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絲路上的龜兔賽跑,中國是怎麼從領先到掉隊的?

「一帶一路」是近期的熱門話題,而這名字正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這個標誌性符號,在新時期構建與沿線國家的經濟貿易合作。要了解「一帶一路」,那麼回顧歷史必不可少。

1 全球視角下的國運史觀

通常我們學歷史,都是先學了歷史,然後再學世界歷史,可謂循序漸進。

這個歷史學習順序,本來也無可非議;只是這樣分斷本國與世界讀史,就很難捕捉到本國的世界地位的動態變遷,尤其是難於弄明白類似1980年代「河殤」那樣的問題——黃土文明為什麼不能順利向海洋文明轉換?

事實上,那次文明轉換的反思,大致的解析就是封建思想導致文明在原地打轉,沒有向海洋文明轉換。這個結論非常類似於黑格爾所說的「沒有歷史」——沒有螺旋式上升的歷史。

在全球化的今天,基於全球視角的本國歷史重讀就顯得異常必要。而基於貿易視角的歷史解讀,正是這樣的一種歷史閱讀方式。事實上,如果我們以這樣的閱讀方式,用心地讀一遍的歷史,對於數千年來的國運變遷或者文明轉換過程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歷史結論。

2 漢朝:絲路鑿空

春秋乃至秦朝,依然作為世界幾大文明之一單獨發育,與外界幾乎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貿易或者文化交流。之外的世界也大致如此。

及至漢朝,世界開始出現雙中心結構,所謂「西羅馬東長安」時代得以形成。如果會出現大規模的貿易或者文化的交流,也必定是在這兩大中心之間進行。而至漢初,兩者之間被強大的匈奴勢力遮斷,當時地理知識也極為有限;因此這種可能性就不存在了。

張騫出使西域。

一直到公元前139年,張騫出塞開始鑿空之旅,方知世界之大以及通路之遙。極具進取精神的漢武大帝決心武力開通通往西域之路。歷經霍去病兩次(公元前121年春、秋)奇襲河西(現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以及兩年後的「封狼居胥」,衛青、李廣、路博德、霍去病橫掃大漠南北,將匈奴掃除乾淨;絲綢之路得以正式開通。

絲路開通后,與世界的貿易與交流正式拉開了大幕。漢地的絲綢鐵器與西域的寶馬葡萄等交換,農耕文化傳出,核桃葡萄蠶豆以及龜茲樂器音樂引進。事實上經濟與貿易文化相互促進,成就了偉大的漢朝。

這種成就在留存後世的文化中,遍布著印記。今日我們自稱漢人,講漢語。

大漢一朝,享年405;性格磅礴大氣,直衝霄漢。漢賦以及後期三國時代曹操的詩詞作品中隨處可見:短歌行寫「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觀滄海歌「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幸甚至哉,歌以詠志」,龜雖壽則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3 唐朝:海納百川

漢后魏晉南北朝四分五裂,戰亂頻頻,絲路阻斷,大規模的貿易斷絕。進入一個無作為的時代。世界的中心僅剩羅馬一極,但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事實上,西羅馬帝國崩潰后歐洲也是戰爭頻乃。這個400年,可以戰亂時代來形容。

公元589年楊堅統一,建立大隋朝。隋唐重新在世界獨佔鰲頭。

唐朝置安西都護府,重新開通絲綢之路。世界的政治經濟中心演化為阿拉伯帝國與唐帝國新的兩極。安史之亂后,河西走廊先後為吐蕃突厥所佔,陸上絲路盛極而衰,終至斷絕。但是這個時代,的航海技術開始突飛猛進,「廣州通海夷道」也就是日後所謂的「海上絲綢之路」,開始形成。海陸絲路的開通,促進了與世界另一極的大規模貿易,也促進了文化的深度交流。

「廣州通海夷道」。

大唐一代,享年289;海納百川,銳意進取,雍容華貴的氣質折服天下。唐詩的登峰造極自不用說,今日海外的炎黃子孫自稱唐人,住唐人街,心念唐山(原指「大唐江山」,海外華人對大陸的稱呼),無不一一訴說這段歷史的輝煌與懷念。

4 宋朝:海上弄潮

歷盡輝煌的唐朝,由於制度性社會基礎設施的不完善,與歷朝歷代一樣,無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唐末五代十國的形成,不但讓唐朝最後一點星火不再,更深遠的影響在於遺留給後續的宋朝一個先天性的地理缺陷。

人稱史上最大漢奸的後晉皇帝石敬瑭,將燕雲十六洲(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割讓給契丹,令北面門戶大開。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帶頭大哥的雁門關故事,歷史背景就在於此。後世宋朝200多年來受到北方的軍事壓力都源於此。

宋朝就這樣繼承了一個有著先天缺陷的唐朝衣缽;北面遼,西望夏。杜甫所感嘆的「乘槎消息斷,何處覓張騫」的悲哀徹底成為現實;曾經繁華的陸上絲路蕩然無存。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唐朝中後期開通的廣州通夷海道,正式發育為繁忙的海上絲路。的瓷器、絲綢、茶葉、鐵器源源不斷出口到印度、中東與東非。

