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余德:20年新媒體發展史背後的規律與邏輯

不想錯過新零售資訊?趕緊關注地歌網!

2017「新用戶主義」高峰論壇暨魔都1001位CEO峰會召開,作為合作媒體之一,掌會&IT老友記CEO余德受邀發表了以「新媒體發展規律與邏輯」為主題的演講。

以下是演講內容:

現在正是午睡的時候,不知道清醒的有幾個,我也是臨危受命,PPT昨天下班后才寫出的,沒有做太多的準備,也許很多時間,特別是歷史的部分,我沒有做比較多的考證,也沒有去做核實,可能有一些與實際時間以及實踐本身不是那麼精準,希望大家這點能夠諒解。重點探討規律,探討邏輯,不探討史實的部分。

從新媒體的路上走過來,我相信還是有更多的人需要經驗,需要教訓,甚至需要發散性的思維,我希望我們能在這點上共同為大夥營造這麼一個環境,而不是為演講而演講,也不是為了做宣傳。

標題是命題作文,不是我要講的東西,是小峰給我下了這個命題,有點措手不及,20年新媒體發展史,今年是2017年,嚴格講從1997年開始,時間跨度差不多,從網路媒體發展以來,說到今天剛好是20年的時間段。

從過往的20年新媒體發展背後的規律看新媒體發展的邏輯。

首先講一些個人的東西,可能有些人對我不熟,我從事傳統媒體超過20年,除了廣播沒做過,各種媒體形態基本上都經歷過。最後是在經濟觀察報呆了七年,奔著新媒體就下海了,大家也看到我今天的狀態,所以不要輕易下海,很苦。 講這些是為了把概念與定義釐清一下,這不是科學的概念,只是希望做一個澄清。 新媒體應該有別於傳統的包括內容生產、傳播機制以及商業模式在內的媒體系統和機制本身,這是我們今天探討的新媒體的指向。最重要的一塊就是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互聯網媒體。必須說明一件事情,(今天)這個報告所指的新媒體,全部指商業化的媒體,不指體制內的官辦媒體。

我梳理了一下新媒體發展簡史,其中的跨度有兩個點,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從09年的下半年開始,97年到09年這個時間段基本上傳統的PC互聯網時代,印象最深的是四大門戶,包括雅虎,包括更早的今天已經不存在的網站本身。可能有很多年齡稍微大一點的人都記得,當時新浪網找這些傳統媒體要這些內容非常難,最大的部門是打字部門,因為基本上要不到。傳統媒體不給膠片,很難獲取資訊本身,所以他們就訂了很多報紙,訂了很多內容,然後讓自己的打字員每天敲到網上去,這是四大門戶基本上遵循的規律。 稍晚一點論壇就出現了,今天都還在,像天涯,這是PC互聯網時代UGC模式,到後來就(變得)非常紛繁和屌絲。再往後就是博客網站出現,這一波幾乎最後都掛了。社交媒體比較晚了,開心網、人人網,高峰時段應該在07年,如日中天。好像那個時候就開啟了社交大門,開啟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或者跟社交性的媒體進行交融的時代。再往後基本就比較清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包括做中間微博的,不是微博,而是中微博,當然今天都已經不在了。

微博跟微信的出現將社交媒體推向了一個高峰,UGC模式或者PGC模式走向一個高潮。 09年以後互聯網時代來臨了,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了,做的比較早的是網易,是否精準不太確定。新浪、搜狐,百度的新聞客戶端,再往後就是界面、澎湃等等,中間有個比較厲害的媒體——今日頭條,後面會講這個事,帶有一定的AI媒體屬性的,通過演算法、大數據、用戶畫像、技術本身來改造媒體,這是做的比較早的,後面有封面、藍鯨等等。

