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古畫墨譜到近代藝術理論,這些美院人的畢業論文如此優秀!

多平台免費發表作品!你比任何大師、名家都重要!

點擊動圖,進入投稿頁面!

點擊動圖,進入投稿頁面!

點擊動圖,進入投稿頁面!

點擊動圖,進入投稿頁面!

點擊動圖,進入投稿頁面!

美術學院「第二屆星·藝術史論文獎」日前頒獎,包括博士、碩士及大學部在內的22名優秀畢業生獲得了此項殊榮。獲獎學生皆為2017年藝術人文學院應屆畢業生。這些論文古而論及唐宋繪畫乃至墨譜,近則考察20世紀藝術理論。

論文獎創辦方負責人與獲獎學生合影

「星·藝術史論文獎」是由上海星美術館創辦人何炬星先生與美院共同設立併發起的一項專門面向國美應屆藝術史及藝術理論學生及其學術研究的獎學金計劃,旨在鼓勵美院進行藝術史及藝術理論方面研究的學生在學術科研和寫作創作上的創造力和鑽研精神,希望為高等教育系統內的藝術文化研究建立更加良好、完善和進步的學術環境,提高社會對藝術史論及文化理論研究的認知度和關注度。該獎學金自2016年起設立,是星美術館與美院20年合作計劃中重要的一步,目標將在接下去的20年中,能夠不斷為國內的文化研究遴選和輸送更多更加優秀和真誠的學者。


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曹意強、副院長孔令偉、星美術館創辦人何炬星在當日的獲獎學生論壇及頒獎晚會上發表了感言。以下為部分論文摘要。

太玄珍秘——《方氏墨譜》圖像考辨

導師:范景中


以明萬曆時期徽州制墨家方於魯《方氏墨譜》為研究對象,從墨譜圖像入手,進行圖像學分析,梳理墨譜圖像與博古和考古圖譜、書畫、碑帖等其他媒材圖像之間的關聯。在討論《方氏墨譜》出版背景及參與制譜的相關人員個人經歷的前提下,著重於墨圖圖像來源的追溯及墨圖銘文與墨印的辨明,並進一步討論晚明藝術風格的「復古」與「擬古」傾向。首章從貢布里希所說的「普通知識」角度,討論《方氏墨譜》實際上是一部包含天、地、人三才圖像的「普通知識」。

方氏墨譜


集成,也是一部圖像化類書,並綜述墨譜圖像的各類源頭。第二章討論人的分類思維以及《方氏墨譜》的分類特點和「三教合一」傾向,並從墨譜文章與墨品實例分析《方氏墨譜》並非以往學者所認定的墨產品目錄,墨譜出版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打擊當時已經相當嚴重的盜仿方於魯墨。第三章接續前章,進一步掲示《方氏墨譜》可以看作是明萬曆時期精英文人與名流的一個風雅遊戲成果;從《方氏墨譜》的最大支持者汪道昆的個人經歷與趣味,探討他對於墨譜圖銘等具體細節的影響,同時揭示墨圖所顯示的汪道昆交遊圈文士與官員的定製墨,並釐清墨譜的參與者自製墨問題以及文士制墨傳統。第四章分別從博古圖譜、法帖與印譜、銅鏡與書畫四個方面辨析《方氏墨譜》的圖像來源。第五章將《方氏墨譜》與《古玉圖譜》進行圖像比對,證明《古玉圖譜》借鑒了《方氏墨譜》約四分之一的圖像,是為明清託名於宋代的偽古玉圖書。

張書彬

正法與正統:五台山佛教聖地的建構及在東亞的視覺呈現

導師:洪再新


五台山佛教聖地的建構與信仰空間重現,是佛教美術史上一個關鍵的視覺命題,對於研究東亞佛教的傳播與接受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放在不同國家、不同群體的跨語境、跨文化背景下,其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唐宋時期,隨著天竺、西域、日本、朝鮮半島等地朝聖者的巡禮活動和王權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東亞文化圈內得到廣泛傳播,並在東亞多地實現信仰空間的異地建構。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唐代壁畫

