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科技創新與風險投資邏輯(第一集)| 復興之路,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

原創 2017-05-05 張岩 星河融快

大家好,我是張岩

一提到科學,大家都認為文化含量很高。從事過科學研究的人,也往往有一種特別的自信,認為自己做的是跟全人類、全民族命運前途息息相關的事業,總會跟情懷掛鉤。

但我認為,比歷史擔當或者匠人文明更重要的是讓科學與工業化和商業文明結合,將象牙塔與時代動向緊密關聯,才是這一代科學家、產業人、投資人真正的歷史責任。

我們在《百年生命科學》系列欄目中講了幾位極具企業家精神的科學家故事,有很多讀者留言希望我們能講講科學家創業這個熱門話題。我們認為未來50年的發展,依靠的不是消費,也不是服務,或者說不僅僅是靠消費和服務,而是有原創的高科技的產出

原創的高科技產出需要研究科學邏輯與市場邏輯的結合點從而實現商業化,需要深刻領悟當前科學家創業的瓶頸究竟在哪裡?今天我們就和張岩一起溫古知今,追本溯源一同探究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星河融快(ID:rongkuai888)將通過專業的分析,持續與你分享有趣的」產業互聯網乾貨。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和我們分享有趣的觀點,自薦或推薦優質產業互聯網項目,同時也歡迎你來上地18號和我們聊聊。

以下,供你參考。

第一集:復興之路,一個科學王朝的崛起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梁啟超在《新民說》中也有闡述:「新民雲者,非欲吾民盡棄其舊以從人也。新之義有二:一曰,淬勵其所本有而新之;二曰,采其所本無而新之。

曾是一個大陸的主宰,我們把這塊大陸稱作「天下」,直到百年前遭遇西方。兩個不同世界的碰撞以及近乎慘烈的碰撞方式,是形成近代窮盡思考力尋求變革的真正根源,開始處於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面對西方的同時,也得面對自己的過去。溫古知今,止於至善是我們得以理解科學文化價值的人文情懷,亦是科學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精神契機。

1 五千年文明的為什麼沒有產生科學?

從1643年牛頓誕生到1765年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啟歐洲工業革命、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歐美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世界新的競爭格局由此產生;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1840年前後,英國的機器化生產已基本取代手工業生產;1847年西門子&哈爾斯克電報機製造公司成立,開啟了電氣化時代。

歐洲在經歷了約600年的陣痛和努力后終於徹底超過。翻開世界文明史,歐洲從中世紀政教一體的長達一千年的黑暗時代掙脫,復興者從阿拉伯帝國保存的希臘、羅馬古籍恢復了希臘、羅馬文化的同時,消化吸收了東方文明的科技與產業、體制與藝術成就,從而誕生了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

李約瑟在他15卷的著作《科學技術史》中指出古代的技術和文化是很發達的。有技術上的成就「四大發明」,15世紀之前,的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遙遙領先於當時的西方文明。在公元前3世紀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技術水平。但很顯然古代及近代並沒有產生科學我們知道即使游得再快,也不是科學,而是技術。能夠將身體在水中的浮力與身體排開的水的重量關聯起來,也就是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這是科學)。

我們從小到大的教科書所有的自然科學知識,包括數學、物理、化學都來自於西方。為何近現代科技與工業文明沒有誕生在當時世界科技與經濟最發達繁榮的?這是一個挺難回答的問題。但是回答好這個問題才能去探討新時代科學的復興與創新的機會。

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提出,他在其編著的15卷《科學技術史》中提出:「儘管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發生?

1)「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逆天改命的血脈訴求

古代雖有著較完備的統治制度,階層固化程度和等級制度看似森嚴,但在諸多古代文明中算是比較輕的,科舉制度為底層勞動者提供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學而優則仕」成了每個普通家族的終極理想。

社會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官本位社會,所有的讀書人都將科舉視為改變自己家族命運,獲得社會承認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唯一出路。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所有的社會精英、知識分子都在讀孔孟、踐儒道,官僚制度扼殺了人們對自然規律探索的興趣,思想被束縛在古書和名利上。另外上層社會的文人學士也普遍重文輕技,以文學為主業,很少像祖沖之、沈括那樣有興趣整理鑽研科學問題。

