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幼兒階段成為了STEM教育的又一個重點發展方向。本文從幼兒STEM教育的科學基礎、國際進展、實施建議3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可以為幼稚園開展STEM教育提供一定的參考。
認知科學的研究證據認知科學的研究已經表明,嬰兒早在3〜4個月的時候便開始擁有許多有用的知識。《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列舉了在科學領域的3個典型研究案例:嬰兒明白物體需要支撐才不至於倒塌;靜止物體與運動物體接觸可產生移位;無生命物體需要外力作用才能運動。
近期的一項研究發現,11個月大的嬰兒在看到出乎意料的事件時(如一隻球看似穿過了一堵牆),會投入更多的注意以確定這個活動涉及的物體是否值得進一步探索,這表明11個月大的嬰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先天」物理知識,對這種先天知識的違背給嬰兒的學習提示了一種特殊的機會。
在工程領域,早期建構類的活動促使幼兒觀察所使用搭建材料的性能(是否堅硬、柔軟、靈活等),體驗應用的效果並感受「自然」的力量(包括重力和摩擦力)對材料和建築的影響,這就為在幼兒階段引入工程教育奠定了基礎。
在數學領域,年幼的嬰兒和剛學走路的學步兒也能對加減算術運算的結果作出正確的反應,幼兒甚至能主動參與自己的數字學習和問題解決。
在語言領域,嬰兒在語言發展的最初階段主要採用了統計學習的方法進行學習。某種語音發生的頻率,對於嬰兒了解哪些音位最為重要起著關鍵作用。8〜10個月大的嬰兒還聽不懂口語辭彙,然而他們對於音位的發生頻率——統計學家稱之為「分佈頻率」,卻非常敏感。
腦科學的研究發現,人腦中一旦形成錯誤的科學和數學概念,會對將來的學習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在將來學習新的概念時,如果新的概念與原有的概念不一致,那麼背外側前額皮層(DLPFC)和前扣帶回(ACC)會高度激活,這2個區域激活水平的增加意味著存在認知衝突。在這個過程中,先前錯誤的概念只會被抑制,而很難被替換掉;如果採用基於實證和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錯誤概念會得到較好的抑制,但依然無法從腦里完全去除。
因此,開展兒童早期科學教育,並且圍繞大概念進行科學教育,有助於在早期建構起正確的概念和模型,為將來應對更為複雜的STEM學習打下基礎。
人腦在3〜6歲期間發育極快,尤其是人腦的控制中心——額葉皮層的發育經歷了質的飛躍,其具體的行為表現是兒童的執行功能(包括抑制控制、工作記憶和認知靈活性)在3〜6歲期間發展非常迅速,並且3〜6歲也是進行干預的最佳時期。
執行功能的發展是兒童能夠進行STEM學習的重要認知基礎,其中的抑制控制成分更加是兒童抑制錯誤概念、構建正確概念的核心能力。
從以上有關兒童早期發展的認知科學和腦科學研究可以看出,幼兒已經具備了進行STEM學習的認知基礎和腦發育基礎。而且,開展早期STEM教育對於兒童將來更為深入的學習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具有重大意義。
幼兒STEM教育的國際進展
2015年,在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的STEM教育大會和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年會上,幼兒階段的STEM教育成為了會議的熱點話題,湧現出大量討論幼兒STEM教育研究和實踐的報告。
同年7月,英國權威科學雜誌《自然》聯合美國權威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合作以《一種教育》為社論文章,出版了《培養21世紀的科學家》專輯,集中推出了一系列闡述幼稚園到大學STEM教育的評論文章,系統論述了STEM教育的重要性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認為「孩子人人都是科學家,只要從小就給他們合適的科學教育」。
該專輯中有一篇題為《Reading, writing and high-energy physics》的文章,介紹了德國「小小科學家之家」項目,並且在文中舉例了2個小活動說明在幼稚園如何開展STEM教育。
其中一個活動是關於風的產生,5歲的孩子們認為樹通過搖晃樹枝產生風,並且對此十分自信。教師並沒有急於糾正孩子們的想法,而是問孩子們有沒有過在沒有樹的地方卻感受到風的經歷。
一個男孩想起了自己在海邊的經歷,風拂過沙灘和海面,但是卻並沒有樹。另外一個孩子說汽車開過的時候會將樹葉帶到空中飛舞起來。在這個案例中,孩子們並不是從教師那得到直接的答案,而是根據自己的討論得出「風不是樹枝搖晃產生的」這一結論。
「小小科學家之家」項目於2006年發起,並且從2008年開始得到德國聯邦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資助。截至2015年,德國6歲以下的孩子有一半左右已經參與到了該項目中。
2015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十三五」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STEM、創客等名詞開始出現在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中。可惜的是,該文件是從教育信息化的角度推行STEM教育,並沒有提及幼兒階段的STEM教育。
2016年9月,美國研究所與美國教育部聯合發布了《STEM 2026:STEM教育創新願景》,該報告旨在促進STEM教育公平,以及讓所有學生都得到優質STEM教育的學習體驗,並且將「開展早期STEM教育」列為未來STEM教育創新的8大挑戰之一,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投入。
幼兒STEM教育的實施建議
環境適宜化有條件的幼稚園可以建立一個專門的STEM活動室,布置一些專門的主題活動區域。可以在日常教室裡面設立一個專門的STEM活動區,也可以對傳統的自然角、科學角進行改建。在這些區域里不僅要具備傳統的科學和數學材料,還需要包含一些技術工具,如放大鏡、尺子、天平、溫度計,便於幼兒觀察、測量和記錄。
建立一個材料豐富、工具多樣的STEM活動區,能夠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和興趣,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到STEM活動中來。但是在具體的STEM活動中,材料和工具應當根據特定的主題保持在一定的類型和數量範圍內,太多太雜反而容易干擾幼兒的學習。
材料可及化幼稚園開展STEM活動的材料應儘可能地取自於生活和遊戲中常見的材料,容易找到並且廉價。不建議採用拼插類玩具開展STEM活動。拼插類玩具雖然能夠很大程度上發揮孩子的想象力,但是這種想象力並不是建構在對現實世界中的STEM現象進行觀察和思考的基礎之上,並且難以遷移到真實的問題解決情境中。
傳統的積木類玩具就是開展幼兒STEM活動的好工具,其他平時生活中所積累下來的塑料瓶、廢紙板、泡沫等都是很好的材料,甚至吸管、回形針或扭扭棒也都是非常好的STEM活動材料。因此,教師應當在平時留意材料的收集。
教師專業化教育主管部門要重視幼兒STEM教師的培養工作,但並不建議每個幼稚園配備或培養專門的幼兒STEM教師,這裡所說的教師專業化並不是教師專門化。
相反,由於幼兒的發展和學習並不能簡單地割裂成獨立的學科,我們更多地建議幼兒STEM教師的培養應當結合其原有的學科基礎和優勢,真正地將STEM教育融入幼兒平時的生活和遊戲中去。
幼稚園的活動本身大多是主題化的。STEM活動主題最好來源於幼兒平時的遊戲和生活,在遊戲和生活的過程中發現可以開展STEM活動的點,並且用一系列小活動串成一個大的主題。此外,在烹飪、建構、感官、戶外、藝術、音樂等活動中均可以開展STEM教育。
在,教育部和科協於2001年發起了「做中學」科學教育改革實驗項目,大力推行面向5〜12歲兒童的探究式科學教育。「做中學」項目在幼兒階段的多年研究與實踐,為開展幼兒STEM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必須強調的是,探究是開展幼兒STEM教育的重要特徵,這既是教師的主要教學方法,也是幼兒的主要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