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袁振國:校長和教師改如何堅守教育的定力

袁振國

如果要說到古代教育思想的貢獻,在筆者看來,最樸素也是最深刻、最也是最世界的就是——因材施教,我相信這四個字是古代教育思想最偉大的遺產,也是在互聯網時代會不斷煥發新生的教育真諦。

教師和校長,請堅持教育的定力開展面向所有人的教育

經常聽到一些教師、校長甚至局長、市長感嘆:有些事情想做但沒法做,比如素質教育,有些事情不想做但不得不做,比如應試教育。

牽扯教育的因素很多,但是作為一名教師,一名校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應該堅持什麼,反對什麼,必須心知肚明,方能有教育的「定力」。有1400多萬名教師,有近一百萬名校長,如果我們的教師、校長都能夠堅持正確的教育觀念,具有教育的定力,就將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教育的生態就會得到很大的改進,教育的發展就會更加健康和諧。

點燃每個學生心中的火焰、成功的希望。早在2500年前孔夫子就說「有教無類」,在當時那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工業革命之後所有人接受教育才成為歷史的可能。但是,同在藍天下,是不是就一定能同享教育陽光呢?

關注一部分學生,忽視一部分學生,甚至只關注少部分學生,忽視大部分學生的現象依然存在。同在一個學校里,同在一個課堂上,不同學生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機會大相徑庭。只關注一部分學生,只關成績優秀的學生,忽視成績後進的學生,被稱為「厚待前10名現象」。

早在上世紀80年代筆者就做過關於農村學生輟學的調查,發現輟學的學生80%以上並不是因為經濟原因,而是因為在班上經常受到忽視、批評甚至嘲諷。上學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的快樂,而是經受煎熬,因此他們寧可逃離學校。

根據期望效應的心理學研究表明,被寄予更高期望的學生會得到更多雨露陽光,性格會更加活潑可愛,學習成績也會明顯比其他同學提高得更快。優秀的學生、討喜的學生通常會得到更多的教育資源,比如會得到更多的提問,會得到更多的鼓勵,作業會得到更認真的批改,做錯了事也會得到更多的原諒。

有時候,課堂上的不公平可能比硬體實施上的不公平更嚴重,對學生成長的影響也更大。怎麼把保障每個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這樣一個現代教育的基本理念落到實處,怎樣確保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保障每個學生得到平等的學習機會和發展機會,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面向所有人的教育,對教師來說是一種境界,是一種道德,是一種教育能力;對學校來說,是一種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需要從有利於所有人發展的角度改革課程設置和編排,進行教學制度和教學模式的創新;對教育行政部門來說,也是一種評價要求,是第一質量觀。

不能被學習成績的框架釘牢人與生俱來是一個豐富的生命體,具有各方面的才能和稟賦,教育有責任讓這些稟賦像破土的嫩芽笑迎東風,茁壯成長,而不是讓它們削足適履,萎靡凋謝。但是嚴酷的現實是,重智育輕德育、重知識輕能力、重學科學習輕社會接觸的情況始終沒有得到明顯改變。由於考試成績佔據了家長和學校的興奮中心,甚至成為全部的興奮點,學生其他活動的時間剩下的越來越少了,為此,學生的發展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比如身體素質,某市《2008年全市中國小校各年級視力匯總表》中,國小二年級學生近視率為23%,到了國小三年級達到32%,國小四年級為47%,國小五年級已經高達52%。到了國小高段,有一半以上的學生存在程度不一的近視,其中佩戴眼鏡的學生高達80%左右。

至於高中,到畢業的時候近視率大都在90%以上。根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近視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學生每天增加一節課的戶外活動時間,近視率就可下降20~30%,增加兩節課的戶外活動時間近視率就可降低50~60%,增加三節課的戶外活動時間,近視率就可下降90%。高近視率主要是由於缺少戶外運動導致的。

其二,學生深陷學科學習負擔之中,沒有了同齡人的正常的必要的交往,社會活動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化程度得不到正常發展機會,所以學習優秀、考試優秀與工作優秀、事業成功嚴重脫節,這怎麼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呢?