2)「養材三十年,方成棟樑姿」過分強調工匠文明

古代文明的特徵主要是工匠文明,技術基本上都是經驗技術,並且形成了強大的慣性,成為了一個無法逾越的文化形態。沒有系統理論和基礎學科支撐的民間發明很難發展成為近現代科學。

愛因斯坦曾指出近現代科學的兩個基礎是形式邏輯體系和通過科學實驗發現因果關係,古代在這個方面處於完全缺失的狀態。

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發明了三段論等的形式邏輯,歐幾里得發明的歐式幾何,也是建立在形式邏輯之上的。到了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實驗乃是確實性之母」名言使大家認識到並且開始使用實驗的手段去發現驗證因果關係。伽利略結合了形式邏輯和實驗手段兩方面的利器,終於開創了近代科學的先河,後來牛頓將邏輯科學與實驗論證學繼續發揚光大,從而建立了牛頓經典力學,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

3)「離經叛道」冒險與探索文化的缺失?

一個國家科學技術要進步,具有反權威的勇氣與思想意識是最重要的。冒險精神利於多元和創新,而避險傾向利於穩定。的儒家、道家、法家流派的主導思想無不是規避風險、明哲保身。

歐洲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為探索真理付出生命的代價,其中有波蘭著名的天文學家哥白尼,著有《天體運行論》,是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但因提出「日心說」遭到教會殘酷迫害;堅持哥白尼「日心說」的布魯諾於1600年2月17日在羅馬鮮花廣場被燒死;以及史上第一個為人所知的女數學家希柏提亞被當成女巫凌遲處死;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伽利略,因捍衛科學真理,於1633年被宗教裁判所迫害致死。

但是說人缺乏冒險精神是造成沒有科學的根源,這個論點是有待商榷的。「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句話,事實上西方歷史上也有很多富於冒險探索精神的民族和國家,特別是西班牙還發現了新大陸,但西班牙也並沒有因此成為科學技術的強國。實際上一個國家要發展科學技術,自由民主是基石。

歐洲特別是西歐之所以在近代科學技術能夠領先,首先在於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西歐自1215年英國《大憲章》以來,文藝復興運動啟蒙了民眾民主自由思潮的形成,自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民主制度的建立大幅度地帶動了科技的發展,使得西歐成為近代文明的發源地,造成西方社會和社會在民主程度上的差距越來越大。

這個基本邏輯也可以解釋自戰國建立式的封建制度以來,由漢至唐宋可以保持科學技術世界領先水平,主要是因為的封建制度就當時世界來說還算是最民主的,而歐洲當時所謂的希臘民主制度、羅馬共和國其民主也只是對奴隸主階層的民主,而對占相當多數人口的希臘、羅馬奴隸僅僅是奴隸制度的升級改良版而已。

縱觀世界科學近代史,獨立的思考、自由的意識是科學以及商業文明得以高速發展的基本要素,科學的每一次重要突破也推動著人類文明進入新紀元,但科學與技術之間仍存在著天然的鴻溝,如何推動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產業發展是當代乃至世界都正在關心和探討的話題。

2 跨越科學與技術的鴻溝:研究商業化與技術商業化

歐巴馬在2010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中說:我們成功的關鍵是通過研發新產品、建立新行業,以及維持我們作為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世界引擎來競爭,這對我們的未來至關重要。

在過去的20年中,美國大量的工作崗位來自於年輕的新創公司。創新以及它在現實世界的應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醫藥、遺傳學到清潔技術、社會媒體或教育技術上的突破,創新正逐漸成為我們今天可獲得的產品和服務中更為重要的一部分。美國仍保持著在創新和創業上的全球領導地位,但也常常會遇到來自世界各國的競爭挑戰。

1)系出名門的創新之源

隨著全球範圍內競爭的日益激烈,驅動創新的機構提升它們具有市場相關性和經濟價值的產品及服務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以前,美國對於創新公司的大部分投資主要集中在: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及矽谷大都會地區、馬薩諸塞州大波士頓地區、紐約及新澤西州、得克薩斯州奧斯汀、華盛頓州西雅圖、華盛頓特區和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

