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眾議生風丨「共享經濟」時代,教育也可以「共享」嗎

共享教育,作為一個新的教育理念來探究,先要從共享經濟說起。共享經濟這個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群落結構和協同消費:基於日常生活方式》中提出來的。

共享經濟雖然不是在提出的,但是在發展非常迅速,共享腳踏車、共享公寓、共享汽車、共享停車、共享空間、共享充電寶、共享養老院等等迅速走紅,成為的新經濟,也引起世界的關注。現在冠名共享的行業越來越多,甚至也影響到了教育,如共享課程、共享圖書、共享教育資源等。我認為,這不是教育對共享概念的簡單跟風,面向現實與未來,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轉化。

如果仔細梳理一些教育概念,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教育需要跟上時代潮流。終身教育和終生學習,通常指從國民教育體系中的教育到貫穿人的一生的學習。兩個概念之間似乎是一回事,然而,從終身教育到終生學習其實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即主體有根本變化:終身教育的實施是以社會、政府作為主體,而終生學習的實施是以個體作為主體。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我們需要提出共享教育的理念。

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

正式學習通常指有意識、有目的和影響人的活動。這是在學科和行業規範中進行循序漸進的知識學習方式,正式學習場所包括課堂、學校等物理場所,現在也包括網路和虛擬空間。但我認為,非正式學習才是我們真正要正視和重視的學習,以往我們會把學校教育看得極其重要,但學校教育只佔用我們人生當中約20%的時間,我們人生的約80%時間是處在非正式的學習狀態當中。

非正式的學習狀態不一定有意識、有目的,但影響人的活動才是教育。非正式學習場所包括家庭、科技館、博物館、實地和工作場所等,當然更包括網路與虛擬等在線的學習環境。

經常有人會以一個人平均每年讀過多少本書來評判一個地方或一個國家的文化素養。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對於知識碎片化的批評也時有所見。但是,在知識來源與呈現方式如此多元的信息時代,只以一年讀過多少本書並不能證明我們的素養高低和人生價值,而零散、碎片化的學習同樣能夠豐富我們工作或生活的經驗和成長。

非正式學習促使無所不在的教育意識成長,教育的無所不在也許不是一種新的概念,但在新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如何使無所不在的教育成為可能則是教育面臨的一個新的問題。這種教育意識將產生一種即時學習的概念,如實時有效的取得知識或信息,實現問題解決的實時性。可以說,非正式學習必將促進共享教育的發展而滲透入整個社會,且變得越來越重要。

系統知識和非系統知識

系統知識是指學科性的知識和行業規範性的知識,其在體制中發生。

在現代社會,學校的正規教育已經是人的成長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在正規學校教育中可以獲得學科性的系統知識,同時行業的證書雖然各式各樣,但都要遵行行業的規範,因此專門技能的獲得也有一套專門系統的知識需要掌握。

而非系統知識屬於非學科性和行業規範性的經驗知識,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發生,極大一部分是在我們不經意之中發生,對我們在正規教育之外的工作和生活經驗的成長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非系統知識的存在意味著我們要改變一個觀念:除了學校教育之外,教育就不存在了嗎?

事實上,人的成長不僅僅在學校教育的範疇之內。這一點對農村的孩子或城市的孩子是同樣的。就這一點來說,我們如何在生活當中建立和非系統知識及其經驗獲得的共享路徑,其實比只知道在學校裡面學習系統知識更重要,對每個人的人生也更有意義。

系統能力與非系統能力

系統能力是基於學科與行業規範的知識學習而形成的能力,而非系統能力是基於日常生活經驗的學習而形成的能力。

我們對後者通常不太承認,現在所有的規範都是按照學校課程來規範。舉一個例子,我們開車,我們不需要知道怎麼製造汽車,也不需要知道怎麼修理汽車,我們開車的唯一規範知識來源於什麼?交通規則、交通法律。但是學習了交通法規,大路小路的訓練過了以後,我們就真的學會開車了嗎?

其實我們還要回到實踐當中,而開車的水平高低各種情況都不同,我們靠什麼?我們靠實踐當中不斷的自我經驗的習得和他人經驗的共享。雖然這些非系統的知識是零碎的、碎片化的,由此產生的能力也是非系統的,但是這些在日常生活經驗當中通過共享習得的非系統的經驗知識和能力,卻有助於我們的經驗成長和發展,並不斷地豐富和改變著我們自己。

可以說,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個不同的個體作為教育主體的意願和需求。

有人對共享經濟一詞進行釋義: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和強化使用權的作用,在共享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的利用,從而使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變得更高。所謂「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而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同樣可以對共享教育加以釋義: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識擁有權和強調使用權的作用,在共享教育體系下,人們可以根據各自的意願和需要選擇適當的學習手段和方法,在克服囿於知識掌握與技能訓練的狹隘性,表現出個人對於知識多樣性、異質性發展的無限豐富的可能性,並使教育資源得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與共享。即所謂「隨需所獲,學以為己」。從個人的角度出發,所有習得是為了自己的持續成長。這點恰恰與我們的文化傳統正向契合。

面向現實

我們說共享教育是知識規範的慕課(MOOCs)與從經驗中學習的創客(Makers,特質是創新、實踐與分享)的結合。比如慕課在基礎教育當中、在邊遠地區當中會發揮很大的作用,尤其對於教育資源匱乏、師資匱乏地方的學校進行優質教育的遷移,它依然是有用和必要的。但是它依然是針對所有的人群,而不是針對人的個性,因而解決不了教育的根本問題,就是個性化學習的問題。

相比正式學習,個性化學習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基於技術發展的個性化學習,關鍵在於從「如何教」走向「如何學」,在學習者個性特徵與學習環境之間努力達到的一種平衡,強調學習是一個情境化的過程。同時,個性化學習是以個體學習為中心,在任何地方和場所,在流動的任何時間,從差異性需要出發,共享不受限制的多元的教育資源(能共同使用的數據和非捆綁的學習目標),可在在線與非在線學習平台進行混合學習,並與非正式學習整合。總之,個性化學習具有在任何時間和空間的彈性化學習,學習個體自己驅動學習路徑,學習建立在技術支持的基礎上等特徵。而這正是共享教育的基礎。

面向未來

我們說共享教育是非正式學習,以及非系統知識、非系統能力獲得的重要途徑。共享教育賦予個體經驗和實踐知識的習得在學習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這是我們在教育面向未來的時候特別需要關注的。

需要明確的是,共享教育的提出是一種面向現實與未來的理念轉化。之所以稱為轉化而不是轉換,是因為轉換具有替代的含義,而轉化不是替代而是迭代。也就是說,以學習個體的要求不斷改進以逐漸逼近不同差異個體的學習需求,這是教育最根本的宗旨。在面對現實與未來的教育理念轉化中,基於信息時代的共享經濟基礎發展起來的極富實踐內涵的教育觀念,就是共享教育。

我們在教育理念上「跟著跑」的時間實在太久了。在今天共享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在共享經濟的基礎上「接著說」,教育應該努力思考共享教育的可能並創造共享教育的未來。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長、終身教授)

歡迎關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官方微信——教育之弦!我們將竭力為您提供權威、有料、有趣的教育信息服務。

更多精彩中心官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