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寧夏:綠色理念入人心 編織美麗新畫卷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內陸,是西部重要的生態屏障,在祖國生態安全戰略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雖然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但是寧夏卻也是生態環境最脆弱的省區之一。86%的地域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三面被沙地包圍,生態環境敏感複雜,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

美麗寧夏建設關係人民幸福,關乎長遠發展。如何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如何在生態建設中謀求發展?這已成為寧夏曆屆黨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任務。

2016年7月2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十一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美麗寧夏建設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深入持久地推進美麗寧夏建設,築牢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綠色明珠,繪就美麗「寧夏畫卷」。

人遷走了 山不能荒

在經過40分鐘的山路后,記者一行來到了距離固原市40多公里的劉家溝村。一路走來,在土坯房的殘垣斷瓦中,依稀能夠看到這裡有人生活過的痕迹。

涼風習習,小溪潺潺,綠草青青,鳥叫蟲鳴……下車以後,大自然的氣息撲面而來。

「你能想象到嗎?四年前,這裡都還是一片荒山,除了對面山頭的一些樹和每家小院里種的杏子樹外,見不到其他綠色。這裡的村民也不圈養,家裡的牛羊已經把山上的草吃完了。尤其是一到收了糧食後山上更是啥也沒有。」沒有樹、沒有草、風沙大,劉家溝村護林員馬維虎對剛來到這裡時的景象記憶猶新。

地處固原市原州區的劉家溝村曾因山大溝深不宜出行、糧食產量低、生態破壞嚴重、群眾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后,2013年,村裡的160多戶村民進行整村搬遷。

人走了,山不能荒。

劉家溝村民遷出后,固原市對遷出區的山、溝、田、林、路等閑置資源進行統一規劃,根據立地類型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封則封,對移民遷出區實施精準生態修復。

「在推平了搬遷后留下的殘牆斷壁后,我們總共造林4500畝,其中,人工造林2500畝,自然修復2000畝。僅僅四年,這裡的生態已基本恢復,昔日荒山已變綠川。」原州區林業局副局長李永安指著昔日的土坡坡向記者介紹。

「短短的四年時間,對面的山頭已經被我們種滿了樹,腳下的這片灌木一到夏天也長的一人高,可漂亮咧!」 讓馬維虎最為驚喜的是,隨著植被的恢復,山裡來了不少「客人」。「以前這片山裡只能見到野豬,但是這兩年我在山裡還見到了狼和鹿,甚至還有六隻豹子。」今年已經50歲的馬維虎希望,在過幾年樹木成林時,可以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看看這片山、這片林。

劉家溝村只是固原市移民遷出區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固原市已完成移民遷出區生態治理面積90.3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4.1萬畝、封山育林15.4萬畝、育苗0.8萬畝。

自2001年開始,寧夏先後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和「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將那些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宜生產生活地區的百姓搬到近城、近水、便於生活發展的地區。

人是遷走了,留下的地怎麼辦,成了亟待解決的事情。生態移民遷出區基本都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生態區位極為重要,如不及時進行修復保護,將有可能造成大面積水土流失。

2013年,自治區政府印發《關於加強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與建設意見的通知》,按照通知中的計劃,到2020年,移民遷出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森林覆蓋率達到18%左右,植被覆蓋度達到70%。

林子多了 屏障固了

「雖然涇源是寧夏最大的苗木產業之縣,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山頭荒著。就好比我們現在腳下的這處山頭,以前都只是沙棘等一些灌木。今年實施400毫米降水造林工程后,我們在這個山頭上補種了油松、雲杉等適宜本地的樹種。」記者順著涇源縣林業局局長禹新倉的手指望去,一個連著一個的山頭上,新栽種的雲杉已是生機勃勃。

雖已過了種樹的最佳的時節,但山間里還是能看到有不少百姓在進行種植作業。

一個多月前,總投資20.55億元的400毫米降水造林項目在固原市西吉縣掃竹嶺正式啟動。從2017年到2020年,寧夏將圍繞六盤山區,以400毫米降水線為劃分標準進行造林綠化。

據悉,此次造林工程實施範圍包括固原市四縣一區等地,規劃造林總面積260萬畝。為確保工程順利推進,寧夏加大造林投入力度,新造喬木林投資將達到每畝1500元,比以往造林補助僅靠國家補助每畝500元提高了3倍。寧夏並不是一個富省,投入這麼多資金只為了植樹造林是否值得?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廳廳長馬金元看來,這是個肯定的答案。

「寧夏加大生態林業建設力度,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關鍵在尊重科學、順應自然、因地制宜、精準造林,確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如此可逐步減少水土流失,有效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使生態系統不斷得到恢復和完善,提高系統承載能力,促使生態系統向良性方向發展,維護地區生態安全,尤其是構築祖國西北地區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至關重要。」馬金元說。

「此次造林和以往相比,最突出的區別的就是補助高了,樹的質量也變高了。造林我們全部用的是大苗,提高了固原的森林覆蓋率,可使幼林地儘快轉化成林地,加快了固原造林綠化的步伐。」固原市林業局局長陳勝遠表示,通過六盤山400毫米降水線造林綠化工程,固原可完成造林260萬畝。5年以後全市森林覆蓋率可達到27%以上,對增強六盤山區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水土保持、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人居環境具有重大意義。

