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軍師聯盟:楊修之死——四世三公的亂世沉浮|文史宴

李古|文

楊修之死,絕不僅是因為聰明外露,與曹操的政策轉軌和曹丕、曹植的世子之爭有莫大的關係。此外,他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也是理解從曹操到曹丕,政治邏輯演變的一條伏線。西祠李古為大家解讀楊修之死。

建安二十四年初

楊修死前數月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進駐陽平關,與夏侯淵相拒。次年,劉備在法正的建議下,南渡沔水,結營定軍山,居高臨下,夏侯淵遭襲,為劉備大將黃忠斬殺。此時曹軍新喪元帥,在郭淮的建議下,曹軍推舉曹魏名將張郃暫為元帥,穩定了當下較為混亂的局勢。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月,曹操親自領大軍前來與劉備相爭漢中。劉備則表示:「曹操雖來,無能為矣,我必有漢川。」於是堅壁不出。此時,曹操運米北山下,打算與劉備進行持久戰。

漢中鏖戰,曹操軍不但損失了大量的軍糧,失去了與劉備相持的資本,更是在撤退時死傷了大量的士兵,對曹操軍的士氣打擊嚴重,以至於包括王平在內將領以及士兵大批投降。

於是,在與劉備相持了不到兩個月後,曹操軍無奈,只能選擇放棄,撤出漢中。

219年時的曹操已經66歲了,在「人生五十,不稱夭壽」的三國時代,他已經真正到了垂暮之年,在經歷「擒呂布、滅袁術、收袁紹、深入塞北、直抵遼東、縱橫天下、頗不負大丈夫之志」輝煌生命期之後,他58歲大舉征伐,兵臨赤壁,意欲一統東南,這種努力最終被26歲的孫權和34歲的周瑜擊碎。

由此曹操進入了生命的垂暮期。

曹操在215年平定漢中之時,已引光武帝劉秀之語:「人心苦不足,既得隴復望蜀」來說明自己的心態,漢水之敗后,回到長安的曹操已經是個充滿疲憊的老人,面對著東吳英姿勃發的孫權和在西蜀日漸坐大的劉備,他深知削平天下使六合混為一統的景願,在他生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軍師聯盟》中的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

楊修之死的懸案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時的楊修年紀有多大,記載不一,《三國演義》所敘楊修事迹,主要采自《三國志·陳思王傳》(及裴松之注引《世語》《曲略》)、《後漢書·楊修傳》(及李賢等注引《典略》《續漢書》)、《世說新語》等。

楊修被誅,在建安二十四年(219)秋,《三國演義》稱楊修死時三十四歲,這與一些文獻的記載不合。《後漢書·楊修傳》李賢等注引《續漢書》記載楊修被誅時已經四十五歲。

《軍師聯盟》中的中年楊修

而據《世說新語·捷悟》載:

魏武征袁本初,治裝,余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雲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裨楯(竹做的圓盾),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

曹操征袁紹,在建安四年(199),以此年楊修二十五歲計,至建安二十四年正是四十五歲。所以,《三國演義》稱楊修被誅時三十四歲,並非史實。

三國演義中關於楊修之死的雞肋故事,事見於《三國志》和《後漢書·楊震傳》中的楊彪、楊修附文,意同而言辭稍異。《後漢書》中記載如下:

……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修之幾決,多有此類。。」

文中並沒有說曹操因為「雞肋」一事而殺楊修,「修之幾決,多有此類」一句,說明這件事只是舉個例子而已,說楊修的死,也只說「因事殺之」,則這個「事」可以是很多「事」,不見得就是「雞肋」一事。又按《三國志·曹植傳》中裴注云:

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

曹操在三月進軍漢中,「夏五月」已經回長安。楊修既然是死於二十四年秋,而他死後百餘日曹操亡故,按曹操死於二十五年正月庚子日,因此楊修應該大約死於曹操救曹仁的建安二十四年九月中到十月間,所以楊修不當是為坐「雞肋」一事而死於漢中。

在楊修死後,曹操曾給其父楊彪寫信表示哀悼:

主簿宜守,而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我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謂其能改,遂轉寬舒。復即宥貸,將延足下尊門大累,便令刑之。

隨後曹操又給79歲的「豪父」楊彪賜大量貴重禮物,並說,這些東西很微薄,可這是我誠心實意的贈於你,你不至於推辭吧?

