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加勒比海盜的電影原聲太燃了!

五部《加勒比海盜》系列,讓德普叔紅遍全球,母公司迪士尼也賺得盆滿缽滿。但很多人都會忽略的一個細節是,五部加勒比,情節主線主角都在不斷更換,影片那激昂澎湃,蕩氣迴腸的主題曲卻從未變過。

He's A PirateKlaus Badelt - "He's A Pirate"- End Title Theme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能被記住的當代古典樂都是電影配樂

或許大多數觀者都叫不出這首樂曲的名字,但無論何時聽到那個節奏如進行曲般的交響樂旋律,我們眼前都會不自覺地浮現出《加勒比海盜》系列中德普叔那「一步三晃」的妖嬈步點和他那乘風破浪的心頭好「黑珍珠號」。誠然,這首第一部中本名為《他是海盜》,在後續第三部更名為《揚帆遠航》,第五部再次變更為《在我最愛的地平線外》的電影原聲,和加勒比系列一樣早已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旋律。

說起加勒比海盜系列影片的電影原聲,就不得不提起堪稱「史詩級大片配樂專業戶」的電影配樂大神級作曲家漢斯·季默。列數他的作品,經典可就太多了。擅以氣勢恢宏的創作風格見長的他,最耳熟能詳的代表作包括《獅子王》、《碟中諜2》、《勇闖奪命島》、《角鬥士》、《達芬奇密碼》、《天使與魔鬼》、《功夫熊貓》(1、2)以及《盜夢空間》等,無數好萊塢大片的電影原聲均是他親自操刀。作為全球票房保證之一的《加勒比海盜》系列自然不能免俗,季默本人親自打造了2、3、4三部影片的配樂,從氣勢磅礴到異域風情,我們觀影時耳畔響過的旋律,都出自季默之手。不過,加勒比海盜系列的主題曲《他是海盜》卻不是他譜寫的,而是由他的合作夥伴、好友兼老鄉克勞斯·巴德爾特完成。後者不僅與季默一起合作了上述多部影片的配樂,還曾參與2008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音樂創作。可以這麼說,近20年來任何令人記憶比較深刻的好萊塢大片配樂,隨便一翻都有可能看到上面這對「黃金搭檔」的大名。

Malleus MaleficarumHans Zimmer;Richard Harvey - The Da Vinci Cod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優美的旋律,激昂的節奏,恢宏的氣勢,這些在西方經典交響曲中所必備的元素在《他是海盜》中都具備了。然而,當我走出IMAX放映廳時,腦海中反覆思考的問題卻是: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當代古典音樂作曲家很難譜寫出如此悅耳動人,氣勢如虹,且被聽眾熟悉的曲目,反倒是寫電影原聲的作曲家們好作品層出不窮呢?

好吃的吃膩了 開始吃難吃的

清晰記得,大提琴家王健老師曾在兩年前的一次演出前採訪中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學院派過於強調技術,是死路一條,完全是在意淫。有時我跟年輕作曲家說,有些段落你寫得很好聽,為什麼非要去寫那些難聽的?他回說,不敢寫好聽的音樂,寫好聽了事業就會被『抹殺』。作曲界被一幫人控制著,年輕作曲家必須從他們這拿獎金和項目。現在的國際潮流是,復古派不流行,你必須寫得人聽不懂,一定要達到某種格式才被認為是創新。」無獨有偶,來自匈牙利的李斯特嫡傳鋼琴家阿萊克斯·西拉西先生談到古典音樂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時,觀點和王健老師出奇的相似。換個角度理解,並非是當代作曲家寫不出好聽動人的作品來,而是迫於古典音樂圈的大勢所趨和社會多方因素驅使,使得所謂的「學術性」要優先於旋律。那麼問題來了,作品如何流傳和傳世呢?