然而,這些區域以外的大學現在正引領著新的創業生態系統的創建。密歇根大學在密歇根州的成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對菲尼克斯地區的影響、阿克倫大學在俄亥俄州的努力,以及南加州大學在洛杉磯地區的行動就是最好的例子。

此外,全美數百所大學和學院都在創建創業項目,它們的短期目標是為學生帶來教育價值,而長期目標則是通過在本地發展的企業驅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在《創建市場型大學——學術科學如何變為經濟引擎》一書中,作者著重從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大學專利以及校企研究中心三個方面充分論證其「學術科學作為經濟引擎」的觀點,討論了「創新驅動經濟」的話題,並明確指出「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業最初是由尋求教師合作者的風險資本家發起的」,「大學專利是由管理者推動的,但這管理者是中層的研究管理者,而非大學的高層領導」以及「最初的校企研究中心是由教師和產業界代表合作發起的,而非大學的管理者推動的」。

2)科學邏輯與市場邏輯:艱難的共存

創新是一個由眾多環節構成的連續過程,包含多種創新主體和創新活動。各項創新活動及從事創新的各主體之間並不是割裂的,而是前後呼應、密切聯繫的整體,即「創新鏈條」。「死亡之谷」(Valley of Death)是指基礎研究成果和成果轉化之間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溝谷。

1998年,弗農·艾勒斯在研究中發現,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基礎研究與企業進行的產品開發之間存在一條「死亡之谷」,並強調,基礎研究所產生的成果如果不能跨越這條溝谷,就無法真正滿足市場需求,轉化為生產力。

許多基礎研究的成果都在轉化過程中墜入了「死亡之谷」,而沒能轉化為市場需要的商品。「死亡之谷」在大學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普遍存在,即便在科技成果轉化相對較為成功的美國,其轉化率仍然較低,有近75%的大學發明專利完全沒有實現商業化。

20世紀80年代后五年,市場邏輯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逐漸提高。從經濟價值角度思考科研已經不再是什麼特殊的事情,這一點不僅表現在科學家不僅僅執著於學術研究,而且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創業,更願意與產業界進行合作,大學也將對科學研究成果貨幣化更感興趣。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市場邏輯的發展取代了科學邏輯的運用。技術轉讓的使命意味著研究的價值不在於其自身,或者說與其應用之後產生的價值相比相去甚遠。這是乃至全球的科學界必須要正視的一件事,科學家不應一味追求,僅僅是知識和發現本身就有值得獲得商業投資的片面思維。

高科技創新的死亡之谷

3 仗劍江湖,科學復興已夢不遠

對於高科技的投入在逐年增加。一項統計表明,2000年到2010年對R&D(Research & Development,研究與開發,國際上通常採用R&D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指標反映一國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投入增加了5倍;另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對於科技的基礎研究的投入也以每年百分之十幾的速度成長了30多年。

加德納的技術成熟曲線(Hype Cycle)是根據技術發展周期理論來分析新技術發展周期的曲線(1995—至今),用以幫助行業人士判斷某種新技術是否值得大規模推廣,並協助研究新技術的教育應用。其縱軸代表了新興技術的期望值,橫軸則將技術成熟分為萌芽期過熱期低谷期復甦期成熟期共5個階段。

從成熟曲線上我們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未來50年的發展,依靠的不是消費,也不是服務,或者說不僅僅是靠消費和服務,而是有原創的高科技的產出。我們的投入已經到位了,但是還缺少最關鍵的一環——科研的商業化

下期預告:

科研的商業化應該由誰來做呢?科學家自己嗎?絕對不是,我們不是說科學家不能創業,而是反對科學家當CEO、當董事長,他們有自己的位置和責任。我將在下一集中與你繼續探討在全球科研商業化加速的大背景下,我們的科學、產業、資本如何相互協作,加速創新。

我是張岩,我們下周五見

參考文獻

李約瑟.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 ,2006.09

雅克·勒戈夫,中世紀的知識分子.商務印書館,1996

伊麗莎白.波普.貝爾曼 ,創辦市場型大學-學術研究如何成為經濟引擎.上海科技出版發行有限公司, 2017.0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