本文重點關注佛教在東亞範圍內的視覺傳播模式,以唐宋時期五台山信仰在東亞跨語境交流中的傳播和視覺呈現作為研究主線,結合實地考察體驗和相關史料、視覺材料的梳理解讀,反思「五台山信仰」對闡釋藝術和宗教的關係所呈現的典型意義。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在東亞佛教傳播過程中發生多層次演變的原因及「文殊—五台山」信仰的流動過程;另一方面探究如何通過國家、宗教以及民間的力量實現五台山聖地的建構及信仰空間的重現過程,以及如何通過信仰空間的不斷建構及複製來確立國家與宗教的正統地位。

許齡丹

《湖庄清夏圖》考

導師:吳敢


一直以來,《湖庄清夏圖》都被視為趙令穰的真跡,代表著北宋宗室江湖小景的典型。但此次研究發現作者另有其人,畫心尾部一方雖模糊但尚可辨認的大印便是作者所鈐,釋文為「澤民㱆作」,這位「澤民」才應是《湖庄》真正的執筆者。查閱史籍,可以找到一位元末明初的畫家「毛(茅)澤民」,記載中的畫風與《湖庄清夏圖》十分貼合。

湖庄清夏圖


畫心現存的半方「司印」與蔡昂、呂顓、王鳳靈三跋可以說明,《湖庄》曾經是明內府的收藏,後由皇帝在宴會中賞賜臣下。這三跋並無年款,但據用章及三人生平可推得書寫時間當在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庚申到嘉靖十九年(1540)八月壬午這一年之內。


不久,董其昌得到了名滿京師的《湖庄清夏圖》,他非常喜愛這件「仿自王維」的士夫畫,四十年中寫下的題跋有七次之多,是他連接「南北宗」的重要津梁。自董其昌用《湖庄》換取趙孟頫《六體千文》若干年後,此圖成為他學生王時敏的收藏,進而在「婁東」、「虞山」畫派的不斷臨仿中,聲名更隆於往日,也因此深深地植入了繪畫史。

薛路

陳詞中的獨見——黃賓虹《古畫微》與美術史寫作

導師:楊振宇 / 周詩岩


作為畫家和學者的黃賓虹,在今天一面得到尊崇,一面又受到各方的質疑。審視這些爭議所涉及到的藝術觀、藝術史觀和文化價值觀,會覺得黃賓虹其實身系許多重大話題。他的畫和他的畫論、畫史文字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深入討論。本文通過細讀《古畫微》,考察黃賓虹在中西文化全面碰撞的時代,對於山水畫優秀傳統的堅守和梳理,在貌似陳詞舊論盈篇的畫史畫論文字中,呈現出來的對傳統深刻獨到的認識。

黃賓虹《古畫微》


由於此前見到的闡揚黃賓虹的文章,大多與貶抑黃賓虹的文字,各自成說,未作論辯,而少張力。所以本文第二章,特選擇他關於蘇東坡文人畫觀、董其昌南北宗論和四王評價等幾個畫史上重大論題的論述,與其他學者的觀點作一對照,以凸現黃賓虹的獨立見解。


筆墨在繪畫中的地位和意義,是畫史論研究中最重要的論題之一。本文第三章考察黃賓虹在《古畫微》中對於筆墨問題的態度,以及在《古畫微》之後對於此一問題探究的新發展。本文嘗試揭示黃賓虹對藝術精神的深刻理解,對自身藝術道路的孤獨探索,以及他繪畫理論的核心構架。

