沙口村的張會蘭去海邊趕海,意外撿到一個圓柱形的怪東西。后經當地文物部門鑒定,這個怪東西很可能就是600多年前,明朝靖海衛守軍所用的銅銃,也就是銅炮。

明初銅銃的出水,再次印證了威海,尤其是靖海衛,在明清兩代的重要的海防地位。

明初銅銃銘文拓片

沉沒海底六百年銅銃重見天日

在我市,許多沿海漁民將一夜或幾夜大風過後的海域,稱之為「風鎖海」。

「風鎖海」一年只出現幾次,甚至數年才出現一次。每逢「風鎖海」,就是漁民們大豐收的日子。因為這時海潮會退得非常遠也非常快,大量海鮮就被擱置在沙灘或泥灘上。

1987年冬的那次「風鎖海」,是靖海衛周邊海域多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大片常年沉在海底的礁石重見天日,趕海的漁民們也因此大獲豐收。

那天,沙口村的張會蘭也來到靖海衛附近海域。就在趕海的時候,張會蘭在一處距離陸地很遠的礁石縫隙處,發現一個圓柱形的「怪東西」,分量很沉,像是金屬做的。

張會蘭將這個「怪東西」拿給村裡人看,大家都覺得這是一件古物,應該上交給政府。就這樣,這個「怪東西」從村裡送到鎮上,又被送到當時的榮成市文物館,交到了時任榮成文物館館長的張起明手中。

經過張起明等文物專家的鑒定,認定這是一個製造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的銅銃。據考證,元代銅銃國內僅存3件,明代初年的銅銃也非常珍貴。

出水銅銃上刻著7行30字銘文,為「水軍左衛教所 張阿德習之 軍人曹軍興 銃筒重二十斤 洪武11年月日造」。

張起明說,這30個字記錄了銅銃的擁有者、製造時間等基本信息,「擁有者應該是水軍左衛。」

水軍左衛和威海衛一樣,是明朝的軍隊管理機構,位於南京,「既然是水軍,很可能主要負責長江一線的安全,巡邏水域或延伸到了靖海衛一帶。」

也有文物專家認為,銅銃最早屬於南京水軍左衛,後來派發給明洪武三十一年設立的靖海衛的官兵,又被遺失在靖海衛附近海域。

出水於榮成市人和鎮沙口海域的明初銅銃。

曾經的繁華成舊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朝下令設立威海、成山、靖海三衛。時間已經過去619年,和已經成為市區的威海衛、鎮駐地成山衛相比,只是普通村落的靖海衛顯得有些落寞。

靖海衛在明清海防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無論是軍隊規模、所轄墩堡、屯田數量等,都是威海三衛中最大最多的。當成山衛、威海衛的「衛」字先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靖海衛卻保留了「衛」字,成為一段歷史見證。

《靖海衛志》記載,靖海衛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威海衛的周長是六里一十八步(每步五尺),成山衛周長的周長是六里一百六十八步(每步五尺)。換算為今天的測量單位,上述三衛周長分別為3237米、3030米和3280米。從城牆規模來看,靖海衛超過威海衛,僅比成山衛略小。

靖海衛管理區域不僅僅是衛城,清《文登縣誌》載,其管轄範圍為:「東北自衛五里至老軍屯,接文登縣界;南自衛一里至海;東自衛二十里至鐵槎山,接文登縣界;西自衛半里至海。」也就是說,如今的榮成南部大片地區都在靖海衛的管轄範圍內。

而在《榮成市志》「古代兵事紀略」一節,記錄的5次榮成轄區戰事,有3次發生在靖海衛:

明永樂六年(1408年),倭寇入侵靖海衛,指揮僉事鄭剛率領士兵抵抗。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春,倭寇乘船32隻,停泊在靖海衛楊村島附近,準備侵犯靖海境內,都督通知蔡福率兵會同山東都司兵一舉將倭寇擊退。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登陸侵犯靖海衛,靖海衛指揮使商祖堯率領官兵、百姓把倭寇擊退。皇帝賞賜銀緞,並封宋奎為武毅將軍。

可以說,靖海衛為抵抗倭寇入侵,保護沿海地區人民財產安全做出的貢獻,絲毫不亞於威海、成山兩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