即時性、知識類的媒體2014年廣泛出現,營造高峰的就是分答,在抓讀者或者用戶心態上做的機制非常棒,但不太適合做媒體,適合做文化娛樂,這也是分答今天轉型的最重要的原因。值乎是社交型的,頭條問答做了很久,還有得到。 AI媒體一直都在嘗試,大發展的狀態,2014年,這裡面第一個不見得是做得最好的一個,因為是我的,當然放在第一個,掌會是我們的產品。DREAMWRITER我認為目前是做的最好的媒體,小宣、新華社快筆小新,今日頭條張小明,國外做得更早,美聯社、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 回顧一下歷史,不見得非常全面,有這樣一些變化在。這是一個表,主要專註的領域基本上覆蓋財經、體育、娛樂,真正涉及到更多維度的東西還做不到。這是機器人寫作的一些東西,大家感覺到千篇一律,寫的都是扁平化,基本上是OK的,獲取信息本身是能夠完成的。

如果聊媒體有三個點必須得聊的,一個是媒體本身,二是技術本身,三是時代本身。如果拋開這樣三個維度去聊好像有點虛。 在2012年我寫過一篇文章,當時提法叫社交化、移動化、視頻化、大數據化,當然還有更多提法,新四化。這中間產生了非常多的隨著技術、時代本身包括整體的用戶人群共同營造的一種變化,我認為這個表做得不好,這上面的東西時間來不及。

我個人看法,從媒體角度來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后真相時代。 我們經常會質疑,今天上午看到一條新聞是真相嗎?不知道。我們經常發現新聞本身在發生急劇的反轉,這種案例也比較多。出現這樣的狀態跟我們信息大爆炸有關,跟我們人群有關,跟快的速度有關。包括新聞信息本身的碎片化也相關,所以出現了很多全面的東西或者真相的東西,調查性的東西越來越少。我們現在很多的媒體人或者自媒體人和我們當年做新聞完全不一樣。當時是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不是用筆寫出來的,今天看到這些東西在變化。信息大爆炸這種情況已經在弱化,現在是混序的時代。

今年上半年有些東西在回歸,比方說讓你多看書,甚至有很多人已經不再看朋友圈了,或者在朋友圈能看個半小時就已經不得了了。剛開始微信出來可能看到半夜,24小時都有人在發內容。這樣的狀態在發生轉變。 不確定性的消除和精準的資訊理論,不確定性消除是信息的終點,追求的是確定性,精準資訊理論是當前最缺的東西,很多的內容模糊化、兩極化、感性化,恰恰少了理性,少了給別人確定性的東西。很多事情出來之後情緒性的東西很多,理性的東西很少;提出的問題更多,給出的解決方案更少。這不是我們要的時代,這樣的時代一定會過去,而且過去很快會來臨。

後面會講到我們媒體提到內容為王的問題,這個問題值得大家去思考和探討。 技術本身當時提了英雄主義萌芽,天底下沒有比做媒體更容易的事,只要敢往外放就是媒體。民主啟蒙也是一樣,民主的啟蒙永遠都是曲折來回的,自媒體6月1日就要受制於登記的網信辦新的文件。儘管現在還沒有最終確定這個事怎麼搞,但這事一定會來。

一直提新媒體,前面做了一些定義,到底「新」在哪?

值得探索的問題,媒體本身無外乎三大塊,傳統媒體,內容、傳播、商業模式本身,新媒體角度多一些東西,內容到底怎麼生產的,是自己生產還是別人生產,是機器生產還是維度上怎麼變,我們是做精英的媒體,還是消極的媒體,是追求快還是要追求思想?

內容本身各家有不同取向。載體渠道革新,一個是技術本身發生的,不再通過傳統媒體紙媒、電視,可能繞道到互聯網,到互聯網之後載體變成手機,我們探討未來媒介在哪裡,我還比較固執的認為應該在手機。 在傳播模式里,過去傳統渠道分發,變成了社交化的模式,我感興趣就轉了,我轉了朋友就看到了,看到他就轉,形成一級又一級很多核心點的傳播模式。 媒體跟受眾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媒體和受眾不形成前面的關係,我們大數據從何而來,我們傳統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最難的東西就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戶到底是誰?因為在報紙呆的時間非常久,報紙根本不知道用戶,不知道自己的讀者是誰,頂多知道別人住在哪,電話是多少,訂了哪幾份報紙都不見得知道。 我們跟受眾的關係非常非常的淺,也非常非常的短,涉及到後面大的問題,就是大數據問題。如果不突破大數據的問題,我感覺媒體不管怎麼新,還將是跟傳統媒體差不多。南方報業是什麼樣的水準,10個億,如果在產業中間,或者在的經濟領域中間算什麼企業,算中小企業,一堆的航空母艦干出來的事情不過是一個中小企業。這個行業要發展,要真正壯大起來,可能後面會談到媒體人本身發展上的瓶頸問題。