張嘉欣

故宮藏《人物故事圖冊》新考——兼論仇英及晚明職業畫家

導師:范景中 / 董捷

《人物故事圖冊》十開,藏於故宮博物院。對於此套冊頁,眾多的學者認為它是歷史故事畫的代表,甚至把它作為仇英作品的標準器,但對是冊實際的概況、主題、真偽等問題均未有嚴密的考證。國外學者梁庄愛倫曾在《仇英的精美風格》一文中論及了此套冊頁,但他僅從技法的不完善之處來判斷是冊為偽作,並未將其與仇英他作對比,證據單薄;其文章也提到了裴景福《壯陶閣書畫錄》著錄是冊,卻並未發現裴氏所錄與現存題籤不同,亦並未論及是冊的實際主題。

人物故事圖冊


本文從冊頁本身出發,重新探討了十幅圖的主題,冊頁中多幅作品與仇英其他畫作十分相關,例如舊題「貴妃曉妝圖」與《漢宮春曉圖》、「明妃出塞圖」與《摹天籟閣宋畫明妃出塞圖》,對比之後發現水平差異較大,讓人不得不對此套冊頁的水平與真偽產生疑問。在這種疑問的基礎上,本章還將考察「蘇州片」與不同層次的仇英仿作。例如,出自低端畫手的《潯陽送別圖》,出自較高水準畫工的《桃花源圖》,以及可能出自仇英後人的《女樂圖》等。在明後期的畫壇與書畫市場上,存在不同層次的職業畫家。上至植根於文人圈內的仇英,下至以濫造作偽他人的無名氏。本文最後將結合西方文藝復興傳統與《艷異編》版畫插圖,探究以仇英為代表的明代職業畫家的工作方式及其與贊助人的關係。

姚露

古希臘古典時期的大理石雕刻技法

導師:范景中 / 萬木春


這篇文章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說明古希臘古典時期大理石雕刻使用的工具和技法;第二,是介紹有關技法史的研究者,正是他們的研究,才使我們獲得這些知識。

本文用三章來組織這些材料。第一章研究用以製作雕塑的大理石、它們的來源地以及採石場。大理石對雕刻形式的選擇有重要影響,對來源地的考察可以促進對古希臘大理石雕刻的斷代研究。石匠會在採石場對大理石進行初步處理,雕刻家有時會將工作室設置在採石場附近。


第二章考察古希臘雕塑家使用的雕刻工具,特別關注的是現代學術史上爭議較大的幾件工具——尖鑿、齒鑿、平鑿、圓鑿、闊鑿、鑽、弓鑽、粗銼刀和研磨料。爭論的重點是雕刻工具是否促進了雕刻風格的改變。


第三章討論古希臘大理石雕塑的雕刻方法。古希臘雕刻家和他們的現代同行一樣,雕刻的第一步就是製作等大預備模型。緊隨其後的就是如何把模型轉移到大理石上的問題——鉛垂線測量法和卡鉗測量法,這是本章討論的另一個重點。本章另外討論了淺浮雕的雕刻方法,大理石雕刻的色彩問題以及上光工藝。


雕刻家只能創作材料允許他雕刻的作品,隨著材料和方法的變化,他的雕刻目的和意圖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特定的時代所採用的特殊材料和方法必定會影響雕刻的風格和視覺效果。

吳雪婧

阿爾布雷西特·丟勒理論中的審美與科學:從《人體比例四書》和《使用圓規、直尺的度量指南》觀其對美與真實概念的表達

導師:張堅

人體比例四書


「藝術與科學」的關係問題一直是藝術史研究領域的重要話題,這兩者的分野是從18世紀後期法國大革命后開始的,在此之前的文藝復興盛期,藝術與技術、科學並無嚴格的界限。阿爾布雷西特·丟勒正是在此語境下,創作了兩部藝術理論著作——《人體比例四書》和《使用圓規、直尺的度量指南》。這兩部著作一直被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重要的繪畫技法理論。追求藝術中的真實與美一直是丟勒藝術生涯的雙重核心,他以數學式的視覺方法重新審視人與自然、藝術之間的關係,反覆探索美與真實概念的表達。在書中丟勒詳細地為藝術技法學習者提供人體比例學、測量學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數學原理、技法原理,將藝術技法與科學知識、藝術美學結合在一起。《使用圓規、直尺的度量指南》和《人體比例四書》也因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生命力而得以進入史學範疇。