現代人都說發達國家拿著土(半導體晶元)換我們的東西,其實我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干過這事。這個時期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就是瓷器;支撐了人口眾多,土地稀缺的宋朝的繁榮。陽江海里打撈上來的「南海一號」上裝了滿滿一船瓷器。

從「南海一號」打撈出來的瓷器。

在國人的認識中,宋朝就是一個窩囊的時代,滿載著備受周邊欺凌蹂躪的屈辱。

其實這種評價一點都不公平,結論也特錯大錯。宋朝的窩囊,源自於她的先天不足(燕雲十六洲的失去)以及她的生不逢時——冷兵器時代。如果宋朝活在類似今天一樣的——打仗打經濟實力的熱兵器時代,斷無靖康之恥(當然,我們不能否認宋朝政治軍事外交政策上曾經的失敗)

有經濟學家推算過,宋朝的人均GDP高達1000美元,在當時遠遠凌駕於世界各國之上。即使與1000年後的1980年代的(人均GDP300美元)相比,也高達3倍以上。這是何等的成就!從公元紀元開始算:我們花了1000年,將人均GDP提高到了1000美元,後來又花了1000年,反而將人均GDP降到了300美元。

正是這種巨大的經濟實力,支撐了清明上河圖所訴說的東京(北宋首都,今河南開封)繁華,以及築在這繁華上以宋詞為代表的文化高度;更有禪宗,茶道的精緻絕妙。

宋朝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享年319;遺留給一種禪妙精緻的文化。更大意義上,宋朝開啟了由黃土文明向海洋文明轉換的偉大曆程。而且是世界上第一個由大陸文明轉向海洋文明的國家,同時期的世界無出其右。說沒有歷史的黑格爾,想來是讀書少了點。

5 鄭和收船:衰落的開始

元朝草草,在漫長的歷史上,充其量僅算一朵小小的浪花;很快便入明朝。

朱元璋繼承了宋朝的航海功底,也收穫了元朝探明的諸多世界地理知識。偏偏他就武夫一介,山頂和尚一個,看不見那一片遠方大海的蔚藍,實施了「片板不許入海,違者誅九族」的極度嚴厲禁海政策。

朱和尚禁海,但是不禁貿易,只是他喜歡的僅僅是「朝貢貿易」。這種好大喜功,拿著經濟實惠換取政治虛榮的行為,終究導致了國富空虛而無法持續。

永樂大帝朱棣則明顯比朱和尚要高明;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鄭和率寶船二百多,人馬二萬八,浩浩蕩蕩,規模不輸當今世界海上霸王——美國的航空母艦艦隊。

鄭和。

鄭和巡海,除了宣國威於海外的政治外交目的外,貿易也依然是主要目的之一。要不,後來明仁宗時期,諸多「近視眼」大臣要求放棄艦隊巡海時,鄭和就不會那麼態度堅決地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永樂英明,英明在他的海洋意識;這種海洋意識由他極度信任的手下鄭和表述得一覽無遺。宋朝開創的向海洋文明的轉換,永樂與鄭和接過了槳和舵。永樂與鄭和使得海上絲路再度輝煌,所以才有了明朝中前期的強盛無比。當然,英明中依然留有一絲遺憾;那就是永樂的出海是只准官方升帆,不準百姓搖槳。

永樂也不英明,不英明在他沒有生下一個英明的兒子。高瞻遠矚的鄭和則更可悲,連個孩子都生不出來。後來明仁宗漸次對艦隊巡海貿易動搖,明宣宗乾脆就停止了巡海。

1433年,是數千年來歷史上最大的轉折年。是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回國,途徑古里(印度西海岸)老死累死他鄉。明政府在陸上失去了安南之後,也停止了巡海,放棄了海洋。最為可悲的是,這事發生在大航海時代;我們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1433年鄭和收船,大約60年後(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又大約30年後(1521年),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世界全面進入「東邊不亮西邊亮」的時代。我們由領航世界2000年,轉換成掉隊到歐美後面,以及後來掉隊到同處亞洲的日本後面。

明朝的厄運肇端於此,的衰落也正式宣告開始。此後500年,一路都是衰落的歷史悲歌。

至於史學家所說,也為世人所公認的歷史結論——的衰落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那只是井底之蛙的歷史觀。

在我眼裡,國人引以為傲的清朝康雍乾三朝的盛世歲月,僅僅只是衰落歷史的迴光返照,如此而已!

6 民族復興與大國夢的重塑

1433年的收帆入港,意味著銳意不再;也導致了此後500年的一路下坡。1840年後100多年的屈辱,在500年前早就命中注定。

1433年之前,通過陸上絲路和海上絲路,我們領先全球,領航世界將近2000年。1433年之後的歷史悲歌,也從反面訴說貿易、開放、絲路對於的重要性。我想,這也許就是習近平的「一帶一路」決策的歷史認識背景吧。

「一帶一路」戰略。

習近平對大國夢關聯絲路的重塑手法,背後有著堅實的歷史基礎。只要是基於市場的自由貿易與經濟合作,只要不是明朝那種朝貢貿易,一帶一路戰略就可以期待成功,並托起的大國夢、民族復興之夢。

1433年於,是個巨大的歷史分水嶺。之前,她告訴我們——黑格爾讀書(至少是歷史書)太少。之後,她著著實實為黑格爾的「沒有歷史」進行了背書。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文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