綠了山頭 鼓了錢包

綠色,不僅讓寧夏更美,也讓人民更富。

黃鐸堡鎮何家溝村是固原市原州區「有名」的乾旱村,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我們這裡十年九旱,只能靠天吃飯,有的時候收的玉米還不如種下去的多。」在何家溝村建檔立卡戶何學貴看來,收成不好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2015年,何學貴一家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2015年開始,政府鼓勵我們種植枸杞,每畝給我們700元的補貼,還派了4名技術人員來給我們免費培訓技術。」何學貴說,有了好的扶持政策,他將家裡的地勻出了6畝改種枸杞。一開始還在心裡打鼓的他,在一年後得到了滿意的答案,「去年枸杞為我們家帶來了1萬多元的收入,比種玉米好太多了。」何學貴對今年「摘帽」充滿信心。

何家溝村村支書何通告訴記者,何學貴只說到了表面,實際上政府的扶持政策可不止這些。「除了現金補助外,政府還爭取了綠化基金會『幸福家園——西部綠化行動』生態扶貧項目,利用網路捐款,資助每株枸杞苗木費5元,給每畝枸杞地配套了1500元的相關物品,包括肥料、枸杞種苗、農藥等。那邊的水池也是政府出資修建的,可以蓄水3萬方,解決了村民灌溉的後顧之憂。」何通指著不遠處的水池說。

據固原市林業局產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凡介紹,枸杞更喜歡乾旱一點的地方,到了採收期如果是雨天反而更容易生病,所以何家溝村比起雨水充沛的涇源縣來說,更適合種植枸杞。

「截至『十二五』末,固原市共種植經果林27萬畝,可以達到兩個億的收入,這其中枸杞就佔到了一半。目前,我們正在搞規劃,爭取到『十三五』末,固原市的林業和林下經濟產業達到50個億的產值。」張凡說。

在距離何家溝村80公裡外的涇源縣大灣鄉綠源村,44歲的村民馬生棟正在地里為新栽種下的樹苗除草。

年均降水量在600毫米的綠源村雖然不用為水發愁,但是馬生棟的日子過得並不紅火。

「我家一共有近15畝地,之前一直是靠養牛和種植玉米為生。忙碌了一年,到頭來其實啥也落不下。」馬生棟的家中有病人和學生,只靠他一個人維持生計,幾年前被村上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去年,馬生棟得知了縣上的扶持政策后,「試種」了近4畝的樹苗。「種樹的話縣上給建檔立卡戶每畝補的是2500元,還給買了保險,加上聽說以後造林都會優先選用建檔立卡戶的苗,不用怕種了賣不出去。這麼好的政策我為啥不享受享受呢?」馬生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1.5米的樹苗縣上的收購價是每畝1萬元,雖然今年沒有趕上趟,但是再過一兩年,家裡就可以有幾萬元的收入。

禹新倉表示,這只是一部分,通過涇源縣「三個一批」(造林上山一批、市場銷售一批、培育大苗一批)政策,馬生棟還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苗培育成精品大苗,再過幾年等樹長到3米以上就能外銷,「這一棵雲杉的大苗就可以賣200元左右,一畝地的大苗就可以帶來十萬的收入。」禹新倉為馬生棟算了一筆「致富帳」。

今年,涇源縣藉助六盤山400毫米降水線造林工程,發展苗木產業助推脫貧攻堅,讓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中受益。截至目前,涇源縣優先收購28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240萬株樹,僅這一塊就給涇源縣貧困戶帶來了2551萬元的收入。

「春季造林我們共種植了380萬株樹,這其中一大半都來自建檔立卡戶。加上今年秋季造林的計劃,預計可以給每戶貧困戶帶來1.2萬元的收入。可以說,即達到了生態效益又達到了社會效益。」禹新倉說。

截至目前,固原市2017年使用和銷售貧困戶苗木1600萬株,苗木收入9000萬元,參與造林綠化的貧困戶勞力達1.2萬人次,勞務收入1800萬元。

「我們要將苗木產業發展為老百姓的『綠色銀行』和『搖錢樹』。」禹新倉表示,下一步,要讓山綠起來,讓民富起來,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共贏。

2016年9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正式印發《寧夏生態保護與建設「十三五」規劃》,這標誌著寧夏實現天藍、地綠、水美,把寧夏建設成國家西部生態屏障和生態文明示範區、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綠色明珠有了新藍圖。

《規劃》中明確提出,到「十三五」末,寧夏將初步構建起堅實的生態安全體系、發達的生態產業體系、優美的城鄉綠化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到2021年,寧夏生態環境將基本形成與《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寧夏主體功能區規劃》相適應的區域、城鄉一體的生態空間格局。全區森林、沙漠、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趨於良好穩定狀態,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高,生態服務功能和生態承載力明顯提升。」馬金元說。(方開燕、閻夢婕、李佩珊(實習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