謝漠兮

敦煌石窟北朝白衣佛考

導師:金觀濤 / 毛建波


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的北涼,正是歷史上大興佛教的時期。早期石窟分為四個時期,分別是十六國(北涼)時期、北魏中期、北魏到西魏時期和北周時期。早期壁畫較大程度保留了西域和印度的繪畫風格,畫面色彩鮮明。在早期洞窟中,留存有五鋪穿白色袈裟的佛像,為敦煌莫高窟獨有,被稱為「白衣佛」。一直以來各界對敦煌佛教藝術的研究多以唐代為主,對於北朝圖像的研究多以綜述的形式為主。現有對白衣佛的研究甚少,僅有的五種觀點也各不相同。這些觀點都基於佛經史料對白衣佛進行研究,而事實上,佛經中並無白衣佛一詞,只是因為這些佛像均著通肩白色袈裟,所以擬名為「白衣佛」。所以依據佛經和史料對白衣佛所做的研究都不足以完整地解釋白衣佛的諸多特徵。對白衣佛起源的研究也有助於完善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演變過程。

論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對白衣佛的分佈和情況進行了概述,對五鋪白衣佛的大小、造型和周圍的圖案做了系統的統計。並羅列了白衣佛研究現狀中的已有觀點,對現有的觀點的不足提出問題。


第二章首先從佛經大翻譯運動出發,進而推出敦煌北魏時期的石窟受到這一思潮影響,洞窟中大多為中心塔柱窟,而五鋪白衣佛均出現在中心塔柱窟中,可見是受到學習印度佛學的思想影響。接著分析印度佛教藝術形成和風格演變的過程,通過對比敦煌白衣佛和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白衣佛,發現敦煌白衣佛源自印度犍陀羅藝術。繼而筆者根據斯坦因特藏絹畫,考察了印度諸國瑞像圖,推測白衣佛圖應為犍陀羅風格的釋迦瑞像圖。


第三章 筆者以北魏時期最具典型性的,也是最早出現白衣佛的第254窟作為個案,通過分析窟制、造像和壁畫的排布,判定白衣佛的身份應該是釋迦牟尼佛。而其白衣白面的原因則是由於敦煌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北魏時期製作能力有限而形成的。所以白衣佛是一種特殊時期下產生的特殊產物,其作用有二:一,作為釋迦瑞像繪製於中心塔柱窟中以供供奉和禮拜;二,是對印度犍陀羅造像的摹寫與繼承,並將此風格傳承下去。

張帆影

形式與觀念:西方藝術史學史語境中的喜龍仁繪畫研究

導師:張堅

喜龍仁


喜龍仁(Osvald Sirén)是西方早期研究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研究對後輩藝術史學者影響深遠。喜龍仁在介入藝術研究之前,已是一位成果斐然且頗負盛名的義大利文藝復興繪畫史學者。他的研究方法深受其時風靡於西方藝術史學界的形式觀念的影響。他在學術興趣轉向的過程中,將研究西方古典繪畫的方法轉化至繪畫研究中,並隨著自身經驗的積累逐漸形成了一套基於繪畫「表現性」觀念的理論框架。本文旨在通過對喜龍仁相關繪畫研究著述進行文本解讀,以釐清其形式主義研究方法與「表現性」觀念之間的關係,將他的繪畫研究還原至西方藝術史學語境之中。