楊彪接受了兒子被曹操殺戮的事實,也在表面上接受了曹操撫慰,可是心中從未釋懷。後來一次,曹操見到他形容消瘦,就問其原因,他藉此大發牢騷:「我慚愧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空懷著老牛舐犢的感情。」曹操不得不變容向他再次致歉。

這位豪父氣度非凡,曹操殺掉了他的兒子,又用「峙豪父之勢...延足下尊門大累」的語言來威脅他,他卻依然對曹操不卑不亢,令曹操無可奈何。

楊彪可以令曹操都忌憚三分的聲勢,來自他的家門弘農楊氏

據《後漢書·楊彪傳》和《三國志·魏書·王粲傳》附「楊修傳」記載:祖先楊喜,漢高祖劉邦時有功,被「封赤泉侯」(赤泉,侯國,都在今河南魯山縣)。後來,他的高祖楊震在漢安帝時為司徒。曾祖楊秉漢桓帝時為太尉。祖父楊賜在漢靈帝時為司徒、太尉,父親楊彪在漢獻帝時為太尉。

從楊震至楊彪,楊家共有四代人官至三公之列(司空,司徒,太尉)。所以弘農楊氏和汝南袁氏被並稱為四世三公之家。

建安十五年

一切凶肇的初始

楊彪、楊修本人的身份極為貴重,而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楊修是袁術的外甥,而在政治觀念上楊彪和楊修又都與孔融及彌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所以自重門第楊家和唯才是舉的曹操之間關係其實貌合神離。

而曹操在執政前期朝氣蓬勃,對楊、崔、孔等士族還能保持著禮敬謙和的態度,在赤壁之後,曹操日益傾向於代漢自立,對於依託於漢室的士族門閥越來越沒有容忍度了。

楊修在初任丞相主簿時,應該說還是比較為曹操所信任的,《三國志·曹植傳》雲「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能,為太祖所器」,又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自魏太子已下,並爭與交好」。

楊修這個時候是深得曹操倚重的府吏,而且兩人關係比較密切,所以連曹丕都要巴結他。

若以長幼相論,立曹丕為世子應該毋庸置疑,然而建安十五年(210),曹操大宴銅雀台,曹植揮筆立就《銅雀台賦》,深得曹操讚賞,從此有了立曹植為嗣的心思。

曹植頗有乃父之風,《曹植傳》說他「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又說他自小就善於作文,「年十歲餘,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

曹操自己就是個性情中人,性格洒脫,不重威儀,《曹瞞傳》中說他:

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被服輕綃每與人談論,戲弄言誦,盡無所隱,及歡悅大笑,至以頭沒杯案中,餚膳皆沾污巾幘,其輕易如此。

二人身上共同具備的詩人狂放之氣,因此曹操對曹植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這份眷顧很快就被身邊人察覺,於是在《曹植傳》中有了如下記載:

植既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修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

奪嫡之爭中,一開始曹植風頭極盛,這其中作為曹植智囊集團中堅——丁儀、丁廙、楊修等人起了不小的作用。

丁儀、丁廙兄弟與曹丕本就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曹操有感於丁儀父親勸自己迎漢獻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兒嫁給丁儀,結果因曹丕勸阻說丁儀的眼睛不好而止,因此丁儀沒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懷恨在心開始大力支持曹植奪嫡。

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共同爭奪的對象。也許因為楊修也是名聞天下的才子,在氣質上跟曹植更為合拍,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於是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

然而曹植文學才華佔優,政治和軍事才能上曹丕卻要勝一籌,因為二人的特質不同,兩人身邊智囊集團的構成也不一樣,曹丕的智囊是司馬懿、陳群、吳質、朱鑠,《晉書》雲這四人在曹丕身邊號稱「四友」。

這四人中,司馬懿、陳群的政治才能以及謀略應該說公認是漢魏謀士和大臣中的上上之選,全是老謀深算的政治高手。

《軍師聯盟》中的司馬懿

其中吳質心計深沉,文才也佳,在嗣位爭鬥的白熱化時期,曹丕甚至數次叫他藏進貨車的竹簍,入內廷謀划對策,在被楊修揭發后,又從容化解,其老辣可見一斑。

曹丕對曹植的文采十分忌憚,數度表露出不自信,曹操出征時,曹植稱述功德,「發言有章,左右屬目」曹操也很高興。曹丕悵然若失,又是吳質在他耳邊說:「父親要遠行,兒子流淚就夠了」。

於是曹丕哭著跪在地下,一言不發,勾得在場諸公和曹操一起唏噓,結果眾人「皆以植辭多華,而誠心不及(曹丕)也」。

楊修、丁儀、丁廙等人是聰明有才的文士,而陳群、司馬懿、吳質才是真正的政治玩家,曹丕與曹植之爭,一開始就是文人與政客的較量。

曹丕就這樣在「四友」的策劃下,於奪嫡的爭鬥中逐漸佔了上風,他又適時地展開了公關攻勢,塑造自己的形象,同時拉攏曹操手下的謀士重臣賈詡等人。而曹植身上詩人的狂放風格經常發作,「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最終鬧出了大事。

