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孫中山先生的三次北京之行

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與北京有著不解之緣,他曾三次踏上這塊革命的沃土,每次都與革命的進程緊密相連。北京既是先生走向革命的起點,也是其革命生涯的最後一站。

首次蒞京:從改良到革命的轉折

1894年,28歲的孫中山先生第一次來到北京。

此前,孫中山曾在美國檀香山上了5年學,比較系統地接受了西方的近代教育。後來,他又在廣州、澳門一帶行醫,與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國家和人民的境遇,使他堅定了改造社會的理想。

孫中山首次北京之行前,其政治理念總體上還是改良主義思想為主,他幾次上書當地官府,想依靠現有政權和官吏來實現他改良社會的計劃,但一次次都以失敗而告終。他還曾到天津上書李鴻章,主張學習世界列強的治國方法和經驗,提出了「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但並沒有受到李鴻章的接見。

隨後,孫中山和好友陸皓東趕赴北京,據考證當時可能住在香山會館(珠朝街5號)。此時正值中日甲午戰爭前夕,中華民族面臨重重危機,然而先生在北京看到的卻是一番歌舞昇平的景象,慈禧太后正用海軍軍費大張旗鼓地準備她的六十大壽,重新修建頤和園,京城官場里的腐敗之相畢露無遺。滿腔熱血寄希望於清政府實行自上而下改良的孫中山帶著失望和沮喪離開了北京。上書失敗之後,孫中山轉赴檀香山,陸皓東則留在國內從事革命聯絡工作。廣州起義時陸皓東被捕,隨後英勇就義,孫中山稱譽他是「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第一人」。

北京之行的所見所聞以及不久傳來的甲午戰敗消息,使孫中山的思想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他認識到「最後至北京,則見滿清政治下之齷齪,更百倍於廣州」,寄希望於清政府「實現任何改進是完全不可能的」。這次北京之行,使孫中山目睹了清王朝腐朽頑固的本質,他下定決心與之決裂,並堅定地走上了武裝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革命道路。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發起成立同盟會,1911年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再次蒞京:維護民主共和成果

辛亥革命后,為了防止國家分裂,儘早結束清政府的腐朽統治,1912年1月20日,南京臨時政府向袁世凱正式提出清帝退位優待條件。孫中山也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位。1912年2月13日,即溥儀退位的第二天,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舉薦袁世凱繼任。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卸任不久,袁世凱就發出邀請,並派人南下廣州請孫北上「共商國是」。面對複雜尖銳的政治局勢,為了限制袁世凱專制獨裁,維護民主共和制度,孫中山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決定應邀北上,並表示「予此次北來之意,不外調和南北感情,鞏固民國基礎」。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第二次來到北京,下榻於石大人衚衕(今外交部街)的迎賓館。許多老百姓湧上街頭,夾道歡迎,爭相目睹其風采,所經之處歡聲雷動,各大報刊也爭相報道其行程。抵京當晚,孫中山就前往鐵獅子衚衕總統府與袁世凱進行會談。在京期間,孫中山前後與袁進行了13次會談。袁世凱曾以保護孫中山為名,派馬隊侍從跟隨左右,並在其出行沿途派軍警護衛,斷絕交通。孫中山出行時發現途中沒有行人,深感詫異,一問才知緣由。於是孫中山說道:「鄙人雖系退位總統,不過是民國一分子,若如此尊嚴……受之甚覺不安,應即將隨從馬隊及沿途軍警,一律撤去。」

8月25日下午,孫中山前往虎坊橋湖廣會館主持國民黨成立大會,在會上被推選為理事長,他指出「今日合五大政黨為一國民黨,勢力甚為偉大,以之促進民國政治之進行」。

孫中山這次在北京共停留了24天,一直持續到9月17日。其間,孫中山接見、會晤各界代表,出席各種活動,如到南口考察京張鐵路,在燈市口、東交民巷等地參加歡迎會等。在這些場合,孫中山發表演講,闡述他的革命思想和主張,宣揚民主共和制度、民生主義,以及其實業建設富強民國的理念。

孫中山第二次來到北京,正是政治氛圍處於極其複雜、動蕩的時期。孫中山一心為公的精神和革命政治家的本色,在北京乃至全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三次蒞京:為民主主義革命竭盡最後之力量

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

1924年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在北京的統治,將溥儀驅逐出宮,發電報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共商國是,但不久之後北京又為皖系軍閥段祺瑞所控制。為結束內戰的混亂局面,孫中山力排眾議,冒險北上,並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必須打倒軍閥及其賴以存在的帝國主義,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並提出「召集國民會議,以謀求之統一與建設」。與此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支持孫中山,推動國民會議的召開。中共北京區委和李大釗直接領導了北京的國民會議運動,聲援孫中山北上。

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宋慶齡等人的陪同下從廣州啟程,途經上海、日本、天津等地,於12月31日第三次來到北京,入住在北京飯店。身抱重病的孫中山,在北京火車站受到了國共兩黨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團員和各界群眾10多萬人的熱烈歡迎,孫中山抱病堅持步行下車,向前來歡迎的群眾致意。同日,發表書面談話《入京宣言》稱:「文此次來京,曾有宣言,非爭地位權利,乃為救國。」不幸的是,由於長期嘔心瀝血地工作,加上長途旅行的勞頓,孫中山的病勢日益加重。但孫中山依然以驚人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為民主主義革命事業而奮鬥。為反對軍閥獨裁,他堅決抵制段祺瑞政府召開的「善後會議」。此外他還儘力接待在京各界人士,為革命事業爭取更多的支持。

1925年1月,孫中山被診斷為肝癌晚期。2月18日,孫中山離開協和醫院,搬入鐵獅子衚衕5號(今張自忠路23號)行轅調養。3月11日,孫中山在早已擬定好的《國事遺囑》、《家事遺囑》上簽字,並簽發《致蘇俄遺書》,表達了人民願與蘇俄「合力共作」,「攜手並進以取得勝利」的熱切希望。彌留之際的孫中山仍不忘國事,他說:「生死本不足念,惟數十年致力國民革命,所抱定之主義,未能完全實現,不無遺憾。甚望諸同志努力奮鬥,使國民會議早日開成,達到實行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之目的。」生命的最後盡頭,孫中山斷斷續續地說出「和平……奮鬥……救」。3月12日上午,孫中山先生辭世--他革命生涯的終點被定格在北京。

孫中山逝世,引起了北京人民和全國人民的無限悲痛。共產黨於3月15日發表《為孫中山之死告民眾》書,號召全國人民繼承孫中山先生遺志,繼續完成反帝反封建事業。許多民眾自動舉哀,前往中央公園瞻仰孫中山遺容及簽字留名的弔唁者有74萬餘人。中共北京區委聯合國民黨左派,在北京舉行了大規模追悼活動。4月2日,孫中山靈柩移往西山碧雲寺,在國共兩黨的發動下,參加者有30餘萬人。

香山碧雲寺孫中山紀念堂

此後的20多年裡,宋慶齡曾因北京是孫中山逝世的「傷心之地」而未踏上這片土地。1949年,新成立前夕,毛澤東親自寫信給宋慶齡,邀請她出席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宋慶齡最終欣然應邀前往北京。宋慶齡說:「這是一個歷史的躍進,一個建設的巨力,一個新的誕生!我們達到今天的歷史地位,這是由於共產黨的領導。」

孫中山的三次北京之行雖然短暫,但他給北京以及全國人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珍惜。在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征程上,這些精神遺產仍然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教育意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繼承和發揚光大。(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

請您手機掃描或添加關注!

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