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肝,東方人吃得最多。洋人幾乎不見入饌。日本人也不吃,數十年前開始在中華料理中出現的韭菜炒豬肝,己漸被接受,當今成為學生們的廉價菜肴之一。
到菜市場去選購,其實很容易分辨出新鮮與否,呈深紅色,顏色艷麗得發亮的最好;色彩已暗淡,變為褐黑的不買為佳。
但也有人愛吃帶黃的豬肝,略有病態,用來切成小丁,放入湯中滾個爛熟,不會有事,加上大量的芫荽和姜,非常可口。
粥麵店的白灼腰潤,是廣東名菜。粵人認為肝的發音與干相同,不吉利。乾的相反是潤,就稱豬肝為豬潤了。
白灼的話,一定要靠師傅的刀功片薄,太厚的話,灼后帶的血水太多,有點恐怖。當今的人認為豬肝是百分之百的膽固醇,更不會去碰它。
及第粥中必有數片豬肝,用來做啫啫煲,亦為家常菜。宴會酒席中,豬肝不常出現,究竟還被人認為是便宜貨。
名為炒豬雜的菜,加進豬肚、豬心、豬腸,一塊兒炒豬肝,這幾樣肌肉纖維不同組成的食材,一般人都以為是分開來炒的。其實做法是下豬油,爆香蒜頭和蔥段及薑片,把所有的東西都一齊放下去炒,上桌同樣軟熟,為甚麼?秘訣在於豬肚用小豬的,豬心用中豬,而豬肝則用大豬,則三者的大小厚薄相若,可以同時炒熟。
處理豬肝,最出神入化的是台灣人。街邊檔賣的麻油豬肝,味道一流,當地人拿麻油爆香,用猛火炒豬肝,全靠火候,過生血水太多,太老了又生硬,不容易掌握。
台灣家庭主婦買了一副豬肝回來,用針管注射器,裝入醬油和花椒八角,打進豬肝裡面后,吊起風乾,蒸熟后攤凍切片來送酒。
張大千廚藝最佳,做的蒸肝,是將豬肝煮熟后磨成粉醬狀,裝入砵中,再隔水蒸之,軟若豆腐,其味無窮。有一位主婦學做,蒸出來后總看到表面有水跡,拿去請教張大千,學他在蒸籠的蓋底鋪了一層布,吸收蒸氣,再也看不到有水跡印。(文:蔡瀾)
微信公眾號搜索「小白全攻略」或「xiaobai_bk」,關注我們
投稿和商務合作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