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活了這麼久,也許我們都在一場「騙局」中,這部紀錄片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女權主義現在已經成為世界主流思想之一,隨著女權運動取得的成績,女性的權益也算是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保障。

但事實上自認為是女權主義者的人,也未必是真的了解女權主義。

大多數人,甚至包括熱妹在內,都覺得現在社會儘管已經進步很多,但還是一個男權主義社會,女性還是在或多或少地被壓迫,被不公平對待。

但是,接下來熱妹要說的這個紀錄片,可能會 顛覆 我們以往對於女權主義的所有想法和認知。

因為它講述了 正在發生的男權運動 ——

《紅色藥丸》

The red pill

豆瓣評分8.2分

紅色藥丸,是一種文化標語,取自於電影《駭客帝國》。主角尼奧面臨選擇,就是大家熟悉的紅色藥丸和藍色藥丸。

你選擇紅色藥丸,可以留在那個世界,去面對殘酷的選擇,看到之前不能看到的一切事物。

你選擇藍色藥丸,就會重新陷入沉睡,渾渾噩噩的活著,永遠保持半昏迷的狀態,或許會更快樂。

女導演凱西·傑伊因為「男性之聲」網站上一篇宣告10月是揍扁暴力婊子之月的文章,對於這個男權運動網站產生了負面的興趣。

她想見見這些厭女者,這些男權分子,想以此來拍一部紀錄片。

男性之聲:https://www.avoiceformen.com/

而女導演凱西·傑伊,是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

她作為紀錄片導演的大多數作品,都是關於女性問題和性。

「男性之聲」是一個讓男權運動人士發貨聲的網站,這個網站的建造者,是一位叫保羅·伊拉姆的男權主義者創建。

這裡聚集著很多厭女者,他們聚集到網站的留言板上,表達對女性的憎惡。

當這些男權激進主義者進行集會演講時,反對者在對面喊出口號:

racist,sexist,anti-gay,MRAs,go away。

種族主義者,性別歧視者,反同性戀者,男權激進主義者,滾!

看得出反對者已經把男權主義者,等同於racist,sexist,anti-gay這些人。

但其實,這些男權運動者真的是大家貼的這些標籤嗎?

「在當今社會,你以為男人擁有一切的優勢?這完全是胡說八道!」

保羅·拉伊姆舉出一系列數據。

因工作死亡的人當中,93%是男性。

自殺而死的人大部分都是男性。

男人通常在家庭法庭中被迫害,無家可歸人士大部分都是男性。

男性犯罪被判坐牢時間要比犯同樣罪的女性多63%。

就連平均壽命,男性都低於女性。

沃倫·法雷爾,暢銷書作家。作為男權運動的其中一位,他質疑了公眾的認知,到底是誰擁有權力,權力在哪。

他指出,在空難海難發生時,人們往往「讓婦女兒童先上船」,而不是「讓不會游泳的先上船」

這成了一種模糊的性別歧視,似乎是源於女性的歧視,但又像是剝奪男性的同等生存權。

在面臨生死抉擇的時候,比如戰爭,似乎「女性的生命更值得被挽留,而男性的生命更值得被銘記」。

人們會用雕塑、撰書、載錄史冊的方式「賄賂」大部分的男性,從而使他們願意放棄生命拯救他人。

在死亡率相近的情況下,社會對於乳腺癌和睾丸癌的關注度和資金投入比例卻相差懸殊。

世界上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人口不是差不多嗎?為什麼有問題的都是男性?難道沒有人思考這個問題嗎?

在拍攝紀錄片沒多久,導演自己的觀念就發生了變化,

最初,她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

但是,隨著深入了解這些男權運動者,了解他們的觀點,她開始動搖。

還記得徐靜蕾的那期《圓桌派》,老徐有個觀點進一步分析的話,其實很有意思。

她說,女人可以去追求自己的事業,追求女性獨立,想怎麼活就怎麼活。如今的社會,女人確實可以像男人一樣去成就事業,就算事業不成功,還可以找個男人嫁了,別人也不會說什麼閑話。

如果換成男人呢?一個男人在職場上打拚,他沒有選擇的退路,他很難像女人一樣,退而求其次,找個人結婚,做家庭主夫。

大家對男人的印象,就是男人應該出去工作賺錢,照顧自己的家庭,這是父系社會對傳統男性角色的定位決定的

所以很多男人有了孩子之後,無論工作上遇到老闆怎樣的刁難,他們只會選擇低下頭,為了家庭,默默承受。

這個社會就是這樣,無論什麼事情發生在男性身上,大家都會覺得理所當然。

根本就不是男女平等,而是婦女和女孩擁有特權

基於同樣的原因,本片導演走訪了男權組織、平權組織、女權組織,採訪了Warren Farrell本人,並與抵制聲浪的領袖進行對話,同時也收錄了大量法律界和學術界相關代表人物的觀點。

