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茶曾如何馴服世界

筆者從小喜歡喝茶,13歲左右自學了一些散茶道的套路,在北方,小朋友喜歡喝茶算是異類,多少有點被說成沾老氣。沾沒沾老氣不知道,偏見是沾了一些,比如,外國人不懂茶。 人類的知識由歸納法(induction)和演繹法(deduction)慢慢形成,正太時得出的這樣一個簡單粗暴地結論,見的多了,很快的,就被證偽了。 因為反面論據,實在太多。 懷疑這個結論的原因很簡單,歷史讀不通順。 如果外國人不懂茶,那麼很多問題就不好解釋。 比如為什麼茶馬古道會存在?游牧民族要拿馬匹來置換茶葉? 馬匹可不是牛羊,成吉思汗當上部族老大的時候,家裡全部財產是八匹馬。 美國獨立運動的標誌性事件,是波士頓傾茶事件(Boston Tea Party),今天川普那支保守派的誕生也要追溯到這個事件。為什麼要傾倒茶葉是個標誌性事件呢? 搞運動,肯定要搞事情,肯定要搞大事情。美國人當時想到的大事情就是把茶葉倒了?這跟我們虎門銷煙好像氣勢上完全不一樣嘛。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16世紀,茶葉為什麼在歐洲可以等價白銀?日本戰國時期,得到天下的豐臣秀吉,為啥非得要殺一個泡茶師傅千利休呢?英國作為一個完全不產茶的國家,國民飲品怎麼會是紅茶呢? 只有一個結論,能夠解釋這些坑的存在,就是,茶曾經馴服世界,成為了人人都離不開的必需品。 那茶真的那麼讓人離不開嗎? 我們口語里就有證據。 當我們談論日常生活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詩書畫酒茶」, 「柴米油鹽醬醋茶」 ,「粗茶淡飯」 這就文化鐵證。從士大夫階層,到販夫走卒,到將就著討生活的百姓,寫生活清單的時候什麼都妥協了,硬是沒把茶摘出去。 最後只能精簡到兩項的時候,列了「粗茶」和「淡飯」。 這癮得多大。我們但凡換個結論,只把茶當做一種飲料口味,那這些坑以後就是古代文明之謎。 所以茶就是國際爆款飲品,只不過今天不是。 那些聲稱更喜歡咖啡的,可能只是喝了假的茶。 假的很多,我也上過當。 什麼算假?看起來像,但它不是。 本來該有的功能,結果沒有,這就是假的。 那茶最應該的有的功能是什麼呢? 「解毒」 和「承載信仰」,解毒是物質需求,信仰是精神需求。 在我看來,珍珠奶茶、冰紅茶、調味茶自然都算假的,名字叫茶,實質上就是糖水。我用我最大的善意理解這是茶一種發展形態,但是我無法接受把這些把戲當做的茶的創新。 因為,這與茶的主張背道而馳。 茶的誕生是有思想內核的,道家的思想內核,即是提倡人和自然環境關係的和諧。茶的商品化是源於先人對健康的追求,也是一種與環境相處的具象化表達。 反觀,通過色素,奶精、食用香精、白砂糖等人工調劑製作出的甜俗的口服液,長期服用有多少壞處,肯定不用我來贅述。代謝掉有多麻煩,肯定也不用我來多說。 茶是幫助人體解毒代謝的,而這些飲料這種給身體增加負擔的。

