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幼升小亂象,家長要不要拼娃

學生入學「考父母」,為上更好的國小而讓孩子「幼稚園復讀」,名校門前家長「徹夜排隊」,讓孩子提前一年進入幼稚園到國小的「過渡班」……

隨著各地幼升小的陸續開始,為了讓孩子進一個好的國小,幼稚園、家長、社會教育機構想出了種種奇葩的招數,也把年幼的孩子推向了人生第一次殘酷的競爭比賽,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被稱為「拼娃」。

多年以來,提倡和推動素質教育、批評單純應試教育的聲音不絕,教育機構為此做出了種種努力,為何「擇校」仍舊高熱不退?對家長來說,「拼娃」真的是必須的嗎?

●正方

現實情況下不得不去拼

熊丙奇(教育研究者)

從幼稚園到國小,到中學,再到大學,家長們無止境地追求著更好的教育,在外人看來,可能覺得他們過於刻意了,應該更加理性一點兒,就算上一個不那麼好的學校,也一樣可以上大學,找到好的工作。但家長們不會這麼認為,他們更傾向於另外一種觀念,不能一開始就輸了,考不上好的國小,就考不上好的中學,考不上好的大學,甚至可能就考不上大學。在他們看來,拚命地擇校才是理性的態度,別人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所以,用「素質教育」、「快樂童年」、「散養更符合孩子天性」這樣的理由阻止「拼娃」,對很多家長來說毫無意義,沒有說服力,當然也無法扭轉這場「教育競賽」的腳步。

為什麼會如此,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第一,義務教育資源的不均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差距不必說了,即便在同一個城市裡,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分佈也存在著不均衡的問題,家長自然會認為,只要能進更好的,為什麼不進呢?只要能想到一點兒辦法,那就一定付出所有的努力,讓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

第二,一個孩子,基本上從幼稚園就開始準備聯考了,聯考指揮著基礎教育,也指揮著高校的教育資源分配,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建名校、重點院校,分一本二本,自然而然使整個社會追逐名校,造成名校情結。儘管現在我們已經開始推進取消一本二本的進程,但名校情結依然還在。

第三,名校情結又自然造成整個社會重學歷、重學校的普遍意識,一個普通的高效和名校畢業生,在社會上得到的評價和待遇,有可能完全不同。這樣的社會評價體系中,從好國小到好中學到好大學,再到好的工作,形成了一個鏈條。這時候你告訴家長不要迷信名校,他會聽嗎?現實如此,大多數人都知道「拼娃」是不正常的現象,但依舊還要拼。

這些年來,我們國家的教育改革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在公立學校中基本做到了均衡,實現了就近入學,比如很多地方小升初的推優逐漸都取消了。這些努力不能說沒有效果,但依舊難以完全遏制「拼娃」現象,說明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那麼,怎樣才能真正讓人們理性地對待升學呢?我想應該從兩個方面做起,首先,政府部門應更好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一是縮小所有學校的辦學條件、質量的差異,包括公辦校與民辦校的差異,僅僅縮小公辦校的差異,而不縮小公辦與民辦校的差異,「拼娃」現象就很難消退。二是擴大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程度,做到90%以上的義務教育由政府保障,給所有學生平等的入學機會,如此,教育觀念才可能進入理性的狀態。

其二,進一步推進聯考改革,這些年我們進行了很多聯考改革,但很多都集中在科目改革上,聯考指揮棒仍在,人們的名校情結、社會中的學歷崇拜難以扭轉,教育競賽的時間一再往前推,現在已經到了幼升小,確實是非變不可的時候了。

所以,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社會評價體系單一,這是 「拼娃」之所以存在的兩個基本問題,這兩個問題不改變,家長們可能就不得不「拼娃」。

●反方

把更好的價值觀用在孩子教育中

王建平(首都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學院院長)

從目前出現的各種現象上看,社會上普遍的教育觀念變化,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從正面來看,教育現象的變化,某種程度上反映著社會生態的變化,對孩子的關注,意味著對未來的關注,這是好事。這幾年來整個社會在促進教育公平、教育自然合理分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成效很明顯,情況改善極大。以北京而言,教育資源均衡化的發展很快,這推動了人們教育觀念的變化,總體來說,這是社會的進步。

第二個變化是教育價值的轉化。過去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大多是精英化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想盡辦法進名校,最終的目的是培養精英。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精英模式逐漸在向大眾模式轉變,傳統的單一教育模式,也在向多元化轉變。這些年來,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多元教育,培養個性等,對越來越多的人產生了影響。

其三,人們的自我認識也在變化,條條大路通羅馬,教育的方式不一定一樣,教育的途徑也變得更多元,個人價值的體現方式更豐富了,就如前不久成都女孩被數所大學同時錄取的事情一樣,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變多了,家長自然也就對孩子的期望變得更長遠了。

這三個方面的變化相互作用,不斷地建構一種新的教育語境,逐漸改變過去數十年來人們的教育觀,這是社會的進步使然,也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

當然,不得不承認,教育觀念的扭轉畢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任何一種改變都需要充足的條件和艱辛的努力。我們依舊處在這個過程當中,「拼娃」現象的出現,恰恰是這個過程中個人和社會焦慮的放大和體現。

為什麼依舊還會出現「拼娃」的現象,除了教育觀念的進步還需要時間之外,另一方面也和對未來的焦慮有關。比如,我在英國曾經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英國是發達國家,他們的幼兒教育理念,一直也都是快樂教育,孩子們大多都是在玩兒,但近些年來,英國的幼稚園也開始變得國小化,孩子們坐在教室里,學算術、學單詞,我曾經問過那裡的教師和園長,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回答我說,是為了適應家長的要求。

事實上,金融危機之後,很多發達國家的家長更加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這反映出他們對未來的焦慮,希望孩子能夠在學校學到生存的技能,去適應急速變化的社會。這是現實所迫,雖然明知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好,但依然要去做。

現在的,還處在高速發展的階段,但同時,也開始重視發展的質量,以教育而言,過去重視知識教育、競爭過度激烈的狀態,正在慢慢改變,我想未來會變得更好,這毫無疑問。

所以,要說給家長某種建議,讓他們去「拼娃」,還是不要去「拼娃」,可能意義都不大,因為這是一個整體生態的問題。好在我們的生態在變好,「拼娃」的現象會慢慢減少。可以討論的則是,如何更快地改變人們的教育觀念,事實上,我們發現,很多家長自身還相對缺乏對教育本身的認識,缺乏比較好的教育價值觀。所以,應該鼓勵家長,主動尋求和建立更好的價值觀,並且把這種價值觀應用到孩子的教育中去。

●主持人說

贏在起跑,不如贏在終點

聰明人評價另外一個人,從來不看他的眼前,而是看他最後的成就,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多的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物,上世紀風靡一時的大學「少年班」里,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呢?相反,姜太公八十遇文王,曼德拉七十歲還在監獄里坐牢,在他們成功前,誰又知道他們能夠改變歷史呢?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沒有起跑線,因為任何時候都可以起跑,跑得快的未必能堅持到終點,跑得早的,也未必能跑對路線,文天祥年輕的時候,妻妾成群花天酒地,那個時候,又有誰能知道他「臨大節而不可奪」,成為宋朝最後的孤臣?

人生如棋,三流的棋手只爭眼前,高明棋手則縱觀全局。每一個人都希望給孩子規劃一個光明的未來,但事實上,未來從來都只能靠自己爭取,家長能做的,不過是讓孩子更加自由地成長,更輕鬆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理想很遠,誰知道路上會遇到什麼,別太早把力氣都耗盡了。本版主持 周懷宗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