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日本平安時代,單刃的武士刀雛形已成,歷經鎌倉時代一些具卓越才能的鍛刀師,不斷實驗改良的結果,使得武士刀的光芒越來越耀眼。在這三百年間,刀是戰鬥中主要使用的武器,但十六世紀中葉槍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武士刀越來越少用於戰爭中,反倒是經常用在儀仗的典禮里。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終於成了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對象。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將配刀當作武士道與儒教結合的象徵。只有高階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的武士,或一般人民則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實是社會階層分明的標誌。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劍,武士刀終於成了博物館或私人的收藏對象。 日本江戶時代的人們,將配刀當作武士道與儒教結合的象徵。只有高階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的武士,或一般人民則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實是社會階層分明的標誌。
寶刀配英雄,任何武士無不以擁有好刀為畢生夢想,並希望將之慎重其事如武士爵位般世代傳承給兒子、孫子……,但這種令武士驕傲的傳統精神與儀式卻已逐漸式微,尤其二次大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盟軍規定所有武器充公的法令一頒布,武士刀的命運便走上日漸凋零的命運。 工藝中的極品 許多有心人士不忍國寶級的美術工藝品淪落,便主動出錢出力四處收羅名刀細心保養;再將之依時代、作者分類,並出專書為文介紹名刀、名匠的淵源與故事,希望提醒後代世人這項工藝曾有過的璀璨輝煌。
日本國境內便有不少這種刀劍博物館,收藏、展示著一把把驚魂攝魄的武士刀,將之珍藏在明亮的玻璃櫃里,閃閃發著透徹冰涼、瞭然於胸的光芒。
保養之道:
在保養的過程中應注意不能用手直接碰觸刀刃;不能說話以免飛沫、口氣濡濕刀面;若要觀賞、品鑒,則應該以虔誠肅穆的心情從事。
先將器具,如茶花所榨的丁子油、絹布、研石粉準備好。將刀從鞘內拔出,右手持刀柄之下端將刀直立成九十度,左手將柄上端之插銷取出後用力擊拍右手臂,待聽到『咔』一聲后,以左手絹布握住刀刃與刀把分離。
先打上石粉,綿紙擦拭,再將刀擱在燈泡下,借光的折射欣賞刀文特殊的紋路及其流暢的造型;
最後再上油,即可將刀裝入特製的朴木劍鞘(白鞘)里保養。若是一直放在朴木鞘里,一年只要換兩次油即可,否則暴露在空氣中的刀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確保它的銳利與光芒。
美與力結合的藝術 :
一般人對日本武士刀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日本電影、小說中,血腥、森冷、撕殺或切腹等聯想,尤其揚名國際的日本導演黑澤明善於調弄大型、慘烈、壯觀的武士爭鬥場面;而三島由紀夫也喜愛描寫驚心動魄的切腹題材,更以這種悲劇式的自殺方式震撼了世人的心靈,讓人對武士刀懷著難以磨滅的警懼之情。
『但,那些都是既往』即使是在古代,配刀並不就代表要殺生、取人性命;
對許多武士而言,那是一種尊貴的配件、肯定和驕傲的象徵,『武士甚至會為了出席特殊的場合或做客,而搭配不同質料、圖案的刀鞘。』 凡此種種足見武士視刀如肢體一部分,而不是單純的武器而已;
而那些為煉成一把好刀而嘔心瀝血,忍受高溫以及繁重鎚煉過程的工匠們,更是要求自己將工作當作美與力結合的藝術,流線、曲度、造型、鋒利、研磨無不細細琢磨。
一把靜謐的刀,明亮一如武士精亮的眼神、半睜半閉閃動著鬼魅的靈幻之光,美麗、凄清、帶著點危險的吸引力。
▶更多手工刀劍作品、鍛造工藝加龍泉刀劍師傅微信:longquandjlsf
▶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可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