「毒」這個字,其實很日常,漢語里,聚集不散即是「毒」,許慎的《說文》里,把「毒」跟「厚」劃為同義。《茶經》把古時候的功效總結的很好:「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乏、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通俗點說,喝茶,解渴利尿,有茶多酚、兒茶素、弱咖啡因,所以抗氧化,提神,促進新陳代謝。古時候福建北苑地區,有個頭疼腦熱的,竟也靠喝茶解了。 身體很誠實,所以茶很容易上癮。 癮最大的還不是漢人。對於游牧民族來說,茶救了命了。游牧沒有穩定的蔬菜穀物的攝取,常年喝奶吃肉,再能吃的,也有個消化不動的時候,食積也是毒,茶能解。 唐宋時節,茶餅茶磚居多,方便攜帶運輸,代替水果蔬菜攝取維他命,喝了能解油膩,游牧人民好喜歡。宋朝往後,發酵茶慢慢有了氣候,發酵品有微生物菌群,更助消化,保存時間更長,就愈發離不開了。今天但凡能追述到突厥和蒙古的文明,也都好茶這一口。 歐洲經歷過三次黃禍,挨了打,也知道了茶。海淘之路千里迢迢,一開始量太小沒人做這買賣,16世紀的時候,大航海時代來了,海淘茶葉使得歐洲大量白銀湧入,導致一度封關禁海。 這才是茶品的本來面目,地球爆款,直指痛點,深挖需求。 今天茶在世界地位日漸式微的原因,都可以總結為一個沒文化。 沒文化,自然很可怕,搞不明白文化是什麼概念,只怕更可怕。 文化不是花里胡哨的文藝形式,茶藝表演不算,一堆玄學名詞也不算,照搬咖啡廳那一套的就更不是了。 文化是一個民族對應環境發展出來的反應生存系統。就像在中原農耕的我們;在草原上放牧的蒙古人;乘坐扁舟去貿易的地中海人。 也就是說,所有文化的根基在於「求存」,所有文化的延伸都在於「更好的生活」。無論是哲學、數學、科學、藝術、宗教都是如此。茶道也是如此。 所有不解決生活問題的文化創新,都是耍流氓。 文化就是先人留下的,與世界相處的方法。 這些方法不是誰設計出來的,是人們一代代生活出來的。就像是陸羽著《茶經》,不是設計一套東西,而是總結方法。 繼承和發展其實是幾乎每一代文人的課題,中華民族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文化兼容能力。我們的漢傳佛教是印度文明,我們京劇的二胡是游牧民族樂器,我們的青花瓷延續了伊斯蘭教審美。 但是,方法在變,是精神內核都在。 然而今天之所以茶對世界的影響式微了,在我看來,就是因為把文化內核丟了。 使得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啞然無光,淪為飲料口味,毫無魅力可言。 有文化的魅力的東西長什麼樣子,拿汝窯茶盞的天青色舉個例子。 道家有一個俄羅斯套娃一般的世界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離「道」最近,所以道家經常有不同程度青色的表達。 在沒有潘通色卡的年代,色彩標準是怎麼定義呢?很具體,很感性,「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做將來」,追求雨過後,雲霧散開後天空的霽藍。至今北宋汝窯在審美上的高度也被世界稱道。 再比如,日本戰國時千利休開創的茶道,也都透漏出日本禪宗獨有的戒律感。有信仰內核的審美堅持,是會融入生活的,也會延續至今的。比如日本紀錄片的那種哀而不傷,院落的和敬清寂,還有黑色崇拜,以及像壽司之神那樣在手藝當中求道的堅持,也都是由此延展出來的。 有信仰的審美不需要順應潮流,而是寫下定義。 我們今天很多事情都在形式當中迷失,什麼火就做什麼。但這樣就讓我們疲於奔命,心理也沒有安寧,也怕說錯話,活得戰戰兢兢,因為我們對於什麼是對的一點都不自信。 失去了信仰,所以失去了態度,少了敬畏,少了善意,被貪念控制。 這樣的文化,自然就沒有魅力。做出來的東西,味道也不對。 或者可以說是瞎鬧。 我見到的,有茶企業,斥數百萬巨資,請日本設計師給茶設計了小罐子的包裝。 我就奇怪了,當真沒有文化顧問嗎?總有懂茶的吧。 