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華為為什麼這麼成功?任正非牛在哪裡?

向小米學營銷,向華為學管理,向三星學變革

向領先企業學習,讓自己少走彎路,一次做對。不單是學習他們是怎麼做的,更要學習他們是怎麼思考的。他們為什麼這麼做,經歷了哪些困難,又如何突破困難,堅決在正確的道路上探索——這些,更重要。

對,我沒說向他們學戰略。很多人認為自己的戰略也不錯,與這些頂尖高手的差距只是企業的執行力。索性,我們不談戰略,也暫不談營銷和變革,只談管理。向華為學管理,尤其是學習怎樣管理龐大的知識員工。

任正非不是照搬IBM,而是讓IBM幫助華為培養專家,再依靠自己的專家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大講特講追求和境界,但同時又最懂得人內心中現實的一面。華為激發了那麼一大群天之驕子內心的自豪感與事業心,也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了經濟上進而是人格上的獨立。

管理的難點有三個

第一是責任

如何把不同層級和崗位的員工放在統一的責任體系內,並依據責任建立分權與激勵體系,是很多企業面臨的難題。常有人說,組織內只有兩個層級是有完整的責任意識的:一個是老闆,他承擔著生死存亡的壓力;一個是一線員工,他們每天每時都有明確的任務指標和行為要求。而中間層很容易成為「轉包商」——把上級分配的任務分配給下級,自己成為監工。

沒有承擔責任,並不表明他們無所事事。恰恰相反,很多企業的管理者很忙,但就是沒有產生績效或戰略要求下的成果。尤其知識員工,很容易「自己給自己找事做」,偏離企業的方向,空耗資源。

華為依靠嚴肅的三級計劃和預算管理體系來完成責任的落實,然後發育基於責任的能力,評價基於責任的貢獻,執行力由此產生。不僅華為,凡是管理有效的公司,首先學會的都是這一點。

很多企業所做的是「分指標」而不是「分解責任」。指標只是結果,責任是條件。責任到位了,指標自然成;責任落空,指標也就成了肥皂泡。包政老師曾說,應該把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改為各盡所「責」按勞分配。責任是能力的前提,是結果的基礎。而沒有嚴格的經營計劃的分解過程,責任是無所識別出來的。

華為每年是從7月份開始制定經營計劃與預算,從遠景規劃、到五年滾動戰略規劃、到年度目標任務和經營計劃、直到個人績效承諾,然後是預算。你可以不用半年,哪怕3個月,1個月也行,總不能拿個表格、添幾個數、開兩次動員會,就當成經營計劃了吧?如此這般,何來執行力?

第二是協同

錢德勒說,現代企業的根本難題就是不斷專業化分工之後如何協同。

體力勞動的協同,可以依靠外化的標準,形成明確的輸入、輸出和工作方法。知識勞動的輸入、輸出和工作方法非常難以標準化,協同起來就無比困難。

部門專業化和崗位專業化的不斷發展,會在企業中造成難以逾越的部門牆。每個人都成為自己領域的專家,都站在專業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站在組織共同目標上,從來不思考「自己怎麼做才能讓別人的工作更有效」,常常以局部效率傷害整體效率。

2001年,某國企領導人告訴我,「搞了那麼多年精兵簡政,就是想扁平化,結果發現『扁』很容易,無非是想趕跑和尚先拆廟,但就是扁而不平」。平,就是流程化。

把責任分層落實相對容易,分流程落實難上加難。很多老闆焦頭爛額,大約70%是作為裁判,處理部門協同的問題。久而久之,變成老闆一個人指揮各個部門,員工成了「聽令行事」者,喪失獨立思考及做事的能力。

有些老闆初期還很享受這種感覺,不停地想出一個有一個主意,員工去執行,效果還不錯,頗自得。這很像孔明先生,自己累死,終究無法安天下。很多老闆不斷發揮自己的天才想出一個又一個主意,然而一個絕頂天才,不依靠管理有效的組織又能做多大事?