孫梓鈞

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創作思想研究

導師:楊振宇

畢加索《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作為一幅著名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且被評論為歷史上最活躍和最有力的反戰繪畫之一,諸多因素集合成就其經典。然而提及《格爾尼卡》的成功,評論家大多聚焦於畢加索作為藝術家而非政治家的身份,認為局勢與民族情緒僅僅是激發其創作慾望的動機。作者的創作意圖往往與引發創作的政治事件割裂進行思考。但《格爾尼卡》的誕生較為特殊,是創作行為同時也是政治行動,是個人表達也體現委託方意志。但《格爾尼卡》絕不僅是一個扁平的反戰符號,在藝術創作的背後隱藏著作者的個人情感與政治謎團。因此,本文將試圖還原《格爾尼卡》創作的歷史語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其隱喻性畫面進行分析,並提出新的斷想。探究《格爾尼卡》對於畢加索個人及社會大眾的特殊意義,試圖更好的理解作者在創作中,如何在個體情感體驗與社會公眾主題間實現共和與統一。

李涵之

Mimesis——貢布里希的模仿觀念

導師:楊振宇

貢布里希


本文擬探討貢布里希的「模仿」(mimesis)觀念。文中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藝術模仿自然」與「藝術模仿理念」這兩種傳統模仿論,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普羅提諾、阿爾貝蒂、瓦薩里、達芬奇、米開朗基羅、雷諾茲等藝術家、理論家的相關論述進行比較研究;分別探究貢布里希對此二種模仿論的反思與駁斥,並討論了貢布里希在《藝術與錯覺》《木馬沉思錄》《藝術的故事》《象徵的圖像》《理想與偶像》等著作中表達出的模仿觀念。

李斯言

理想世界中的死亡圖景——1936年後關於《阿卡迪亞牧人》的學術爭辯

導師:萬木春

《阿卡迪亞牧人》

《阿卡迪亞牧人》作為「偉大的普桑」最為人熟知的一幅作品,自誕生之始就伴隨著廣泛的討論,圍繞它的描述和思考從普桑的時代一直延續至今。1936年,潘諾夫斯基發表了一篇名為《Et in Arcadia ego: 普桑和華托的生命易逝觀》的文章,將這幅畫引入現代藝術史的研究視野,潘對於畫面主題更深一步的思考,影響了人們理解這幅名作的深度,這引發了之後半個世紀對《阿卡迪亞牧人》研究的學術熱潮。在這場輝煌的學術爭辯中,幾位藝術史家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幅畫提出見解,最終又無一例外地回到了對於「死亡」主題的思考之中,即普桑筆下的「死亡」是如何在理想之境「阿卡迪亞」中展現出來的。在他們不同的研究語境以及這些闡釋之間的張力和聯繫中,我們可以對「理想世界的死亡」這個畫面主題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原天羽

武梁祠研究

導師:孔令偉

武梁祠拓片


武梁祠是現今唯一保存完整的二世紀祠堂,而二世紀又是古代修建祠堂建築的黃金年代。本文從墓地功能和祠堂功能的關係出發,確立墓地、祠堂畫像皆以墓主為中心的構思,並設想東漢武氏祠堂的祭祀情境;隨後考察武梁祠畫像內容,並考慮圖像設計者的問題;隨著畫像的解讀和問題的延伸,進一步思考武梁祠圖像閱讀的邏輯以及石刻內容與漢代社會之間的關係,由小到大,漸漸深入。


武梁祠畫像的設計與漢代的五行方位和信仰有關。將祠堂畫像整體來看,它就像包括著天、仙、人間的一個大空間世界,這三部分空間相互交織聯繫。觀者閱讀牆壁畫像也似閱讀一部由遠古而至今的「歷史」;畫像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布局邏輯。今日的觀者亦可從這座祠堂看到當時社會求仙得道的方術與社會倫理的糅合。