全世界用小罐子裝茶的只有日本。為什麼? 因為日本的抹茶沿用的是唐代點茶道,茶葉都是粉末狀的,沒法不用罐子裝。 明代之後,沿用至今的,是散茶道,沖泡茶葉,喝茶湯,不吃葉。全然沒有理由非要把茶葉擠壓在小罐子里。 而且用小罐子裝茶粉,這個用法,算是日本獨創,但是是100%唐代的設計,因為最早當做茶入的器形叫做「肩沖」,只不過我們根本不用這玩意裝茶。 「肩沖」這種器形是唐代用來裝脂粉藥品的,裝茶其實不方便。日本人捧楊玉環,把她用來裝頭油用的「肩沖」小罐,當做了奉茶的聖品,奉成「天下三肩沖」。也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什麼次元的過度渲染,為了個裝頭油的小罐子,日本戰國梟雄們這個搶啊。 所以大家體會一下,我看到散茶用日本小罐時候的心理衝擊。 還有更扯的,四線城市開外的茶商也知道,綠茶未經發酵,應該真空密封冷藏。但是龍井茶就這麼擠在在小罐子里,放在常溫的商場里售賣,真是服了。可能是因為店面是蘋果店設計師指導的吧,硬體確實沒有冷藏的需求。 今天在很多茶飲包裝上,都印有「進口印度大吉嶺紅茶」,「進口斯里蘭卡紅茶」,「進口日本宇治抹茶」,好像是什麼不得了的舶來品。各位,從農業上來說,全宇宙最適宜茶葉生長的地方,幾乎都在。 我不知道會不會傷害誰的商業利益,但我覺得也該有人說點實話了。崇洋也得認清好壞。 歐洲紅茶文化的誕生是一種無奈,以前運輸時間動輒以年計算,馬可波羅他爹一輩子,也就去成了一次元朝。就算運輸了綠茶,路上這麼久,味道也壞了。 只有完全發酵程度的紅茶最適合運輸。但是依舊昂貴,如果你是茶商,成本這麼高的茶葉,你可能也會摻雜一些便宜花草料賣出去的,不然是實在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給大家參考一下,英國不產茶,殖民印度之後馬上就開始了種茶,當時茶品的模仿對象,是市場上的高級爆款,安徽祁門紅茶。 然而我認為斯里蘭卡長出來的茶葉太過於單薄瑣碎,也確實不適合做成綠茶和烏龍茶,可能都經不起揉捻。全發酵的東西,技術活是最低的。烏龍茶的各個品種都要精確的把握髮酵程度,一旦過了,口味馬上不對。早期的紅茶,其實就是不做處理,擱在一處自行渥堆發酵即可,其風味本身能掩蓋不少茶葉本身的品相問題。 日本茶葉大量要做成抹茶的原因之一,也大抵相同,葉子不行。水土、氣候、海拔都不夠看。當然也有不是抹茶的,有散茶,就是玉露茶,這款茶來自恩施,大家拿原產地的葉子一比便知。我也是那時才加深了「南方為橘,北方為枳」的梗。 但是外國好茶廠的,我也會買。因為人家不騙人,做茶乾淨。 這也是實話。 日本對茶產區的保護,可謂無孔不入。條件不夠,技術來湊,抹茶產區海拔太低,沒有雲霧,採摘前20天全部大棚覆蓋,控制光照,然後用蒸汽殺青。認真態度令人動容。雖然這樣還是沒有毛尖好喝,但是人家真的儘力了。 我們為了求量,農殘超標不在少數,土壤破壞不在少數。可知道想挽救有多難? 已經聽夠了所謂的「企業的第一原則是以盈利為目的」這種正確的廢話。好像在這個標題下,所有盈利行為都被賦予了正當性。不是這樣的,不善良的企業是活不久的。 我覺得,不用在瞎編傳統文化上浪費錢,好好服務今天的生活就是了,好好繼承依舊好用的文化就是了。廣告上那麼捨得花錢,不如紮實的改善土壤,工藝,改善市場競爭,讓好好做精品的茶農有口好飯吃。 畢竟,咱們誰也不希望家裡的東西拿不出手,不是嗎? 未嘗總有良辰美景,但願你總有好茶相伴。 (劉之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