2005年,和利郎創始人王良先生有一席談話,對我很有觸動。他說,早些年利郎是晉江企業的標杆,他依靠天分和勤奮不斷創新,請大牌代言人、上中央五台做電視廣告等等,每一件事都做得乾脆利索外加漂亮,但幾年過去,別人走在了前面,自己被越拉越遠。他說了一句很悟道的話,「招數打不過系統」。

系統的基礎是流程化。不是有沒有流程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形成協同的問題。任老闆的高明之處,恰恰是把一個打亂仗打得還不錯的華為帶到了組織化狀態,學會了流程化。從集成研發、集成供應鏈、集成財務等等,華為學會了協同,建立起系統。

這是很艱難的過程。很多企業都試圖這樣做,但大多半途而廢。華為當年請IBM,同樣面臨煎熬。管理者不停地向任老闆訴說:那一套不適合華為,我們的效率反倒下降了;顧問先說英語然後再翻譯給我們聽,我們相當於花費雙倍的錢;那一套系統太大了,我們小腳穿了一雙大鞋,腳趾頭還露在外面……各種言論,都指向一點,放棄管理,回到過去。但任老闆毫不遲疑,提出「削足適履」,先僵化再優化,終於成功。

華為的流程化道路是每個有追求的企業都要經歷的。企業如果不能協同,不能形成系統,就永遠無法發揮組織化的力量,老闆也就永遠是個報時者,或者精疲力竭而死,或者極度厭倦而棄。

第三是激勵

當企業建立了責任和協同體系之後,就要考慮如何讓員工主動地承擔起責任,也就是如何激勵員工。甚至有人說,激勵是管理的核心問題,畢竟這關乎員工工作動力。

現實一點的老闆說,激勵就是分錢。很對,物質永遠是基礎。但分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老闆是有「錢聚人散、錢散人聚」的理念的,但確實不知道怎麼分。

分錢的依據是什麼?能夠讓組織成員共同認可的依據是什麼?這難倒很多人。現代企業是個高度分工協作的組織,涉及不同專業的人共同努力來完成同一件事情,那麼不同的人做的不同的工作,如何評價?科學不斷告訴我們,質上不同的東西量上無法比較,但在組織中,我們恰恰要比較性質上不同的工作和貢獻。

企業要解決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問題,也就解決了價值創造的動力問題,使價值創造成為可能,得以持續。所以,薪酬激勵的根本是評價,不是評價人,是評價人在崗位(責任)上的發揮的價值,而且是把不同崗位的人的價值用相同的評價系統來區分。

這就依靠權威了。評價質上不同的東西,無法依靠客觀的科學,而必須依靠權威。這一點上,管理更接近實踐,而非科學。大概這是德魯克先生把著作命名《管理實踐》而非《管理學》的原因吧。權威不是來自於權力,而是戰略的代言。

理想的老闆說,人要有點境界,不能眼盯著錢。這個也對。社會進步到現在,錢應該不是,或者不應該是唯一的追求了,這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何況,經濟學早就講了「效用遞減規律」,單純靠分錢無法解決持續的動力問題。

而且,有非常多的案例證明:越有錢之上的追求,越能找到工作的成就感,越能把事情做好。井深大先生講「讓工作本身成為工作的最大激勵」,意味深長。早年的索尼也正是靠這個理念來激勵工程師不斷創新的。

現實中,單純講境界的,一直活得很艱難;

單純講分錢的,初時繁榮,但不長久;

但兩種都抓、兩手都硬的,成為翹楚,華為即是。

任老闆是大講特講追求和境界的,但同時又最懂得人內心中現實的一面。華為激發了那麼一大群天之驕子內心的自豪感與事業心,也讓他們通過勞動獲得了經濟上進而是人格上的獨立。這難能可貴!

很多人想走捷徑,以為把華為的管理制度拷貝一份過來,自己也就有管理了。其實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活法,都需要建立適合自己的管理體系。能借鑒別人的是道理,做法背後的道理,而不是直接複製做法。華為就是這樣學IBM的。

學習華為,要從學習《華為基本法》開始。每一個老闆都需要像任老闆那樣,完成企業的系統思考,形成自己的事業理論:我是誰,從哪來,向哪去,如何去,如何團結志同道合者等等,也就有了自己的基本法。

更重要的永遠不是現象,而是現象背後的道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