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博物館教育再談「美好中華」

6月11日弘博網推送了一篇阿蓓關於「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以下簡稱「美•好•中華」)的文章(鏈接:考古成果+美學理念:觀眾真的看懂了「美好中華」?);6月19日,喵咚公眾號做了一期「美•好•中華」的直播(鏈接:喵咚直播|看這20年,考古人都幹了啥?)。

讀後阿蓓的文章感慨頗多,贊同作者的諸多觀點;看完喵咚直播中馮好、張傑、龍霄飛、李建四位專家對文物及展覽的解讀,對展覽又有了新的認識。「美•好•中華」展筆者也去看過,有些體會,結合阿蓓的文章及喵咚的直播,談一談「美•好•中華」中關於博物館教育以及展覽中對「美」的認知的問題,分享出來與文博同人一起討論。不足及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博物館教育特色

當前博物館界越來越重視博物館的教育,各種博物館教育論壇開的如火如荼,各類博物館社教活動也是多種多樣。「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如果向博物館教育靠攏的話,從標題上看,展覽的目的應該是進行「美」的教育,通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考古發掘精品文物)來解讀。如阿蓓所說,展覽「試圖提煉各歷史時期的美學歷史文化背景,揭示各時期的美學現象,詮釋美學流變的過程。」

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就是展品

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就是展覽

最主要的教育特色就是臨場感強

博物館教育,是非教科書式的教育,是有自身特色的,應當是啟髮式(深度)、聯想式(廣度)、發散式(多維)的教育。

啟髮式

一件展品就是打開其背後歷史大門的鑰匙。此次展覽所展示的360件(套)文物,猶如360把鑰匙。鑰匙擺在這裡,如何引導觀眾拿起鑰匙,打開歷史的大門,探求知識,尋找樂趣,啟發觀眾「透物見人」,通過歷史遺物,來「看見」當時的社會狀況、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擺在每一個博物館人面前的問題。

聯想式

同時,展覽所展示的360件(套)文物猶如歷史長河中的明珠,分佈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如何有趣、生動地把這些呈現碎片化的寶珠串聯起來,需要博物館人有足夠的智慧,也需要觀眾有足夠的想象力。

發散式

博物館教育也應當啟示發散思維的教育,而非是給出標準答案的教育,是允許一個問題可以有數個乃至十數個不同答案的教育。對於「美」的理解,猶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個觀眾都會有自己的答案。對於「美」的解讀,展覽是可以給出不同方向的解讀,以啟示觀眾,進而引導觀眾對「美」有不同的理解。因而,筆者認為,對於「美」得解讀,在展覽中是無需「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的。

博物館教育,「教」是一方面,即通過展覽、活動向公眾傳遞有效信息。「育」是另一方面,是更高層次的目標,即培養公眾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能力。博物館教育也需要做到教學相長的。如果進一步的,博物館能夠接收到觀眾思考後的反饋信息,加以總結梳理,提取有效信息用於下一次展覽,則可使展覽得到進一步提升。

博物館教育的目標觀眾

每一個展覽均是對展品、展覽主題的有效解讀。至於對展品、展覽主題的解讀要到何種程度,這主要取決於展覽的主要受眾。沒有一個展覽是適合全年齡段,不同認知水平觀眾的。基於展覽目的,每一個展覽的策劃均會有相應的目標觀眾。目標觀眾認知結構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並決定著對展覽的解讀。

依然從展題入手的話,「美•好•中華」展覽的主要受眾應是考古文博等相對專業的人員,從副標題「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可以看出來。通常來說,這些相對專業的人員在對展品的認知上是要強於普通觀眾的。基於此,對於展覽的解讀,是可以不必過於詳細的。

展覽解讀的多層次

既然該展覽的主要受眾是相對專業的人員,那普通的觀眾怎麼辦?一個展覽,除了必要的展品和單元說明外,還有其他的手段來進一步闡釋展覽內容,以適應不同認知層次觀眾的需求。

比如:

展覽說明牌

這些手段均可有效的幫助不同認知層次的觀眾加深對展覽的理解和對「美」的解讀。而觀眾也可以各取所需,選擇合適自己的方式來進一步理解展覽。

展覽,講解與圖錄

相比於展櫃放展品,背板是圖片+大量解讀文字的展覽,筆者更傾向於「提綱挈領」的展覽+「有血有肉」的講解+「事無巨細」的圖書

展覽,應該是簡單和簡潔,應當「留白」給觀眾的,予以觀眾想象與思考的空間,讓觀眾有所探究,有所感悟。

講解,則是對展品的串連,對重點展品、重要展覽節點的進一步解讀。這一步就是對普通觀眾的引導。講解員給出相對專業的視角,幫助觀眾加深對展品和展覽的理解。

圖書,這個筆者想要多說一點。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圖書≠圖錄。看過一些展覽的圖書,基本就是圖錄,封面+前言+圖片+後記,一本書就完結了。這樣書,看完和翻閱了一遍展品圖片並沒有多大的區別,可是打上「展覽」的旗號,其價格就遠遠高於其價值了(吐槽一下展覽圖錄真心的貴,買一本基本本月就吃土了)。並且這樣的圖書也並不能為普通觀眾帶來更多的關於展覽的有用的信息。

一本好的展覽圖書,筆者認為應該至少包含兩個部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部分為展覽,包含策展內容(理念、目的、方案等);另一部分為展品,包含文物基本信息(名稱、時代、來源、圖片等)和背後歷史文化兩個方面。

小結

如果把觀展的對象限定於考古文博專業人員,「美•好•中華」展覽是足夠吸引人,也足夠能滿足這部分觀眾的需求。但如果把觀展的對象逐步放大至普通的不同認知層次的觀眾,「美•好•中華」和許多展覽一樣,還所不足,需要繼續改進。

當然,如前文所述,沒有一個展覽是能給滿足所有觀眾的,「美•好•中華」也不例外。作為博物館以及策展人,還需擁有並堅持自己的策展理念與展覽目標,在此基礎上可以聽取各方意見,以期把展覽做的更好。

對該展的評價,筆者認為,在展覽理念、展覽形式、展覽內容、展覽意義中,其中一項能夠做到極致,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展覽。顯然,在展品內容上,「美•好•中華」上展展品的精緻與高標準是不容質疑的。而對「美」的感受與解讀,則因人而異。如果展覽能夠給普通觀眾以美的感受,進而能引發觀眾對「美」的思考,對「美」的探索,那展覽還是相當成功的。

參考:

大東文化大學,宮瀧交二:博物館的交流方法與課題——特別以展示為中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