其三,由於長期埋頭於書本,埋頭於習題,兩耳不聞窗外事,社會視野狹窄,社會責任感淡薄,終身學習動力下降。

這些與全面發展的價值顯然是背道而馳的。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為人的全面發展創設情境、創造條件,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

因材施教是古代教育思想最偉大的遺產

教育應讓不同的學生變得更加不同天下沒有兩片相同的綠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人。生物的多樣性是生命發展的基礎和保證,個人的個性化發展是社會創造性的根本源泉。個性的消失意味著社會的死亡。

如果要說到古代教育思想的貢獻,在筆者看來,最樸素也是最深刻、最也是最世界的就是——因材施教,我相信這四個字是古代教育思想最偉大的遺產,也是在互聯網時代會不斷煥發新生的教育真諦。工業化進程之後,教育走上了標準化的軌道,效率高了,但沉重的代價是個性的喪失。現代教育以來,各國都在不斷探索個別化、選擇性、富有彈性的教育制度和方法,努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創造條件,使不同的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變得更加的不同,而不是把不同的學生變成相同的人。

教育的個性化是一個重大、複雜、不斷深化的課題。多樣性的教育不僅是要造就豐富多樣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各種各樣的人才,而且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尊重,是對生命意義的提升。因此多樣化的教育,因材施教,不僅是教育的技巧,是教育的經驗,而且是教育的使命,是教育的境界。

教育的考試、選拔制度基本上是一個把人納入標準體系排序的制度。所以如何兼顧標準化和個性化才是考試選拔制度改革的重點。現在我們非常強調製定各級各類教育質量標準,這反映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轉變后的客觀要求。制定標準是需要的,對保證教育質量的要求和正確的探索方法具有重要意義,但標準化是危險的,制定標準的目的是應該提供更多的選擇,而絕不能導向千篇一律。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是教育的新使命

教育要引導學生生動地學習、自由地成長。說到教育,在人們的頭腦里馬上會呈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一排排排列整齊的桌子,坐著一排排端莊的孩子,認真地或心不在焉地聽著老師講課,老師站在講台上日復一日地、不厭其煩地傳道、授業、解惑。老師講、學生聽,是千古不變的基本教學模式。

「教是為了不教」,葉聖陶先生的這句至理名言今天又有了新的更豐富的內涵。當年葉聖陶先生講這句話,意思是要注重對學習方法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自己可以掌握學習方法,自學,靠自己學。

今天我們理解這句話顯然有了更深刻的內涵:學生不是被動教學的接受者,不是固定知識的存貯者,不是教師人格的複製者,而是師生互動、課程、教學的共同創造者。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學習過程是主觀建構的過程,沒有主觀的積极參与,就沒有高質量的學習,更沒有創造性的發揮。從社會學的角度說,今天的學習者是明天的建設者,是社會的主人,人類文明的發生髮展歷史,是江山輩有人才出的歷史,有自主發展的學生,才有自主發展的民族性格和名族精神。用這樣的觀念看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要求,而且是鑄造自主民族性格的要求。

說到這裡,我們對教師的意義有必要重新認識,對教師的角色要重新定義。教師的角色則應該從演員轉變為導演,教師不是自己表演,而是幫助、協助、欣賞學生表演;學生應該從觀眾、聽眾席上走向教學舞台的中心,成為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增強自信,實現人格的獨立。

基於興趣的學習,才能讓人有終身學習的慾望。反思一下現在的教育,有一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現象:大學生普遍厭學,缺乏學習熱情和動力。中美學者曾經有多個研究,比較中美高中生和大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後勁。研究表明,在國中和高中早期,學生的學習成績普遍高於美國學生,隨著學習層次的提高,學生的學習優勢逐漸下降,美國學生的學習優勢逐漸上升,到大學三年級普遍發生逆轉。基於興趣的學習,基於學生自主的學習,才能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活到老,學到老」,表達的是一種生命不息、學習不止的情懷,也是一種人生的生活態度。據信息學家的分析,互聯網時代以來,人類的信息量迅速膨脹,現在一年產生的信息等於人類文明5000年產生的信息量的總和。信息爆炸的同時是知識陳舊速度的加快,信息科學領域大學一年級學到的東西到畢業時已經有50%的內容被更新了。與此同時,老的職業、工種、崗位不斷消退,新的職業、工種、崗位不斷出新,終身學習成為每個人的基本需要。

為適應這種變化,上世紀60年代出現了終身教育理論,7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建立終身教育體系,並不斷向發展家蔓延。互聯網背景下的在線學習使得傳統教育的基本特徵——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學習固定的內容變成了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學習任何內容,突破了時空限制。老師講、學生聽的基本模式也隨之拋棄。運用互聯網的學習能力,成為一個人更新知識、掌握新的技術和社會文明成果的廣闊渠道。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意識、態度和能力,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就成為教育的新使命。

(來源:教育三十人論壇,作者:國家督學、教育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袁振國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