這幾個點都是相連的,如果大數據不形成,跟受眾關係不突破,那我們新媒體跟傳統模式區別到底在哪裡?怎樣盤活商業模式?

我們無外乎廣告發行+活動,這是傳統媒體幾乎不變的商業模式,加了很多毛毛雨,那些點上是第三產業或者副業。今天很多傳統媒體把副業當主業做的,媒體只剩下空殼本身,甚至把媒體人養的越來越少。

商業模式蠻重要的,特別是跳到海里的,要考慮媒體本身跟我們商業的衝突,傳統方式,發行、廣告、活動、人才的問題。 在當前的新媒體嘗試中間有看到做社區的,騎士會非常典型的做社區,有媒體部分,有社區部分,有很多綜合的狀態。電商維度已經特別多,看到界面都在賣東西了,有獨立的頻道,當然也有導流模式,比如說今日頭條和京東的合作,比較常見的,有很多平台進行導流。培訓這塊一些比較早做社區的,不見得是線上社區的,線下社區的,比如說天馬會,做培訓、商業諮詢等等在內的,也有做交易主要是知識性的,比如說得到你要去付費,包括分答、值乎,每一次知識分享或者資訊的分享需要付費,閱讀或者是參與。 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最大的差異,就是要跟我們的用戶、受眾產生緊密的關係,當然得有社區。作為新媒體而言,如果沒有社區,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它不是新媒體。

比方說我們傳統的渠道搬到互聯網上去就叫做新媒體,這是扯淡的,創業的人,脫離機制的人,處在江湖上的創業者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做新媒體是非常危險的,幾乎沒有成的可能性,要重視社區的經營。

我們掌會也挺苦的,我這個頭髮不是干媒體變白的,是做產品變白的,差不多兩年時間我是這個產品經理,我們做的掌會本身還是做媒體,做媒體社區。過程中間我們找到了一個點,在手機上開會,然後在開會的過程中間我們產生內容通過機器人寫作,所以我們把這點叫做AI媒體。 我們這個思路從2013年開始提出,應該說是做的蠻早的,但這個技術真難,太難了。這個技術本身就把我們折騰得夠嗆。機器人寫作還在路上,很多功能沒有完善。關於機會,社區的角度上大有可為,比如今天我們參加騎士會的活動,在社區的角度上確實有非常大的機會。

另外一塊是內容為王,但這種方式不太適合做媒體,只適合成就個人。比如說像青松老師,很多原來比較知名的媒體人本身,只要別干公司都是很幸福的人。年收入千萬級那是很多,收入百萬級就是比比皆是。過一個自由的,對自己負責任的生活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一創業基本上都會很慘。

視頻、直播這塊,一是不專業,我畢竟沒做過,在電視台呆過,做過紀錄片,我們認為從水平的角度上,除了政經國家大事官媒層面的東西,在創業市場化上根本沒辦法參與,包括梨視頻,我們也挺為邱老師擔心的。

電視的本質是娛樂,迄今為止我也蠻贊同這個觀點。 如果做文化娛樂可能更適合,他佔用別人的時間更容易,然後建立關係也更容易。但如果通過電視,通過時間流的方式,我們認為對知識、對經驗、對思維方式的改造上,反而不如文字性的東西。短視頻媒體也有比較多的變化,直播一直都有,不是今天才有的,包括之前的直播,如果沒有二次元出現,我們的直播不會有今天這麼火,二次元加了社交元素,把社交加進我們的直播裡面,這個社交是一種弱社交,是一種畫面跟用戶之間的互動,不見得是跟人之間的平等溝通的狀態。