何惠儀

《視覺與影像——理查德·埃斯蒂斯的城市風景畫研究》

導師:楊振宇


城市空間發生了變化,我們對城市景觀的感知也發生了轉變,受技術影響后的感知重新生產構成了我們的現實空間。理查德·埃斯蒂斯作品中展現的城市空間強化了這種來自技術感知后的感知狀態,展現了寫實畫面與抽象細節結合的紐約城市風景。以埃斯蒂斯20世紀60年代開始描繪的大量紐約城市風景畫去觀看紐約城市的狀態,就好比本雅明通過波德萊爾的詩篇考量19世紀的巴黎。埃斯蒂斯以攝影技術接近城市景觀,經過精心構思后創作的畫面展現了令人目眩的現實表象。玻璃櫥窗作為呈現城市空間的一個舞台成為埃斯蒂斯創作的切入點,折射出的複雜圖像展現了無序、多樣、碎片、短暫的城市感知現狀。超級寫實的紐約城市風景畫幫助我們回到20世紀棋盤格局下的紐約現實空間,提供了分析城市空間與感知變化的一個具體參照。

理查德·埃斯蒂斯作品


本文主要以埃斯蒂斯的具體作品為例討論了20世紀紐約的現實城市空間和感知狀態。首先以埃斯蒂斯與超級寫實主義之間的密切聯繫為導論引出對影像、視覺參與到具體繪畫創作的討論,然後通過他的創作手法展現介於寫實與抽象之間的紐約城市空間。第二部分則從城市規劃的棋盤式格局出發對不同視角下紐約城市風景畫呈現的感知現狀進行闡述,最後敘述繪畫中的城市輪廓以重新回到個體知覺為中心的超級寫實的紐約之城。

農積東

社群與媒介:黑山學院舞台

導師:周詩岩


創立於1933年的黑山學院在美國的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建校后短短的24年時間裡,學校作為美國接受歐洲現代藝術思潮的橋頭堡,相繼進行了一系列的現代藝術實驗。在學院進行的眾多藝術試驗中,不得不提是其中的舞台實驗,其上承包豪斯舞台傳統,下開美國本土激浪派藝術的先河,可謂意義重大。在黑山學院,舞台實驗本是一個舶來品,作為一種文化傳播現象,美國本土接受者自身所處的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外來文化的接受態度和程度,那麼這個外來物是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又經過了怎樣的改造,最終長出了此後人們熟知的激浪派之果呢?這將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陳致禧

歷史及其個人的圖像世界:雅克-路易·大衛前期藝術風格初探

導師:楊振宇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作為十八至十九世紀興起的法國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其藝術風格既具有新古典藝術一派的典型,同時獨具個人特徵。


「前期」時間範圍的劃分取自前人所共識的大衛風格變化階段,以拿破崙當政時期為轉折點,其之前為藝術家風格由初期走向成熟。前人學者針對大衛本人的研究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是,大衛作為革命者及議會代表的社會歷史身份與作為藝術家的自我定義之間的博弈,這可從畫家後天語言障礙的經驗及自畫像的表現中得見其心理狀態帶來的根本影響。早期求學羅馬的經歷及生賦單純的天才使他產生了考據古典的習慣和斯多亞式的英雄情結,且顯著地表現在其作品中,與此前盛行的洛可可藝術風格產生強烈對比而充滿冷峻的悲劇氣質。

雅克-路易·大衛 《馬拉之死》


法國革命爆發后,在思想、情感、歷史觀等諸多方面對大衛產生巨大影響,既使他高度理想化的藝術觀念受到衝擊,也使他脫離對悲劇的追求,開始認識到人性的柔軟和現世精神。但這些因素在其作品中的表現一度被認為是其軟弱意志和盲目、不堅定的政治立場造成的,本文章則希望指出其重要之處及對藝術家風格的積極影響,甚至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的機遇。大衛作為藝術家個人實際上與歷史思潮有著充分的差異,而非順流直行的;正是因為這些個人與社群、藝術家與政治運動之間的觀念碰撞,才使得大衛保持其獨特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