女權主義者認為,我們才剛剛開始得到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並沒有更有利於我們,不能對資料進行歪曲和誤解。

另一位說,男權主義運動是否想利用性別說的外衣,來進行白人民族主義運動你不能把處於高級地位的人組織起來。

在片中,熱妹看到男權運動中的女性呼籲者,看到女性組織中的男性支持者,看到受傷的父親、痛苦的丈夫,看到無助的男孩、落淚的男人。

片中提到在伊斯蘭國的博科聖地,數以百計的年輕女孩在熟睡中被炮火聲驚醒,武裝分子襲擊了他們所在的學校,其中300人被拖出教室,推上卡車,然後拉到森林裡。

他們把女孩和男孩分開,最後讓女孩走了,教育他們「回家吧,去結婚,背棄你們的罪,在真主阿拉的保護下會正直的生活」。

放走女孩以後,他們把男孩都燒死了,這不僅沒有引起憤怒,也幾乎沒有任何媒體的報道。

新聞里只說是多少民眾在衝突中死亡,男孩們被活活燒死,只是一個數字。

大衛·芬奇導演的《消失的愛人》也是一個男女不平等的例子,妻子為了擺脫窩囊的丈夫,她失蹤了,而男人就成了謀殺妻子的第一嫌疑人。

任何時候,只要妻子失蹤了,第一時間被警察懷疑的,就是她的丈夫。就像家庭暴力一樣,發生了家暴,受害者一定是妻子,被警察銬走的一定是丈夫。

女性在兩性暴力和犯罪中,永遠是預設中的受害者。

影片中妻子浴血逃生,回到丈夫身邊,媒體眼裡看到的只有一段真愛童話。

面臨著這樣的妻子,丈夫根本無能為力,因為法律和警察都站在妻子這一邊,丈夫是絕對的弱勢群體。

假裝成「受害者」的妻子

而在2014年,疾病預防中心發布了一份報告,揭露超過540萬男性和470萬女性,被另一半毆打成為受害者的數據。

女人被家暴,她們可以得到女性公益組織的幫助,她們可以被保護起來,讓這個男人再也見不到她。

女人可以離婚,得到孩子的監護權,讓男人徹底從她生活中消失。至少法律是站在女性這一邊的,她有這個保障。

而男性卻沒有,沒有地方會收留被家暴的男性,美國有超過2000個國家庇護所,所有的庇護所都只為女性受害者服務。

到2016年為止,美國只有一個家暴庇護所提供給男性。

但事實是:

物理家暴的受害者里,女性受害者佔三分之一,男性受害者佔四分一

另外,在小孩的撫養權之爭中,最終拿到撫養權的人81.6%是女性。

阿爾·帕西諾在1973年有部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衝突》,男主角是一個紐約的便衣警察,在電影結尾,他被槍機,然後從警局退休。

一個女人通過欺騙他,生了他的孩子,成為了一位單身母親。後來法院審判了這個案件,法庭上也證明了這個女人欺騙了他,但法庭還是宣判,將他90%的退休金判給了女人。

她就是跟他睡了一晚,她就拿走了他的錢,他還得不到孩子。

著名導演西德尼·呂美特的《衝突》

一般情況下,父親在家庭法庭上是得不得公平對待的。

很多人都是在遇到這種問題時,才發現女性對孩子擁有絕對的權力。

在孩子的問題是,女人雖然很困難,但至少她們擁有選擇的權力,而男人作為生父,他們對自己做父親的命運卻沒有任何發言權。

男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性交之前,考慮好要不要戴安全套,要不要採取避孕措施。

男性與女性在生育權利和避孕措施上的差異

但如果男人被騙而當了父親呢?

或者男人根本就不是親生父親?

男人又要面臨女人的親子關係欺詐錯誤親子關係

錯誤親子關係並不是惡意的,也不是故意的,她跟太多的男人做愛,根本就不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她只想弄清楚,不想害人。

可怕的是親子關係欺詐,不是你的孩子,她一口咬定就是你的,她跟別人亂搞生了孩子,你卻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

她知道孩子的生父是誰,她還撒謊,但法律依舊會站在這樣的婊子那邊,你依舊是受害者。

諸如此類的事情,片中還有很多。

導演凱西·傑伊在電影的開始說自己是一位女權主義者。

但是到了電影的最後,

她說自己以後不會再自稱是女權主義者了。

影片到這裡就結束了,但是留給觀眾更多的沉思。

對於這部影片,熱妹想說的是,我們被性別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揮霍的更多認同,同樣也有局限,理性對談是需要的。

你可以不同意他說的每一句話,但是要誓死捍衛他說話的權利。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我們首先是「人」。

多去聆聽,多去思考,有時候世界並不是我們「以為」的那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