新媒體的未來,還是要把新媒體做一些區分。 新媒體有很多分類的角度,我從媒體本身去做分類,而不是從內容、傳播這些點上。媒體可能包括傳播性的媒體,也包括內容性的媒體,也包括技術層面產生內容的方式,AI媒體。

傳播性的媒體很簡單,基本上都是聚合平台。昨天微信的新版本看一看已經開始干聚合了,我相信聚合一定不那麼簡單,聚合一定會加入很多演算法,很多畫像,很多跟技術本身相關的東西,這一塊騰訊不會放過,那麼多的自媒體都在那。

以今日頭條為代表的,有大數據、用戶畫像、綜合化的呈現方式,現在他們開始干視頻了,快手很受傷。以及它在人工加演算法方面的改良,我不太喜歡用今日頭條,我非常羨慕他們,抓的點抓的很好,創業非常成功。 但從媒體的角度上,因為我最開始下載的時候發現很不舒服,一方面你喜歡什麼就會給你什麼,我們從他後台,因為我有一些朋友在裡面,有一次去看後台很吃驚。跟人性底層相關的是閱讀量最高的。今日頭條是在三四線城市崛起的,發現大量的農民工或者知識水平不高的這些人,將傾向于越來越多看這樣的內容。當然他們也被約談了,現在有一些人在做今日頭條的優化,他們在外面做優化,而不是今日頭條讓所謂的讀者來選擇,這也是技術本身的恐懼,我們說在技術、演算法本身方面也存在著共享。今日頭條目前存在的是演算法和人工,人工因素加的非常多,facebook也加了很多人工。

內容型媒體機會很多,這點上主要還是做減法,我們在特色上,在內容為王或者在快的角度上,幾乎沒機會了,做媒體的想快更難,新聞當事人比我們更快,這種觀點深入人心,作為媒體的存在本身是多餘的,只是一個渠道,快的角度上媒體吃虧。

做精英媒體,這兩年看到顯著變化,發展的機會也存在,監管也不會永遠這麼平和,讓我們感受到一片欣欣向榮的狀況。內容為王仍然是最重要的。媒體人非常聰明,但媒體人想法非常多,特別是商業化思維又不強,在團隊本身的凝聚上特別難。

AI媒體剛剛講了現在有個非常大的誤區,講未來,可能很多人不認可,我寫的東西機器人要能寫出來那真的牛。 有時候去想一想,難道用戶讀者受眾真的只需要你這樣的內容嗎?就像我今天在這裡演講,演講完之後真的需要媒體幫我做一些包裝描述嗎?你在現場聽到的東西是不是也有衝擊力。如果現在以直播的形式全部錄下來,如果能把新聞做成這樣,本身就是寫作機器人。這樣傳遞給受眾或者用戶是原汁原味原生態的,這些內容可能有非常多的噪音,或者有非常多的不太適合視聽或者閱讀的毛病,但它依然能夠傳遞新聞本身,它能夠傳遞此時,傳遞思想,也能夠傳遞表情形態,而不是很多媒體把它寫的多好。 但並不否認我們傳統的精英媒體導向沒有需求,當然有非常大的需求。仍然有非常多的理論,有很多人的10萬+,包括60年代讀金庸,這是形式美的東西,或者是藝術性的東西一樣有市場。但是機器人在很多點上能夠突破個人化的東西。比方說常規的報道,消息、原生態的內容,快訊這種東西只需要快速傳遞就好了,寫得多好,新聞體不重要。

AI媒體的發展,國內的幾大巨頭全部都在動工,包括百度,語音識別,模糊頭像識別技術。李總那邊這麼多年好像沒什麼動作,但這方面真的下了血本,他的漢語言中間還有很大問題。我們說AI媒體將迎來大的機會,但現在的發展仍然在路上。 講的也比較零散,如果大家有更多的探討和問題本身就一起聊吧。謝謝大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