步入20世紀,各領域藝術家們都在試圖擺脫前輩大師們所留下的「陰影」,甚至顛覆前輩制定下來的藝術傳統和規矩,進而推陳出新,「當代藝術」也應運而生。藝術的本質也在悄然發生變化,由純粹的個人審美創作變成了投資升值的金融商品。畫家們開始玩兒概念性的抽象,作曲家們則開啟「無調性」譜曲模式,所導致的結果便是,曲子越來越難聽,畫越來越讓人看不懂,還動輒便是天價。用王健老師的話概括當下的藝術圈現狀,就是「文化墮落的一種,好吃的吃膩了,開始吃難吃的。」然而,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藝術的創新並不代表著顛覆傳統和規則推倒重來,真正的大師們也並非玩兒不轉傳統。舉例來說,無論是畢加索、蒙德里安還是斯特拉文斯基,都是接受傳統藝術教育出身,而不是上來就玩抽象秀概念。別瞧畢加索畫的面部扭曲,蒙德里安的名作全是彩色方格子,二人均有著紮實過硬的素描基本功;若非親耳聽過,你也很難想象被譽為「無調性」音樂泰斗的斯特拉文斯基譜寫的《義大利風格組曲》簡直比巴洛克風格還巴洛克。大師們的創新,是要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創造自己獨立的藝術語言,無論是繪畫還是作曲,須有跡可循,而並非憑空誕生,才得以被歷史認可。

無法流傳的音樂必將不是經典

如果說專業作曲家們受制於自身發展前景都在專註於學術類的創作,那麼電影配樂的作曲家們顯然不受上述客觀因素的束縛。電影中需要音樂來渲染主題,如果沒有適當的旋律線(無論是優美的,憂傷的,熱烈的,熱情的還是激昂的旋律)來配合影片主題做情緒的延伸鋪墊,換作是一首當代無調性的作品,你甚至可以想象觀影后影迷們如潮的抨擊甚至謾罵。在電影配樂當中,沒有考級、學歷、獎金和證書,是否「合適」和「好聽」是觀者評判的唯一硬性標準。市場的受歡迎程度直接決定這首作品是否優秀,而好聽的電影原聲自然會收錄進古典音樂大師的常備演奏曲目進而變成經典。

比如,由作曲家約翰·威廉姆斯譜寫,著名小提琴大師伊薩克·帕爾曼親自演奏的《辛德勒名單》主題曲,不僅早已是電影主題曲的不二經典,更是帕爾曼本人最喜愛的返場曲目。莫說今日,哪怕是19世紀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威爾第在創作歌劇《弄臣》時,刻意賣個關子把他最得意的男高音詠嘆調《女人善變》留在首演前一天才發給樂隊為避免泄密,結果便是當夜的威尼斯城所有人都在哼唱著那個旋律,時至今日仍經久不衰。無數事實證明,唯有旋律優美動聽的樂曲才會成為傳世經典,這也是作為聽覺藝術的音樂和視覺藝術的繪畫最大的區別所在:繪畫抽象了觀者即便看不懂起碼還能看,連調兒都沒有的音樂你讓人聽什麼?

Schindler's ListHyperion Ensemble - Minimal Movie

何時拿出巴赫、莫扎特或勃拉姆斯等古典音樂作曲巨匠的曲子細細品味,除了好聽之外還感人至深。他們所制定的規矩加之前無古人的創造力打造出西方古典音樂幾個世紀的盛事輝煌,所留下的藝術遺產也必將不朽。放眼全世界古典音樂圈,演奏次數最頻繁的也不外乎是那屈指可數的幾位作曲家。為什麼?還是因為好聽。凡經典,就是無論放在什麼年代都好聽,耐聽。那些不好聽的「學術性」作品,若既沒觀眾愛聽也沒藝術家愛演,等於無法傳播。最殘酷無情的是歷史,因為能留給後世的都經過歷史的考驗和沉澱。若在當代都無法流行傳播,能流傳後世成為經典嗎?答案,我們心知肚明。

文|王加

文藝能超脫

評論是態度

北青藝評

往期精選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