有一次曹植乘車於魏國鄴城的弛道中狂奔。鄴城是曹操仿洛陽所建的都城,弛道,是曹操作為魏王的專用道路,曹植這樣做,可以說已經以魏王自居了。

所以曹操大怒,結果是「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

文人和政客的較量很快就落下帷幕。

建安二十四年(219),曹植受命救援被關羽圍困的曹仁,臨幸卻被曹丕設計灌醉,難以出發。曹操決意放棄曹植,開始為繼承人曹丕布局,楊修的結局已不可避免。

建安二十四年的冬天

梟雄的晚年心境

曹操完成了立嗣大事,馬上從政治角度出發,開始清除攀附於曹植身上的士族力量。

曹操認為曹植和曹丕二人的競爭不會因為世子之位的確立而結束。他害怕身死之後,不肯馴服的士族會以復古興漢之名挾持自己的兒子們。

其實在曹丕、曹植之爭的後期,楊修已經發行曹植性子疏闊高傲,實不可輔,有意切割,但曹植不肯讓他下船,所以他最終還是被視為曹植黨羽。

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處死了楊修,《三國志》是這樣說的:「

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首先說「終始之變」,再加上楊修「有才策」,又是「袁氏之甥」,所以殺了他。可見楊修除了因為參與了奪嫡之爭被殺以外,還有兩個原因就是「有才策」和「袁氏之甥」。

有才策的人物,未必一定遭到忌憚,有才策和有力量的人才是可怕的,而楊修之死的必然,就在他除了擁有才策和四室三公的士族背景之外,他的力量還和曹操並非同道。

楊修的父親楊彪,也有名士之風,是個正統的儒學家,在建安元年(196),曹操迎漢獻帝都許昌的時候,楊彪是尚書令,地位接近於丞相,就已經對曹操有所看法。三國志中載:

建安元年,從東都許。時天子新遷,大會公卿,兗州刺史曹操上殿,見彪色不悅,恐於此圖之,未得宴設,託疾如廁,因出還營」,(建安)四年,復拜太常,十年免。十一年,諸以恩澤為侯者皆奪封。彪見漢祚將終,遂稱腳攣不復行,積十年」。

楊彪在建安元年就對曹操表示不滿,曹操則在建安二年(197)袁術僭號天子的事情株連楊彪,理由是楊彪夫人是袁術的女兒,意圖除去這個政敵。

這個時候,孔融聽說了,連朝服也來不及穿就來曹操處說:「楊公四世清德,海內所瞻。《周書》『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況以袁氏歸罪楊公.....積善餘慶』,徒欺人耳。」曹操辯解道:「此國家之意。」孔融當即說:「假使成王欲殺召公,則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又繼續要挾曹操「今橫殺無辜,則海內觀聽,誰不解體!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

此時的曹操羽翼尚未豐滿,對這些食之無味的名士清流還有點尊重,於是不得已「遂理出彪」。

孔融此人,也是一個長於清談的狂放之士,幾次對曹操冷嘲熱諷。曹操下令禁酒以節糧,孔融就去書諷刺曹操說:「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堯不飲千鍾,無以成其聖。且桀紂以色亡國,今令不禁婚姻也。」

曹丕娶紹子袁熙的夫人甄氏為妻,他又調侃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

和楊修關係親密的還有一位名士,叫禰衡,禰衡在評論許昌眾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頗為相許,他看不起曹操,在擊鼓痛罵曹操之後,被放逐到劉表那裡,結果也不討劉表喜歡,又遣送到黃祖處,最終被黃祖殺了。

曹操年紀越大,就越討厭以世家自許的名士,建安十三年他殺死了孔門的後人孔融;建安十七年,他逼死了潁川荀氏的荀彧;建安二十一年,他逼死了清河崔氏的崔琰;建安二十四年秋,他以含糊不清的罪名殺掉了弘農楊氏的楊修。

楊修早有預料,所以自嘲說:「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名士也料到了和政客相處的最後結局。

數月後,到了冬天,曹操以魏王之尊薨於洛陽。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稱帝,又覺得需要士族支持了,於是想要讓楊彪出任太尉,楊彪說:「我楊彪擔任過漢朝的三公,遭到亂世而不能對國家有所補益,現在年老多病,怎麼能夠再去新朝任職。」因而堅決推辭。

黃初二年(221年)十月,曹丕拜楊彪為光祿大夫。在初一的朝會時,位次三公,待以賓客之禮。又賜楊彪延年杖及馮幾,允許戴鹿皮冠,楊彪辭讓,只穿著布單衣和皮弁入內。

數年後,有鵜鶘聚集於靈芝池中,下詔公卿舉薦有獨特行為、操守的君子。司空王朗舉薦楊彪,曹丕因此置官吏士兵來護衛楊彪。

黃初五年(225年),楊彪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魏文帝曹丕確立九品中制,繼續著意攏絡天下的名流士族,於是士人皆悅,天下始安。

這或許就是士族與統治者周而復始的關係。

歡迎關注文史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