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化自信大家談 | 文化自信的歷史底蘊和現實基礎

點擊上方

「網信北京」

訂閱哦!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著力論述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所擁有的文化及其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和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堅守和創新。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具有奮發進取的勇氣和發展創新的活力,才能克服艱難險阻堅定執著地走自己的路,才能積極擴展對外文化交往,在世界風雲激蕩中站穩腳跟。這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5000多年的滄桑歲月,中華民族在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中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勤勞的人民堅守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通過誠實勞動獲取財富、建設美好家園。堅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華民族和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包括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安民富民、道法自然等內容歷久彌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天下為公,世界大同」,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訓中所蘊含著的豐富哲理、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都閃耀著永恆的光芒。

在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中,積澱著「有志者事竟成」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為人們世代傳誦、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中,包含了女媧補天、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這樣堅忍不拔、催人奮進的故事。在歷史上,曾經湧現出無數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近代以來,人民不畏強暴,前赴後繼,在反抗外來侵略和壓迫時同仇敵愾。面對苦難,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樑、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鬥爭,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詩。他們在烽火連天的戰爭年代,國破家亡的危難時刻,背負民族大義而進行的救亡圖存的鬥爭,激勵著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而信念愈堅,飽嘗艱辛而鬥志更強。

從根本上說,中華民族能夠在順境中從容淡定,在逆境中奮進崛起,始終懷抱堅定的文化自信,就在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持久涵養。魯迅先生在《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指出:「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的脊樑。」

在我們所熟知的《可愛的》一文中,方誌敏面對江山破碎、國弊民窮的,依舊懷著無比堅定的文化自信,他寫道:「我們相信,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就了一座萬里長城和開鑿了幾千里的運河,這就證明民族偉大無比的創造力!」正是這一份堅定的信心,讓他在最黑暗的時刻,依然憧憬著有一天國家會得到自由和解放,「到那時,的面貌將會被我們改造一新」。

今天,他所憧憬的時代已經到來,「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當代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變革和創新的過程必然要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所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它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借鑒,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地創新。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同時,「以古人之精神,開自己之生面」,這也是文藝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因為「文藝創作不僅要有當代生活的底蘊,而且要有文化傳統的血脈」。

從近年來一些熱播的電視節目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的活力和魅力。《我在故宮修文物》穿越時空隧道,打開塵封往事,將作為皇家藏品國之瑰寶的精美文物展現在我們眼前。《成語大會》《詩詞大會》巧妙地將成語和詩詞結合在當下流行的猜詞競賽中,使優秀傳統文化重歸大眾視野,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放鬆娛樂的同時充分體會漢語言文化的精髓,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審美享受。沒有明星大腕,沒有話題炒作,這些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文化品位、文化內涵、文化責任、文化擔當。因為「節目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然,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糟粕性的東西。因此,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

站在今天審視傳統文化,會發現它有鮮明的矛盾性和兩重性:既有民主性的精華,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積極、進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極、保守、落後的一面。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社會治理等也存在需要協調適應的地方。因此需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處理好傳承和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是我們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總開關,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條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在當前形勢下,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隨著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需要深入挖掘其價值內涵,進一步激發其生機與活力。

我們的文化自信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牢固的現實基礎,它既來自於歷史文化傳統(包括古代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文化傳統)的傳承和升華;也來自於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來自於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實踐。

毛澤東曾經特別談到,「要鼓點勁,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他認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人民的文化」。「人民的文化」的這種復興,為人民找到自身發展的正確方向、為重新確立起文化自信開闢了道路。

今天的是歷史的延續和發展。共產黨和人民走過的光輝歷程,充滿著苦難和輝煌、曲折和勝利、付出和收穫,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開拓奮進的現實基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堅持和倡導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持自信,對烽火歲月中孕育形成的堅忍頑強的革命文化保持自信,對當代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保持自信,對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持自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靈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通革命文化傳統,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它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和先進性,能夠為的發展進步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核心內容,是與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相適應並能形成廣泛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觀,是同的歷史文化相契合、同人民正在進行的建設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適應的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將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為國家、社會和個人的發展導航定向。它既是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在精神層面的結晶,也是中華文明長期滋養的結果。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深厚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常寫常新的主題。歷史上,湧現出無數的愛國志士和民族英雄。屈原雖遭放逐,仍眷戀楚國,心繫故土,以祖國興亡、人民疾苦為念,書寫愛國詩篇。陸遊盼望統一,臨終之前留下囑託:「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領兵抗敵,戰敗被俘,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慷慨赴死。他們用生命寫下的誓言,感動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至今仍然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科書。在當代,要「堅持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統一,始終圍繞實現民族富強、人民幸福而發展,最終匯流於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這是愛國主義思想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傳承和升華。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對傳統文化中適合於調理社會關係和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內容予以吸納,另一方面,又對這些內容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涵義,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它既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又凝聚了中華文化中關於價值取向、是非準則、善惡美醜尺度的思想精華。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也是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因為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就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培育和踐行適合本國國情和人民需要的價值觀,是關係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能否確立文化自信和具有戰略定力的關節點。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目的在於凝魂聚氣,強基固本,更好地構築精神、價值、力量,點燃人們對真善美的嚮往,使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行為規範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以文化自信和核心價值觀自信引導人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人的骨氣和底氣,為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提供堅實的精神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同積極開展中外文化溝通交流,同善於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增強中華文明的生機活力,是一致的。中華文明是在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融互鑒而形成的文明。它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

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在當今世界舞台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治理中越來越體現大國責任和擔當。我們的發展道路、價值理念、制度模式影響日益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們的文化的興趣與日俱增。中華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讓我們真正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就是要讓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優秀成果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友好往來,推動與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貢獻我們的智慧,共同繪就人類文明的美好畫卷。

和諧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尚書》里就有「百姓昭明,協和萬邦」的說法。和諧的基本涵義是指事物的內部各元素協調統一,外部相關要素調和有序。和諧其實是一個內外兼修的過程。中華文明的歷史證明,文明的發展進程離不開和平、和諧的環境,只有和平、和諧才能使文明永續。自古以來,和睦相處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美德。「和為貴」,始終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精神紐帶,歷來為各民族有識之士所認同和珍重。

2100多年前,漢代的張騫從當時的都城長安出發,一路西行,穿越茫茫沙漠,戈壁荒灘,歷盡艱險,矢志不渝,開拓出了一條連接中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書寫了千古傳頌的壯美詩篇。古絲綢之路綿亘萬里,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這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

2013年,習近平主席先後在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4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等重要決議也納入「一帶一路」建設內容。「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建設成果豐碩。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勝利召開,弘揚絲路精神,促進文明互鑒,共建和諧世界,成為未來中華民族與世界各國攜手邁進的共同目標。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們的先人早就認識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文化在增進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方面可以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今天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反對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這些都是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體現。

「一帶一路」建設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雙軌並進戰略的實施。它為進一步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貿易往來,促進區域合作,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創造了重要條件;同時,它也為中華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堅定文化自信,有利於中華文化走出去,更好地向世界展現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一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一個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有助於維護的國際形象,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站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3億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人民應該有這個信心,每一個人都應該有這個信心!

_wangxin

關注北京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官方微信

關注首都互聯網協會官方微信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